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水文学第二节河流
这是一篇关于水文学第二节河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的水情要素、河流补给、地下水类型等。
编辑于2022-07-10 12:07:42水文学第二节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
河流
两个定义
定义1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 流动的水+凹槽=河流
定义 2河流概指陆地表面依赖重力顺槽形凹地向低处流的线 性水流。
作用
灌溉、航运、发电、水产、给城市供水、旅游
水文要素
河长
自河源干流至河口的距离
河床横断面
概念:垂直于平均流向或主流方向的平面(中泓线)
形态要素
过水断面面积W
湿周P
(过水断面上被水浸湿的河槽部分)
水面宽度B
平均深度H=W/ B
水力半径 R=W / P
糙度系数
n指河槽上的泥沙、岩石、植物等对水流的阻碍作用程度
河床纵断面
定义:河流中线或轴线的剖面
形态要素
落差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河底)的高差△h
河道纵比降
J:单位河长的落差。(水面比降、河底比降)
等面积法
分类
河底纵断面
水面纵断面
河流纵断面比降
用i表示
左岸右岸
河流分段
河源
河流开始的地方,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
上游
直接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征是落差大,水流急,下 切力量强,河谷狭,流量小,河流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
中游
一般特点是河道比降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 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
下游
河谷宽,纵断面比降和流速都很小,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河 曲发育
河口
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处所。河口 处泥沙淤积严重
水系
概念:脉络相通的大小河流所构成的系统
干流:水系中直接流入海洋琥珀的河流
支流:流入干流的河流
• 一级支流是指直接流入干流的河流。 • 二级支流是指直接流入一级支流的河流。
水系及河流地貌定律
河流可按照斯特拉勒分级法进行分级,直接发源于 河源的小河流为一级河流;两条同一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级 别比原来的高一级;两条不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级别为两 条河流中的较高者;依此类推至干流。干流是水系中最高级别的河 流。
注意流向 流向 方向
河系分类
扇形
河系如扇骨状分布
羽形
沿途纳入需水支流如羽毛状
平行
几条支流并行排列,至河口处始行汇合
混合型
大河流多数包括第二、三种型式的混合排列
河网密度
等于河系干支流总长度与其流域面积的比值
降水量大、地形坡度陡、土壤不易透水地区,河网密度大。 它表示河网的疏密程度,能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汇流能力和自然地理条件
弯曲系数
等于河流实际长度L与河流两端间的直线l比值
河段越弯越不利于航运,排洪也越不方便
流域
分水线
河网四周最高点的连线。分水线有地面、地下之分
流域
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分类
闭合: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
非闭合: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下不重合的流域
河流的水情要素
水位
概念:河流、湖泊、水库及海洋等水体的自由水面离开固定基面的高程
应用
水位过程曲线
水位随时间的变化
水位历时曲线
大于和等于某一数值的水位与其在研究时段中出 现的累积天数所点绘而成的曲线。
从水位历时曲线上可看出一年内超过某一水位高 度出现的总天数,对航运、灌溉、防汛都有意义
相应水位曲线
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 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
短期的水文预报、校验上下游水位观测成果、插 补延长资料、推求无资料地区的数据
流速
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即 v = L /t (单位:m/s )
最大
平均
底部流速趋于零
脉动现象
在紊流的水流中,水 质点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断地变化, 而且围绕某一平均值上下跳动的现象
运动水体要克服各种阻力,如运动速度不一的水质点之间的摩擦阻力, 与运动水体边界的摩擦阻力。运动水体边界的摩擦阻力的大小,与边界的 粗糙程度有关。因此,通常是中心部位的流速比边沿部位要快得多;用流 速仪测流速时要考虑水面宽度,布多条垂线和考虑水深布多个测点,以求 过水断面平均流速;
河道中的流速分布
在纵断面上,由上游向下游减少;在横断面 上,从水面向河底递减。
谢才公式((天然河道平均流速计算))
v 为平均流速; c 为谢才系数,它与糙率等因素有关,我国多采 用满宁公式求得;R 为水力半径; i 为水面比降。
满宁公式
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Q = w · v 单位为 m3/s 式中,w 为过水断面面积;v 为流速
流量过程线
流量随时间变化过程曲线
纵坐标 流量,横坐标 事件
反映径流变化规律水位-流 量关系曲线:是水位随流量变化的曲线。 即 Q = f(H)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用水位推求流量
以水位为纵坐标、流量为横坐标,将每组水位、 流量实测值点绘在坐标系中,连接点群中心点的平滑曲线。因此,只 要掌握了水位与流量的变化相关规律,就可以利用水位流量曲线由水 位值推算得相应的流量值
水体颜色
取决于水体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反射
