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想要历史考高分,就来试试思维导图学习的方法吧,轻松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编辑于2022-08-02 11:02:1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家天下”开始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特点:具有神秘色彩
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
分封制
背景
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
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
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
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衰落
现象
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
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具体表现
诸侯争霸
宗法制
含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影响
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特点
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备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帝国的建立
秦的统一
过程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赢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军事上的巩固
措施
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
开灵渠,平定岭南
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
加强了北方的边防
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评价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巩固统治
地方制度:实行分封制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弊端
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官制
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特点
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评价
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地方:郡县制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朝议制度
概念
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影响
政治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经济
有利于封建经济化发展
民族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局限性
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泰朝短命而亡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隋唐的道州县
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
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
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设立节度使
戍守边境
拥有政权、军权、财权
中央的重用与边镇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剧变,唐高宗以后,边镇军队不断增加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安史之乱
唐朝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进一步加强
措施
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评价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完善并发展
措施
建立行省制度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
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
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
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评价
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沿革
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掌政令的审议
尚书省:执行命令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评价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宋朝
措施
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
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
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
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
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监察制度
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使
汉朝
地方:刺史
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唐朝
御史台
宋朝
提点刑狱司
元朝
御史台
评价
积极
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
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
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汉朝: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隋唐:首创并完善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
提高了行政效率
形成了重学风气
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
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宰相制度的废除
过程
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废行省, 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 , 宰相职权扩大
三司
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
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废中书省和宰相
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结果: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
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创立
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务
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评价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原因
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
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康熙帝:设南书房
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旨意, 拟写 、 传达皇帝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 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实质: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评价
积极影响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消极影响
政治上,容易出现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
经济上,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进步
外交上,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密折制
设立:雍正时
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文字狱
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