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必修三
学霸整理分享的高中历史必修三【全书考点】思维导图,共8个单元,所有的考点都用思维导图整理罗列,非常清晰,赶紧来看看!
编辑于2022-07-27 13:13:36高中历史必修三 全书知识框架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出现背景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经济
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主要流派和代表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以德治国;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整理“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道”是世界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道”是最高原则;“齐物论”
法家
韩非子
法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历史意义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影响
积极作用
“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消极作用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者
董仲舒
接受者
西汉汉武帝
目的
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涵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影响
儒家正统地位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对形成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汉武帝兴办太学
建立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地点:长安
概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
影响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缓解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此如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他措施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背景
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
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声
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含义
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代表人物
“二程”
程颢
程颐
天理
核心思想:“天理”是世界本原
天理的核心是“仁”
格物致知
朱熹
先有理而后有气
“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陆王心学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
“致良知”“知行合一”
意义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完成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背景
政治
专制统治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
程朱理学
“西学东渐”
问题
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离经叛道”的李贽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代表作
《焚书》《藏书》等
进步思想主张
地位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共同的生活背景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共同的思想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不同的政治理念
黄宗羲
政治
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经济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思想
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
顾炎武
政治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经济
经世致用
思想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
王夫之
政治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得,应当耕者有其田
经济
经世致用
思想
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进步思想主张
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评价
积极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弊端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智者学派
出现的背景
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人的地位的提高
民主政治的发展
概念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
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智者学派共同主张及特点
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怀疑神灵,否定绝对权威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绝对权威
言论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第一次思想解运动的先驱
影响
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人文主义的升华
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思想主张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推崇理性——成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认识你自己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美德即知识
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意义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柏拉图
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代表作:《理想国》
思想主张
理念论
人类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念
理性主义
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
“理想国”
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
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思想主张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14~17世纪)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兴起和高潮:意大利
表现形式: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核心:人文主义
斗争矛头:基督教神学
成就
但丁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评价
积极性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是近代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宗教改革
背景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导致德意志地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导火线(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发源地:德意志
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斗争矛头:天主教神权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信仰即可得救”,认为信仰上帝就可获得救赎,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与上帝直接对话”,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意义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教派,被称为新教,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
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启蒙运动
时间
17世纪,源于英国
18世纪,高潮,中心在法国
背景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核心
理性主义
性质
近代西方第二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伏尔泰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开明专制)
提倡“天赋人权”
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提出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卢梭
反对君主专制
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是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康德
提出思想自由,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非工具”
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坚持人要自律,认为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反对暴力革命
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既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他们反对一切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用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性自由取代封建王权,贵族特权、宗教神权
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造纸术
发明与传播
西汉时,中国可能已经出现了书写用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欧洲
意义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发明与传播
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司南
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意义
推动近代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
火药
发明与传播
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宋代出现火箭、火球
明代出现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12、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意义
推动火药武器发展
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发展
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印刷术
发明与传播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波斯,以后又传到欧洲
意义
推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评价
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
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辉煌灿烂的文学
春秋:诗经
春秋末年出现,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儒家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楚辞
又称骚体,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而成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
西汉:赋
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西汉时,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唐:诗
繁荣背景
开放的社会环境与繁荣的经济
科举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
代表
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
杜甫以现实主义诗人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宋:词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宋词繁荣的背景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两宋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代表
婉约派
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
豪放派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陆游(南宋)
元:曲
分为散曲和杂剧,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明清:小说
背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性格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超越前代
带有批判现实的特色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的虚伪,科举制度的腐败
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代表
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字体的演变
汉字起源于“文字图画”,至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
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脉络演变。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书法
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实用)阶段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审美与实用)阶段
书体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整齐安定,具有图案美
创始于秦朝
代表作
李斯《泰山刻石》
隶书
字体结构整齐对称,均匀安定
始创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始于东汉,盛于唐代
代表作
欧阳询(欧体)《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颜体)《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放纵;审美价值高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代表人物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张旭、怀素
行书
兼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审美和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经东汉至西晋两世纪演变完全成熟
代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
元:赵孟頫
明:文征明
绘画
类型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
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
萌芽、起源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秦汉
绘画门类丰富
《夫妇宴饮图》
魏晋
士大夫画家活跃;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形写神,画人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隋唐
绘画高峰;壁画盛极一时。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
两宋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唐代以后
文人画,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王冕《墨梅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清:郑板桥《墨兰图》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主要有写实和写意两大风格
融诗书画于一体
不断继承与发展创新,塑造典型的民族性格
戏曲
戏曲的发展
起源:原始歌舞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优伶”
元杂剧把中国的艺术推向成熟
进一步发展:明朝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昆曲流传甚广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起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形成: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徽汉合流),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而形成