太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紫光进入水体后,在水深20m以内被吸收,绿色、黄光与蓝光透到更深一些,极少量蓝光能透到100-1000m以下。水体的透明度以直径30cm的白圆盘投入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影响水体颜色与水体透明度的因素很多,尤其如水体中的悬浮微粒、水生生物、水体运动等等。近岸水体常呈绿、黄或棕色,除了水深因素外,便与水生生物丰富和悬浮物质及溶解物质的量多有关。
河流泥沙
成河床和随水流运动的矿物、岩石固体颗粒。随水流运动的泥沙又称固体径流
含沙量
河水中泥沙含量,kg/m3
输沙率
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断面的泥沙总量。单 位为 kg/s 或 t/s
输沙量
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水断面的泥沙总量。 单位为 t 或 万t
侵蚀模数
是指每 km2 流域面积上,每年被侵蚀并汇入 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 t/(km2 · a)
河水化学
主要是河水的化学组成、性质、时空分布变化,以及它们同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矿化度(g/L):1升河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量.天然 河水的矿化度普遍较低
反映河水化学特征的重要指标,一般地,河水矿化度<1g/L
汛期、或以雨水、冰雪融水补给给河流径流时,其矿化度降低;枯水 期、或以地下水补给给河流径流时,其矿化度增加。
河水温情与冰情
水温与冰情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气温等地带性因素控制,其 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不结冰,以北则冬季结冰
河流水温的地区分布与气温分布基本一致,或略高 1 ~ 2 ℃
河流冰情反战的三个阶段
结冰,封冻,解冻
凌汛: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会出现上游解冻早,而下游解冻 晚的现象,向下游移动的冰块可能壅积成冰坝,使水位抬高,称为 凌汛。
河流补给
又称为河流的水源
补给来源
雨水
主要来源
通过地表径流,流域的产汇流形式补给河流
补给特点-
降雨的特性-降雨量-降雨强度
补给过程中,补给的含沙量多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多由雨水补给
融雪
分类
季节性积雪融水
永久性积雪或冰川融水补给
补给特点
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 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融雪补给量较为缓和,表现为流量过程线较为平 缓和圆滑; •补给过程中,补给的含沙量少
发源于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地 的河流,都不同程度地接纳了冰雪融水的补给
我国东北松花江就有明显的春汛,流量有所增大
湖泊
位置:河流的源头(长白山的天池)、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湖泊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 储存水量,缓慢释放,大大降低了河流的洪峰 流量,使河流水量年内变化趋于均匀。
• 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 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 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中国鄱阳湖接纳赣江、信水、修水和抚水等水系来 水,后注入长江
地下水补给
河流经常而又比较稳定的补给源
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中国西南岩溶发育地区,河水 中地下水补给量比重尤其大
西江水量丰富,除大气降水丰富外,还有丰富的地下 水补给。
地面地下径流划分
法一水平线分割法
法二退水曲线法
人工补给
跨流域调水
人工降雨
人工融冰化雪
地下水类型
按埋藏条件
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
按含水层的空隙性质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河川径流下一页
河流
径流
定义
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 流动的水流
分类
地面(地表)
沿着地面流动的水流
地下
沿土壤岩石孔隙流动的水流
河川
汇集到河流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河床流动的水流
形成过程
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产流
产流过程
垂向运动、产生径流的阶段
损失量:植物截留、填洼、蒸发、下渗(满足土壤缺水) •净雨量= 降雨量-损失量 •径流成分及产流条件 (1) 地面径流:i > f 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 (2) 壤中流:f上> f下上层土壤下渗强度大于下层下渗强度 (3) 浅层地下径流:F > θ缺下渗水量大于土壤缺水量 (4) 土壤缺水量= 田间持水量-初始土壤含水量 (5) 深层地下径流:深层透水层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并有 露头,本次降雨对其无影
产流模式
超渗产流:雨强大于下渗能力,且下渗量小于缺水量第3种模式 蓄满产流:下渗量大于缺水量,第2、4种模式
汇流过程
净雨沿坡面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再沿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 的过程(水流横向运动)
汇流类型
坡地汇流
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壤中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流长,对历时较长 的暴雨,也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坡地地下汇流,地下水补给河流,构成河流的基流
河网汇流
从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最后到达流域出口断面 净雨量= 降雨量-损失量= 径流量 二者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 的结果;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持续很长时间
