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综合题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7-27 11:57:46地理综合题
归纳地理事物的特征
位置特征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e.g季风)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
...多,...少
...最多
呈条状/带状分布
沿江/河/山谷分布
变化特征(e.g产业结构)
分别论述三大产业比重上升或下降
主导产业的变化
表现特征
水文特征
径流量
流域面积
补给量
蒸发量
含沙量
植被状况
地形坡度
地面物质
降水强度
汛期
补给方式及其季节变化
结冰期
纬度 最冷月气温
流速
地形
航运价值
自然
径流量(大且稳定)
流速(慢)
通航里程(长)
人文
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水能价值
径流量
地势落差
水系特征
流向
流程
流域面积
河道弯曲程度
河网密度
河网形状
分析地理事物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自然地理
气候
海陆位置
地形
大气环流
洋流
纬度位置
下垫面
人类活动
地貌
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
位于...板块和...板块的...边界处,...板块位置低,密度大,俯冲到...板块之下,...板块向上抬升隆起
外力作用(以流水地貌为例)
地形坡度
水流速度
流水作用
侵蚀-上游峡谷 曲流凹岸
堆积-河口三角洲
水资源
降水量
蒸发量
人口
★水资源短缺
自然
全球变暖,气候干旱
水资源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不均(修筑蓄水工程,跨流域调水)
人为
人口激增,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
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防治水污染)
自然灾害(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年际变化大。
东部沿海地区,夏季受台风影响带来强降水。
天气气候异常,降水多。
地形地貌
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
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水文
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河道淤积,河床抬升,泄洪能力下降。
支流多,汇水量大。
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
旱灾(以华北地区为例)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春旱。
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
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污染严重。
水库过渡拦截径流。
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地盐渍化。
(喀斯特地貌区)下渗作用强。
台风
形成条件
热量丰富
水汽充足
地转偏向力足够大
形成原因
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
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
形成强大的气旋性涡旋
寒潮
霜冻
早春与晚秋的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表温度骤降至0度以下。
地质灾害
地震
崩塌、滑坡、泥石流
自然
地势起伏大
岩石松散,碎屑物质多
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由泥 石块组成的特殊洪流。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人为
滥砍植被。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路面修整。
防治措施
政府
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前预报灾情。
加强灾害易发点的调查和识别工作。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加强地质环境的评估。
加强对灾害的宣传教育。
生物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工程
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加固河堤。
疏通河道。
退耕还湖。
河流截弯取直。
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山体防护措施。
产业
发展节水型农业。
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
地域分异
原因
纬度地带性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水分
垂直地带性
水分
热量
依据:自然植被
人文地理
农业
区位条件(★注意要分有利区位条件和不利区位条件)
气候
光照
热量
水分
地形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
水源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沙漠绿洲
河西走廊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农业科技水平
交通
农用物资的运入
农产品的运出
市场
类型
规模
布局
劳动力
政策
产业基地
率先、示范等
农产品优势
产品优势
产量
品质
营养物质丰富 口感好
光照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农业育种技术发展,培育优良品种。
生长周期长。
绿色环保无污染
环境质量好,病虫害少。
环境封闭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成本价格
土地
劳动力
外部环境优势
市场需求量
政策
错峰(反季节)
市场距离
农业生产特点
商品率
区域人口与土地对比关系(人多地少,则商品率低)
市场
交通运输条件
机械化水平
地形平坦
土地集中
生产规模大
规模 产量
农业发展
城郊农业
区位:靠近消费市场
生产特点:以鲜活农副产品为主,产品种类多,生长周期短,商品率高,形成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产品质量高,对环境友好。
农业可持续发展 (限制因素:水源)
改变农作物结构,种植耐旱农作物。
发展农业科技,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合理调控上中下游用水,防止因缺水而导致的土地荒漠化。
排灌结合,防止土地盐渍化。
工业
区位
能源和矿产资源
环境因素
工业对环境的要求
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劳动力
科学技术
交通运输
市场
集聚
优势
集约的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有利于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加强协作,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减少中间产品的运输,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过度集聚
环境污染严重。
用水用地紧张。
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
土地价格
政府政策
主导区位
原料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造纸厂,水果罐头厂。
能源
电解铝工业,冶金及化工厂,炼铝厂。
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棉布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加工(面包)厂。
劳动力
纺织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制鞋业。
技术
飞机制造厂,集成电路厂,精密仪表厂。
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特点
研发费用高
技术密集型
产品特点
“轻 小 精 贵”
省空间 材料 能源和运输
区位条件
接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发达,人才集中。
现代交通通讯发达。
环境洁净优美。
工业区举例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区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区位条件
工业基础雄厚。
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交通便捷。
科技发达。
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著名的加工贸易型工业区。
工业原料和燃料依赖进口,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地处城市群。
北美工业区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第三产业
商业区位条件
交通
干道周围的支路,结节点。
人口
人口多密度大。
人均收入水平高,购买力强。
集聚 (综合性商业街,专业性商业街)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集约使用土地,降低交易成本。
扩大商业知名度,提高商业效益。
节约顾客的购物时间和交通费用。
地价
商业是利润较高的行业,土地利用效益高,付租能力强于其他行业。
商业也只有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高地价地区才能获取高额利润。
旅游业(以贵州为例)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
多民族聚集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既可以促进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际贸易
不平衡
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国际贸易环境有待改善,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互补性
经济
减少耕地压力,节约土地资源。
促进第二产业继续提升。
贸易额增加。
社会
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
人口
城市
城市群形成的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交通通讯发达,内外联系便捷。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
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
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
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
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化的原因
中心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
中心城区改造原居住地被商业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置换。
逆城市化的原因
大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私人汽车的普及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
弹性工作时间和家庭办公工作方式的兴起。
城市问题
环境问题
积极发展绿色GDP。
积极发展卫星城镇。
交通问题
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公众对私家车的依赖。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
居住问题
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建设平价商品房,廉租房。
社会问题
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地域文化
东亚的稻米文化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
河网密布,水文水系发达
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黄土高原的窑洞
有深厚的黄土,直立性好。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不易破坏。
西欧的乳畜文化
青藏高原碉房
石块多,就地取材
高原山地气候,冬季会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因此墙体厚北窗小。