成熟: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发展:京剧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
清朝各地还出现了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名目繁多的剧种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
奠基者——伽利略(16世纪末17世纪初)
贡献
通过实验验证,外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意义
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创立者——牛顿
标志
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惯性定律
加速度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历史地位
经典力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为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内容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评价
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了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量子论的诞生和发展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在研究热辐射规律的过程中诞生了量子理论
诞生标志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发展
爱因斯坦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意义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时间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不仅推动了物理学本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生物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理论观点
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影响
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
打破了神学禁锢,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
进化论思想在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
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蒸汽机的发明
背景
传统动力严重制约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发明
纽可门制造出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不能满足新的需要
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
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
意义
了工业革命中的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和主要标志
电气技术的应用
理论基础: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电气技术应用的意义
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推动电力工业、石化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重心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促成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使城市的面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势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社会财富大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
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知识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部分
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重视
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
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人们的工作方式突破了空间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添了乐趣
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消极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
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挽救民族
林则徐、魏源在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刺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概况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魏源:《海国图志》
性质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特点
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
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
“中学为体”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
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目的
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实践
开张洋务运动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
迈出了中国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与林则徐、魏源主张的关系
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
他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概况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
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历史潮流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减少改革阻力
梁启超
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
指出封建剪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意义:他的进化论观点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伸民权,开国会,行宪法,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着力传播西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内容
前期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口号:“打倒孔家店”)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学典范
影响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对东西方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
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五四运动后
《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扩大影响的论战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掀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宣传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论战实质:在中国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根本问题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共早期组织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
提出
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
对应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思想内涵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范畴
民族革命
前提
民权主义
对应纲领
创立民国
思想内涵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局限
资产阶级性质民权
范畴
政治革命
核心
民生主义
对应纲领
平均地权
思想内涵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局限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范畴
社会革命
补充 发展
历史作用
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新三民主义
背景
十月革命的影响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
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
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
民族
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权
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历史作用
评价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实践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论著及其主张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井冈山时期)——初步形成
时间
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论著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内容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抗战时期——成熟
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或延安时期
论著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修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初步形成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南方谈话"。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基本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步走)和战略目标
关于祖国统一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
概念
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成就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概况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地位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意义
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发展技术
计算机技术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
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
内涵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在提倡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领域
文学艺术及科技领域
作用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遭遇挫折
原因
“文革”的到来使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到阶级斗争问题
表现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经验教训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最基本的)
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只有坚持“双百”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教育的复兴
人民教育的基础
指定方针
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提出
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
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科教兴国”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繁荣
19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
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特点
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
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一方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则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成就
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现实主义文学
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特点
关注社会问题
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成就
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和美国的马克·吐温等
20世纪
西方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现代主义文学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
特点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手法比较怪诞
语言风格悖离传统,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
成就
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苏联文学
高尔基的《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亚非拉美文学
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
美术的辉煌
浪漫主义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
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
产生背景
受光学发展的影响
特点
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
成就
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
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现代主义美术
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音乐与影视艺术
电影
诞生的标志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己制作的电影短片
发展
无声电影: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1927年美国华纳影片公司首次拍摄有声电影获得成功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电视
发明
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
发展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
30年代播出世界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二战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艺术称为“第八艺术”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
德意志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
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歌剧(19世纪)
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
法国比才的《卡门》
民族乐派音乐(19世纪中后期)
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影视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既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感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