从实测降雨、径流过程线分析产、汇流
上部为流域降雨过程和扣除损失后的地面净雨过程及地下净雨过程
下部为这场降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流量过程,它又分为地面径流过程 与地下径流过程
• 降雨扣除损失后形成净雨 • 净雨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汇集到出口,所以洪水要比暴 雨滞后,且历时要比暴雨历时长得多 • 地下径流比较稳定,维持河川径流常年不断
径流的表示方法
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江河某一横断面的水量,单位m3/s
流量过程线:流量Q随时间的变化过程,Q(t)
常用流量:
常用流量: • 瞬时流量 •日平均流量 •月平均流量 •年平均流量 •多年平均流量 •时段平均流量
径流量
径流量W指时段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m3
计算
梯形面积法
T时段内的径流量W为流量过程线Q(t)所包围的面积
径流深
定义: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深度R,单位mm
径流模数
定义: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单位L/(s.km2)
径流系数
定义:某一时段的径流深R与相应时段内流域平均降雨深度P之比 值称为径流系数,记为α
综合练习
河流的季节特征
径流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我 国除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属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外,全国大部分河流 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我国绝大部分河流的季节分配主要取 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
河川径流
影响形成的因素
气候
下垫面
人为
洪水与枯水
洪水
大量降水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的径流,达到威胁沿岸 地区安全的程度。洪水又称为 “ 汛 ” 。洪水溢出河槽而造成洪灾。 洪涝灾害是全世界排位第一的自然灾害类型
三要素
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
洪水波
枯水
年内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枯水径流发生在以地下水 补给为主的时期,这个时期称为枯水期
蒸发
类型
水面
水面蒸发量常用蒸发水层的深度(mm)表示,常用蒸发器进行 观测。
常用的蒸发器有:20cm直径蒸发皿、口径为80cm带套盆的蒸发 器、口径为60cm的埋在地表下的带套盆的E-601蒸发器。E- 601蒸发器贯彻条件比较接近天然水体,代表性和稳定性都较好。 但是这三者都属于小型蒸发皿,观测到的蒸发量,与天然水体表 面上的蒸发量仍有一定差别
土壤蒸发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层土壤的水分蒸发后,能得到下层土壤水分的补充。 这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表层,蒸发速度稳定,接近相同气象条 件下的水面蒸发;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表 面开始干化,进入第二阶段
这时蒸发速度随着毛管水供给地面蒸发范围的缩小而降低,大致 与表层土壤含水量成正比;当毛管水完全不能到达地表时,进入 第三阶段
这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于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由于分子扩散作 用通过表面干涸层逸入大气,蒸发速度极其缓慢。土壤蒸发可通 过称重法观测,但土壤蒸发观测比较困难,而且精度较低,一般 测站均不进行土壤蒸发观测
植物散发
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过叶面、 枝干散逸到大气中的一种生理过程。其观测也可以通 过称重法进行,但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过程 散发能力的复杂性
流域蒸发总量
下渗
水从地表渗入土壤的运动过程。下渗的快慢以下渗率 (单 位时间内入渗的水深,常以mm/h计)表示。
物理过程 非常干燥的土壤,3个阶段
渗润阶段:入渗初期,吸湿水尚未得到满足,在强大的分子力吸引 下,雨水迅速下渗,具有很大的下渗率 ,当入渗水量使土壤达到最 大分子力持水量时,这一阶段结束。 • 渗漏阶段:后期入渗的雨水,主要在毛管力作用下,沿土壤中的毛 管作不稳定运动,直到土壤饱和,毛管力消失。这一阶段结束。 • 渗透阶段:土壤饱和后,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稳定运动,这时下渗 以稳定下渗率 进行。称为稳定下渗率,以fc表示
河流的分类 根据河流的补给和洪水进行分类
雨水补给
①雨水补给,夏季有洪水的河流; ②冬季雨水补给,全年分配较均匀的河流; ③ 冬季雨水补给丰富,夏季降水很少的河流; ④ 气候干燥而不成的河流;
融水补给
①平原及 1000 m 以上山地融雪补给的河流; ②山中融雪补给的河流; ③春季或夏初融雪补给为主,常年有大量雨水补给的河流
融雪及雨水补给都不足的河流(干涸的河流)
冰川补给的河流(南极和格陵兰所特有)
河流的改造和利用
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人们要对河流 进行改造,调节径流,克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 现象:
人们通过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流域水土保持等措施对河 流进行治理。·
兴建水库:可以调节河川径流、减轻洪涝灾害;还可 以作为农田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水源;亦可以调 节气候。 跨流域调水:解决水量空间分布不均,进行水量再分 配的重要水利措施。 流域水土保持:可以调节径流、固沙保土,有利于保 持生态平衡。
当Q为洪峰流量,相应的M为洪峰流量模数, Q为多年平均流量,相应的 M为多年平均流量模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