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消化与吸收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兴奋性较低、具有自律性、具有紧张性、富有伸展性、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拉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50—-60mv,主要钾离子外流和生理性钠泵活动
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 特点:频率较慢,不同部位的频率不同 起源:纵行肌与环形肌之间的间质细胞
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起决定性作用,又称基本电节律。慢波控制收缩节律及收缩传播方向,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动作电位的数目决定肌肉收缩幅度
动作电位: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1-10次每秒;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复极化:钾离子外流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消化
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促进消化
内在神经
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肽类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调节
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营养作用
包括
促胃液素G细胞: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
蛋白质消化产物,迷走神经递质
缩胆囊素I细胞:刺激胰液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大肠运动,抑制胃排空,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松弛壶腹括约肌,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长
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
促胰液素S细胞:刺激胰液及胆汁中的HCO3-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生长
盐酸、脂肪酸
抑胃肽K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抑制胃排空
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唾液
唾液的性质与成分
1、中性的低渗溶液;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3、溶菌酶具有杀菌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属于神经调节(交感、副交感)
食管下括约肌:1、并无括约肌,但在食管下端有高压区高于胃;2、舒张:食物入食管;抑制性迷走神经纤维(VIP和NO)、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前列腺素A2、妊娠、饮酒、吸烟等;3、收缩:食物入胃、兴奋性迷走神经纤维(ACh)、促胃液素和胃动素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贲门腺:粘液
泌酸腺
壁细胞:盐酸(分泌机制:质子泵)、内因子
盐酸的生理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2、使蛋白质变性、3、杀菌、4、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分泌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5、与铁离子和钙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小肠吸收铁离子和钙离子
内因子: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作用下激活成胃蛋白酶)
颈粘液细胞:粘液
幽门腺:粘液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量多(30%),酸度高,消化力强(胃蛋白酶多)
胃期(迷走-迷走反射、局部神经丛反射、促胃液素):分泌量多(60%)酸高,消化力比头期强
肠期(以体液调节因素为主):分泌量少10%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体液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迷走神经(壁细胞、幽门部G细胞:促胃液素释放肽、肠嗜铬样细胞)、组胺(H2型受体)、促胃液素、其他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盐酸、脂肪、高张溶液、缩胆囊素、生长抑素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
1、前列腺素和生长因子;2、胃肠激素、领蟾素、生长抑素;3、胃黏膜屏障;4、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大量饮酒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幽门螺杆菌破坏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和胃粘膜屏障
胃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调节胃内压使消化液渗入食团,保持胃形态及位置
容受性舒张(胃特有):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迷走-迷走反射:VIP和NO)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意义:容纳、暂时贮存食物)
胃的蠕动
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排空;食物由胃到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速度: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4-6小时
胃排空的控制: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促胃液素延缓排空;食物量、胃内容物、蛋白质消化物 2、肠内因素抑制排空:肠-胃发射、酸和脂肪刺激促胰液素、抑胃肽
小肠内消化
胰液:由胰腺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碱性液体;胰液由于含有水解糖、脂肪、蛋白质三类营养物质的消化酶,因而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当胰液的分泌障碍时,即使其他消化液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吸收,常引起脂肪泻,但糖的消化吸收一般不受影响。
成分:水、无机物(HCO3-:中和胃酸、保护黏膜)、有机物(三大营养物质消化酶)
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作用下激活成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激活为糜蛋白酶
胰脂酶:甘油三脂—脂肪酸+甘油—酯+甘油
辅脂酶:可防止胆盐将脂肪酶从脂滴表面清除下去
胰腺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头期以神经调节为主
体液调节:胃期和肠期以体液为主
迷走神经、缩胆囊素—水、碳酸氢盐少,酶多
促胰液素:水、碳酸氢盐多、酶少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成分:胆盐(促进胆汁的释放,减少结晶)、胆固醇和磷脂、胆色素
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混合微胶粒);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分泌的酶只有肠激酶一种,但在一些细胞表面含有多种消化酶
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环形肌;促进消化、吸收、推进作用;频率:上高下低)蠕动(蠕动冲、逆蠕动)
回盲括约肌的作用: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入大肠,延长停留时间
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空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维生素B12,胆盐主要回肠
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小肠特点:5-6m,停留时间长;面积大;运输条件好,毛细血管、淋巴管丰富;食物已被彻底消化
无机盐的吸收:单价碱性盐类吸收较快,多价碱性盐类吸收较慢
钠的吸收:主动过程,动力来自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中钠泵的活动
铁的吸收:亚铁容易被吸收,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主动过程;盐酸、维生素能促进铁的吸收,胃大部切除患者可伴发缺铁性贫血
钙的吸收:维生素D促进吸收;儿童和哺乳期妇女因对钙的需要量增大而吸收增多
糖的吸收
单糖在小肠上皮细胞被吸收;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中存在钠离子-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吸收速度:己糖>戊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大肠的功能
排便的中枢:脊髓腰骶段
大肠内的细菌还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若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大肠的水被进一步吸收,可使粪便变硬而引起便秘;当大肠内液体过多或吸收能力下降,可因水不能被正常吸收而腹泻
呕吐:1、颅内压升高引起喷射性呕吐;2、将胃肠内有害物质排除;3、持续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低钾血症)和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碱中毒)
拉唑是质子泵的阻断剂、替丁是H2受体的阻断剂
粘液和碳酸氢盐作用:1、润滑(保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2、降低胃液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 3、降低氢离子在粘液层中的扩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