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九章感官系统
生理学第九章感官系统知识总结,刺激称为感受器适宜刺激(强度阈值、面积阈值、时间阈值、感觉辨别阈)。
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重点知识总结,包括内分泌与激素、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内分泌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感官系统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感受器适宜刺激(强度阈值、面积阈值、时间阈值、感觉辨别阈)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把刺激能量转化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过程:刺激—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刺激性质编码
感受器种类
特殊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特定部位
刺激强度编码
感受器电位的持续时间、幅度、波动方向;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频率;参与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数目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定义: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
两种类型
快适应感受器:环层小体;有利于机体接受新的刺激,对于探索新异物体或障碍物具有意义
慢适应感受器: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肌梭;有利于持久而恒定的调节,或者向中枢持续发放有害刺激的信息,以达到保护机体的目的
感受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电位的大小与刺激强度有关、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呈衰减性传导、可以总和且没有不应期
视觉
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玻璃体,晶状体
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
房水来源于血浆;作用: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维持一定的眼内压10-21mmHg;眼内压升高引起青光眼
简化眼:正常眼能看清物体的最小视像4.5μm,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眼的调节
眼的近反射:正常眼在看近物(6米以内)时需要进行调节
眼视近物时—成像在视网膜后—视像模糊—视皮层—中脑—睫状肌收缩—晶状体靠弹性变凸——视像回到视网膜
远点: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
近点: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近点距眼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2、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低,近点逐渐远移,这种现象称为老视(凸透镜矫正)
瞳孔缩小:当视近物时,神经中枢视皮层发出指令—反射性引起虹膜环形肌收缩,双眼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
意义: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差和色相差
视轴汇聚(辐辏反射):当双眼注视某一近物或视物由远移近时,两侧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意义:在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以避免形成复式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在强光照射缩小而光线变弱时散大的反射
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保护视网膜
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侧眼的视网膜时,双侧眼的瞳孔均缩小,又称互感性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判断麻醉深度,病危程度
眼的折光异常
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远点近点都近移,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近点远移,凸透镜矫正
散光:角膜非正球面,柱面镜矫正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1、主要分布在周边部,中央凹无视杆细胞;2、分辨能力低;3、光敏度高,负责暗视觉;4、无色觉;5、视色素:视紫红质;6、会聚联系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外段:钠离子内流;暗电流(cGMP门控通道)
内段:钾离子外流(非门控钾通道)
内段钠离子泵不断把细胞内钠离子泵出细胞外,维持膜内外钠离子的平衡
视锥细胞:1、中央凹中心只有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2、分辨率较高;3、光敏度低,负责明视觉;4、有色觉;5、视色素:三种(红、绿、蓝);6、单线联系,一对一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不同是外段
盲点:中央凹鼻侧约3mm,视神经始端;视网膜上既无视锥细胞也无视杆细胞的部位是视神经盘
颜色视觉
三色学说:色盲:缺乏色素;色弱:辨色能力低
对比色学说—四色学说:红色—绿色;蓝色—黄色
暗适应(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和明适应
视野: 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白、黄、蓝、红、绿)
视敏度: 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视力或视敏度;视敏度适用于测定主要是视锥细胞
听觉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最敏感的声波频率在1000-3000Hz
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外耳的传音作用:外耳道(传音和共鸣作用)是声波传导的通道,使声压增强(22.4倍)
中耳的功能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声压增强(听小骨增压),而振幅下降(鼓膜张肌与镫骨肌)
鼓膜特性:频率响应好,较小失真度
咽鼓管使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以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与功能。咽鼓管因炎症而被阻塞后,外界空气不能进入鼓室,鼓内原有空气被吸收,使鼓室内压力下降,引起鼓膜内陷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
听骨链运动障碍: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空气—圆窗膜—耳蜗
骨传导:声波—颅骨和耳蜗骨壁—耳蜗
骨传导的效能远低于气传导,当鼓膜或中耳病引起传音性耳聋时,气传导明显受损,骨传导不受影响甚至增强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结构要点:螺旋器或柯蒂器为听觉感受器,在基底膜上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达到卵圆窗膜后,引起基底膜振动。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向蜗顶传播
声波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底;相反,靠近靠近蜗顶。耳蜗底部受损主要影响高频听力,耳蜗顶部受损时主要影响低频听力
内淋巴液中正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与蜗管外侧壁血管纹的活动密切相关,血管纹通过钠泵和Na+-K+-2cl-同向转运体,将K+转入内淋巴中,呋塞米和依他尼酸等利尿药可通过抑制同向转运体,导致听力障碍
微音器电位
耳蜗受到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被记录到;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呈等级式反应,其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没有真正的阈值,没有潜伏期和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微音器电位是多个毛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具有一定位相性
平衡觉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
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直线加速度运动
前庭反应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眼震颤:身体做正、负角加速度运动时出现的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检查半规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