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部,南部低。
上海的海派文化
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
形成条件
自然:控江踞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有西方文化传入,精英汇聚。
比较地理事物间的差异
不同区域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
同一事物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
同一区域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推测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
有利
社会、经济、生态
不利
社会、经济、生态
e.g PM2.5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有利
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
不利
削弱部分太阳辐射,阻挡地面辐射。
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海洋生物
航运
海洋污染
加快海水的净化
扩大污染范围
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
冬季风寒冷干燥冻死病虫害。
不利
夏季风强弱变化不稳定,引发旱涝灾害。
冬季风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造成低温灾害和旱灾。
中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水热配合较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热量条件优越,夏季普遍高温,北方种植喜温作物。
不利
高原干旱气候区面积广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造成华北地区春旱夏涝。
夏季风强弱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多。
冬季风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对人类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原因
自然
土质疏松
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沟壑纵横,坡陡谷深。
植被稀疏
人为
植被破坏,滥砍植被,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轮荒工作制度。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不合理的开矿,采石,建厂,修路,无计划修建窑洞。
影响
本地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小,粮食产量低。
生态环境恶化,高温干旱,沙尘暴频发。
水库淤积库容减少。
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措施
生物措施:退耕还草,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平整土地,打坝建库。
农业耕作措施:坡面修梯田,草田轮作。
优化产业结构,将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转化为牧 工农型结构。
土地荒漠化
原因
自然
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
地表物质疏松,多砂质沉积物。
植被覆盖率低。
靠近冬季风源地大风日多且集中。
人为
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憔悴,过度工矿交通建设。
影响
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牧,引发灾荒。
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引发风沙危害,为沙尘暴提供了大量沙源。
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
利用新能源等解决能源需求。
牧区控制载畜量。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进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型农业。
构筑防护林体系,封沙育草,三北防护林体系,设置沙障。
森林锐减
森林的价值
经济价值
广泛用于建材,造纸,医药,园艺等。
环境价值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
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
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水文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土壤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环境立法
环保宣传
加大资金投入
湿地面积减少
湿地的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
能够降解环境污染。
涵养水源
增加空气湿度
丰雨减旱,调节气候。
调节河流径流,减少洪涝灾害
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污染严重
水旱灾害频发
土壤次生盐渍化
措施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增加人工湿地面积。
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提高全民湿地生态保护意识。
环境污染
“三废”(废水 废气 废渣)污染
噪声污染
农药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
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影响
海平面上升
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海水倒灌,使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沿海生态系统变化。
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低纬地区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
中纬内陆地区气温升高,蒸发增加,变得干旱。
高纬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疾病爆发和虫害增多
措施
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植树造林。
加强国际合作。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城市热岛
原因
人为大量排放热量。
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
城市生产和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
城市中缺少绿地。
影响
使得城市夏季更加闷热,导致人们工作效率降低,中暑人数增加。
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加剧大气污染,破坏城市中的自然环境。
措施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增加绿地和水域面积。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出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是有限的。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区域资源供应能力有限,世界不同地区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
我国资源特征
总量大,种类较齐全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
多种资源品质较差
空间分布不均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
保护资源的再生条件
节约利用资源
综合利用资源
重复利用资源
开发新能源 新材料
人类应对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实施多元化资源战略。
全球合作,互惠互利。
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积极发展核电。
多元化能源战略。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中国能源战略
调整布局,建设重点能源基地。
制定全球化石油资源战略。
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技术。
实施多元化能源战略。
为区域开发提出建议和措施 ★因地制宜
区域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
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寻找替代资源。
大气等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流域的整治与开发
原则
综合开发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及其他资源,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具体表现
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好河流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内人水和谐。
统筹考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安排流域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正确处理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以及行业之间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合理安排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重大布局,研究制定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根据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抓住流域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主要矛盾,结合流域特色,按照轻重缓急,合理确定不同时期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
简记:防洪,发电,水资源,航运,渔业,旅游业
措施
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保护水源地。
修建水利设施,调节径流,有利于发电,防洪,航运,旅游业。
加强国际合作,综合治理开发。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发展节水型农业,改进灌溉技术。
发展耗水少,耗能低,技术新的产业,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防治水污染。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加固水闸。
疏浚河道。
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
恢复部分湿地植树造林。
经济走廊
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整个地区协调发展。
开发落后地区的资源。
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
某一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三大产业间产业占比的调整。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深加工。
加大宣传力度,开拓销售市场。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品质,形成品牌效益。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产业结构雷同
问题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恶性竞争。
措施
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加大科技投入,走创新发展之路。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合理调配,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特征和整体变化规律。
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