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包括想象的概述、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内容和书上相似,书是学校编的,欢迎大家交流与学习,有什么问题@我,谢谢!
编辑于2022-07-23 16:45:49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带有书面图片,学前儿童意志到概述、特点和培养都有较详细的介绍。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这一章内容,在我的主页里,每一章我都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学前儿童的动作和意志发展。这个导图有利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希望可以帮到宝妈和幼教。谢谢啦!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发展和培养,末尾还提到幼儿情绪疗法。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全面概述,考教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以免遗漏知识点。同时,便于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教导和培养。
学前儿童言语的概述、发生与发展和培养,其中还包括书面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这个导图是根据学校的书总结出来的,内容完整,是近期学前儿童言语心理学的总结,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防止考试知识点疏漏,也便于知识记忆。同时,方便幼师工作者和宝妈对学前儿童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进行相应的培养与教育。谢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带有书面图片,学前儿童意志到概述、特点和培养都有较详细的介绍。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这一章内容,在我的主页里,每一章我都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学前儿童的动作和意志发展。这个导图有利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希望可以帮到宝妈和幼教。谢谢啦!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发展和培养,末尾还提到幼儿情绪疗法。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全面概述,考教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以免遗漏知识点。同时,便于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教导和培养。
学前儿童言语的概述、发生与发展和培养,其中还包括书面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这个导图是根据学校的书总结出来的,内容完整,是近期学前儿童言语心理学的总结,考幼资的同学可以过一遍,防止考试知识点疏漏,也便于知识记忆。同时,方便幼师工作者和宝妈对学前儿童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进行相应的培养与教育。谢谢!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概述
想象概念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客观事物留在大脑中的形象或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基本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的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有意想象
按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
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再造想象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做基础,表象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创造想象
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幻想
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有可能实现的幻想叫做理想。
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叫做空想。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想象与感知觉的关系
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表象正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想象和记忆的关系
想象依靠记忆,想象所依靠的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依靠记忆在头脑中保持下来的形象
想象和思维的关系
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思维则是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幼儿的想象只是思维发展的基础,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叫做创造性思维
对于幼儿,想象与思维则有认知发展等级的区别,想象还没有达到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幼儿的想象是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想象能引发情绪,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常常是由于想象而引发的
没有听过鬼故事的幼儿不会想象到鬼的形象,也不会产生害怕鬼的情绪
想象推动了游戏的展开,提高了游戏的水平,学前儿童的想象在游戏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理解故事内容。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产生
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
想象的发生和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想象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上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也就是旧的暂时神经联系经过重新配合构成新的联系
儿童语言的发生是儿童想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想象正是借助于词的这种概括性联系,对各种具体事物在大脑皮质所留下的痕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加工改组、重新组合。
1.5~2岁儿童出现的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儿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
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复活(儿童把记忆中的死鸭子躺着不动的表象迁移到了自己躺着不动的情景中)
简单的相似联想
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把自己想象成拔了毛的死鸭子说,我就是那只死了的鸭子)
没有情节的组合
学前儿童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最初阶段
儿童想象过程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之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想象过程进行缓慢,很长时间才能说出某个东西像什么
想象和记忆非常接近,界限并不是很明显
想象表象只是新情景的某些特征和旧表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 (只是在新的形象中“认出”已经熟悉的物体)
想象的内容也不丰富,还要依赖感知和动作,同时需要成人的语言提示才能进行
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3~4岁的儿童的想象力迅速发展
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想象完全依赖于行动过程 (有时也能在活动之前说出主题,但是后来的行动并不实现他自己所说出的主题)
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
想象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想象内容只是重复生活中的常见的几种东西,形象的特征少而不完整)
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4~5岁儿童的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其想象过程常常随着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想
想象仍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仍具有自由联想性质,但是想象的主题变化基本有了范围 (例如绘画基本按主题进行想象,有时偏离主题,但离题不远)
想象的形象仍然是零碎片段的,缺乏更好的组织和联系
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5~6岁的儿童的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表现
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已经有明确的主题,整个行动过程中能够有秩序的按计划进行
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了很多
幼儿的想象仍然更多是以某个感知过的形象为原型,想象表象与记忆表象的距离不远
想象力求和符合客观逻辑,幼儿注意到所创造的想象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比如问画的像不像?)
学龄前儿童的想象特点
学前年龄是儿童想象发生并迅速发展的年龄,这阶段的发展有不断发生的质变
各年龄想象发展的特点并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同一儿童身上有不同发展水平的交叉现象,不同儿童更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整体特点
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
发展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的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所以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称之为“无意识的象征”
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在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幼儿有意想象以无意想象为基础,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在提高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整体特点
再造想象在学前期占的主要地位,在再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幼儿由于头脑中的表象贫乏,加之水平低,其无意想象一般是在造性的
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以实际行动为必要条件,如摆弄玩具,捏泥
再造想象的种类(从内容上)
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
情景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经常是由画面的整个情景引起的
愿望性想象:在想象活动中表露个人的愿望
拟人化想象:幼儿往往会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
夸张性想象: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而夸大的部分,常是幼儿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作用
再造想象是学前儿童生活所大量需要的,如理解间接知识,听故事,看图画,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空间想象力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儿童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
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
两个表现方面
独立性
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创造想象的特点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的模仿
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似的相似 (如从三个以“品”字形套在一起的圆圈想象出三角形)
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的表现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学校儿童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
混淆假想与真实。学前儿童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言语表现力
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有计划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实物等
给幼儿提供更多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和环境,从而更好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展文学艺术活动,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通过故事续编、仿编诗歌,适时停止故事讲述等形式,创造性讲述、画画、表演等
开展各种游戏,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锻炼想象力,创造力,毅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体力等
想象游戏故事情节,发明更多新玩法
在玩具材料上进行创新,准备有多种玩法的玩具,我有幼儿提供多种可以探索的辅助材料
游戏的材料多直接来源于无害的废旧物品,只要安全卫生即可,满足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应尊重儿童对自然的向往,将教室设计成具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中学会观察,充分想象
教室环境的布置应让孩子们参与,让他们产生一种主人翁感
教师应提供多种选择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大胆想象,利用是全国家长的作用,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解决问题
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可经常创设开放式的问题向幼儿发问,多和幼儿一起从多个角度探讨问题
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内容要选择幼儿不太了解却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友好的气氛,特别是包容幼儿讨论过程中不当之处,甚至错误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教师需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想象的环境
尊重幼儿的想法,即使不同意,也要用平等的姿态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求说服孩子重在引发他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树立保护孩子想象力的意识,提供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幼儿的梦的种类 (皮亚杰的研究)
反映愿望的
以一物代替他物的(在梦里像游戏一样,有象征性的大猫、小猫)
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
恶梦
处罚或自我惩罚的梦
由身体受到刺激直接转化而来的直接象征 (儿童尿床了,却梦见自己在水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