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光合作用
植物生理学第三章光合作用知识总结,包括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叶绿体及色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光合作用
实验发展
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
将一颗质量为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
木桶内质量为90kg
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
五年后
柳苗质量增加74.5kg
土壤质量减少0.057kg
结论
水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1771年
一支点燃的蜡烛
一只小鼠
放到密闭的的玻璃罩里,不久蜡烛熄灭,小鼠死去
一盆植物
植物能够长时间存活,蜡烛没有熄灭
植物和小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
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绿色植物会净化空气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的实验
1779年
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
这种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完全停止
瑞士牧师瑟讷比埃的实验
1782年
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瑞士学家索绪尔的实验
1804年
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
1864年
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
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
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
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
淀粉遇碘呈蓝色,淀粉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
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活活动利用
1897年,科学家将上述生理活动成为光合作用
叶
上表皮
保护作用
细胞外壁有一层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有利于透光,又可以防止叶片过多散失水分
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
叶肉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属于营养组织
叶脉
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
叶脉相互交错,称网状叶脉
叶脉大体上平行分布,称平行叶脉
管道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
保卫细胞
气孔
可以张开或闭合,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下表皮
验证实验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运用对照实验法
进行暗处理
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
上下两面遮光,遮住叶片的一部分
进行对照
光照
水浴加热
隔水加热
脱去叶绿素
水洗
洗去表面酒精
碘液染色
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洗去碘液
表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金鱼藻释放氧气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光照2小时
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结果
植物绿色部分
含有叶绿素
变蓝
植物白色部分
不变蓝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叶绿体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剪取天竺葵,放置培养皿
一个倒入少量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具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一个倒入清水
酒精脱色
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水 -----> 淀粉(贮存能量)+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