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老子
关于老子宇宙论、认识论、政治论、理想人格等的基本哲学概念。物极必反,一切有限的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 面,所以在自身的展开过程中必然发展到自己的对立面。
编辑于2022-07-04 21:46:06老子
道论(宇宙论)
“道”的概念
原意: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规范或者规律
与天相应:“天道”——指日月星辰等天相运行的规律
与人相应:“人道”——人类社会中的一些行为规范
老子的“道”
老子首先将“道”抽离出来,将“道”作为形而上的范畴进行系统化论证
“道”为本源
”道“首先是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由”道“所生
“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特点
道无形无象,所以不能被感官所感知
1.“微”——无形
2.“希”——无声
3.“夷”——无迹
尽管”道“不能被感官所把握,但不能因此否认他的存在,称其为虚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成万物的具体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是混沌未分之气
“二”是分化为对立面的阴阳之气
“三”是阴阳之气结合所成的和气
“道”生万物是自然的过程,无目的和无意识,一切自然而然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尽管老子用道取代了传统天命、鬼神的权威,成为春秋末期人文精神兴起的重要奠基人。
但是没有根本的摆脱神秘主义倾向,为了凸显“道”的本始性,把“道”处于混沌未分之前称为“太一”
老子的自然观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者,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以自身为法的本体性存在
“自然”的含义
非如今意义上的“大自然”含义,而是自然而然,自己本然如此的意思
“道法自然”的修养论
“自然无为”
“自然”从肯定层面讲,意思是自然而然,依本性发展
“无为”从否定层面讲,意思是不妄为
“柔弱不争”
“不争”实际上是“柔弱”的一种表现
“柔弱”是道创生作用的特点。具体的体现是谦下、守雌、不争
“致虚守静”
“致虚极,受静笃”,让内心清净,虚寂到极点
辩证法
“反者道之动” 揭示了生化规则
出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规则
“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歇的过程
“反”的两种含义
“相反”
“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反复”
“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观念,即决定了老子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为老子处理世事的法宝
“相反相成” 解释具体事物的辩证关系
出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解释
“相反”就是两个对立面相互矛盾对立,“相成”就是两个对立面相互连接获得统一
内容
对立面的相互斗争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如大小、高低、生死
对立面的相互依存
老子认为事物的对立都是相反相成的,即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物极必反,一切有限的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所以在自身的展开过程中必然发展到自己的对立面
“静为躁君”
出处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含义
1.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
2.是关于老子有关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命题,老子认为潜移渐进的变化胜于
内容
1.“静为躁君”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弱”与“静”是紧密相连的,“静”是“弱”的表现。
2.“静”与“躁”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态,“静”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是剧烈激进的变化
认识论
涤除玄鉴
出处
道德经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含义
“涤除”:“洗垢之谓涤,去尘之谓除”
“玄鉴”:是对事物本质和全体的一种深远的关照
关系
1.是一个包含着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层次和步骤
2.“涤除”是“玄鉴”的前提和条件,“玄鉴”是“涤除”的目的和结果,“玄鉴”必先“涤除”,“涤除”方能“玄鉴”
具体内容
1.妨碍人们“为道”的第一个障碍是贪婪和欲望
2.妨碍人们“为道”的第二个障碍是智巧和诈伪
3.妨碍人们“为道”的第三个障碍是成见和偏见
“玄鉴”的做法
1.静观
2.“塞兑”“闭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出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含义
寻求学问,知识一天天增加;寻求“道”,知识则一天天减少,知识日益减少,折损到无以折损便置于“无为”,“无为”则可以“无不为”
分析
“为学”:就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普遍经验性知识。知识要越积累越多越好即“日益”
“为道”:对于”道“的体会。老子认为体会”道“,要复归于自然,就要排除多余的东西,排除的越彻底越好,即“日损”
意义
老子并不是排斥知识和学问,只是警惕这些外在知识会掩盖或损害人与生俱来的真正智慧和德行
老子追求的是真正的道德、仁义而非受限于纲常被迫伪装出来的仁义、道德。
老子相信自然之性为善,返璞归真、真情实感是最大的善
政治论
小国寡民
出处
《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提出的原因
1.随着文明的发展,智慧的开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自然”的现象
2.过分膨胀的欲望带来了许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
3.过分严苛的社会制度带来了人性的压迫与扭曲,对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评价
1.小国寡民的思想体现了老子式的“乌托邦”,暗示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有其进步性
2.认为生产力发展和文化发展会给人类带来苦难和罪恶,主张抛弃一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回到原始状态,又体现了其倒退的社会观
3.有人认为老子只是主张人心的复归,促使人们在享受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认真反省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无为而治
出处
《论语》: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内容
老子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为而治”这一术语,但他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系统的从哲学意义上讨论“无为而治”思想的人
认为有为政治只能造成矛盾和混乱,“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而“为无为,则无不治”
主张“我无为则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做法
1.少私寡欲;老子认为统治者的私欲是国家混乱的重要根源
2.以民为本:民虽卑贱,却是高贵王侯赖以依存的根基
3.清净无事:主张统治者应少干预民众
4.绝巧弃智,认为人们玩弄心智,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破坏了质朴之心,由此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政治论总结
1.老子在其“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当中提到的种种规则,是来自于对于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于是老子对于理想社会的构建是“小国寡民”
2.老子通过构造一个理想社会达到针砭时弊的效果,凸显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种种不足,并促进人们在享受文明带来好处的同时,反省有文明所引起的种种浮躁和弊端
3.这是老子政治哲学诉求和人生论最具批判现实之处,也是一切社会乌托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