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79-内阁制度
由宰相制度过度到内阁制度。朱元璋调整中书省格局,后废宰相制度,经历四辅官,后设殿阁大学士。朱棣设文渊阁学士。朱高炽时,文阁学士主要工作是票拟。朱祁镇时,票拟成为制度,同时宦官权力加强。文阁学士和宦官有所勾连。互相监督的部门并立,皇帝控制权加强,政权也越来越无生机。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历史44-拿破仑时代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晋升之路,二、稳定秩序,三、连年征战,四、遭遇滑铁卢。
这是一篇关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启蒙运动背景,早期代表人物,中期代表人物,高潮代表人物,启蒙运动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历史41-美国独立运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2.北美殖民地与英宗主国的矛盾激化,3.独立战争,殖民地脱离英国,4.美国独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中国通史第79集 内阁制度
朱元璋时期
初期延用宰相制度
先后任命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为中书省丞相。
中央主要设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
御史台和中书省是互相制约关系,监督中书省工作。
调整中书省格局
1376年起,裁革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与参知政事,只留左右丞相与左右丞。
撤销总揽地方政务的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主管行政、监察与军事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设通政使司,官员向皇帝奏事,经由通政使司传上。但是,宰相的权力却在极速扩张。
胡惟庸权力膨胀
胡惟庸从1373年至1380年负责中书省事务,权力极度膨胀。曾经得罪他的高级官员难免遭胡惟庸的毒手。
Eg:刘基受诏回到南京,因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刘基家,胡惟庸用慢性毒药毒死了刘基。
胡惟庸刻意结纳一些有罪而遭惩罚的勋臣,密相往来,贪赃枉法。
1380年正月,胡惟庸被处死。引发明朝制度巨大变革。
胡惟庸被处死原因: ①串联淮西官员,串通办事,不经过皇帝,威胁皇权。 ②权力过大。
废宰相制度
顺势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皇帝专权达到极限。
结果:朱元璋处理政事的难度成倍增加。 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奏疏共有1660道,涉及的事情达到3391件。平均要每天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设四辅官
从民间征召几位老儒,每月按旬轮值,辅导皇帝行政。四辅官正三品,但没做过官,只是秉性纯良的老儒,没权力也没势力。
两年后,因四辅官没发挥作用,被废除。
设殿阁大学士
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全国选拔人才,并让翰林院儒臣承担顾问职能。
1382年,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选儒臣,以备皇帝咨询。当时的殿阁大学士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是提供咨询,无权阅读诸司奏章。
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形制上的基础。
朱棣时期
文渊阁学士
解缙、黄淮、胡广、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和杨荣等七人入翰林院,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内阁学士的职责: ①为皇帝起草诏令。②与皇帝商议机务。 成为皇帝最核心的智囊团,随时接受皇帝咨询。
人物 代表
解缙
博学多才,是诗、文、书法皆精绝的奇才。
因起草《登极诏》称旨,被明成祖信任,成为首席顾问。参与重修《太祖实录》,负责编纂《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因卷入太子与汉王的嫡位之争,被谪到广西,后又谪到交阯。
1410年,回南京,晋见太子朱高炽,被人指为私谒太子,投入大牢,几年后被埋于雪中,冻死。后人也被流放。
杨士奇
举止恭谨,应对得体,深受信任,命其辅佐太子。
1424年夏,朱棣病逝。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人的拥护下,太子朱高炽即位。此时,杨士奇与朱高炽已经有了20年患难与共岁月,关系非同寻常。
朱高炽时期
票拟的形式
内阁形式:面谈→笔谈
替皇帝票拟成为内阁大学士重要工作。 在小票上写下建议,以备皇帝参考。内阁的顾问职责削弱。
擢升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后又提升为兵部尚书。后授为少傅,从一品。
赐给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各一枚银章,上刻“绳愆(qiān)纠缪”字样,直接向皇帝上密奏时使用。内阁学士兼尚书衔,地位提高。阁权逐渐重于部权。
绳——准绳,标准,规矩 愆——过失 纠——纠正 缪——错误
朱瞻基时期
朱祁镇时期
票拟制度
1435年,朱瞻基去世,太子朱祁镇即位,年仅9岁。 张太后不愿垂帘听政,交内阁决议。内阁三杨成了朝政的主宰者。票拟逐渐成为内阁的专职。
票拟制度的出现是内阁制度完备的标志。内阁在政治体制中越来越核心。
内阁职权:票拟,知经筵,修《实录》,既主持对皇帝及皇室的教育工作,以及修国史,包括主持大的典礼活动等工作。
题本上的红批,经过内阁大臣的抄写,装订成册叫做丝纶簿。
凡百章奏,先行票拟。凡是皇帝向下发放的文书,都由内阁起草。因此内阁被称作政本之地,政府,重要性也超过六部衙门。
内阁大学士也常被人称作相,但并不等同于相权回归,只是皇帝的助手,不能自主决断事务。
内阁经常被处于夹缝中,一方面要为皇帝分忧,以得到信任,另一方面,面临来自官僚集团的压力。而且严重束缚于君主的专制权力。
宦官专权
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也获得了批红的权力,秉笔太监按内阁票拟的意见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章奏批答多半经由宦官之手,故有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宦官之批红。
正统末年,宦官王振就因为掌管司礼监而成为明朝d一位专权的宦官。
随着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诸臣频繁与太监打交道,勾连。
明中后期
政权趋向保守
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诸如此类互相制约的机构在明朝并存。这种超乎寻常的制度制约,使整个政权的内部缺乏生机,除了控制还是控制,除了制约还是制约。自张居正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着萎靡拖沓的作风。大臣们唯皇帝之命是从,明哲保身,一味因循守旧,进而贪婪腐败,越来越保守。
内容概要:这集主要讲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由宰相制度过度到内阁制度。朱元璋调整中书省格局,后废宰相制度,经历四辅官,后设殿阁大学士。朱棣设文渊阁学士。朱高炽时,文阁学士主要工作是票拟。朱祁镇时,票拟成为制度,同时宦官权力加强。文阁学士和宦官有所勾连。互相监督的部门并立,皇帝控制权加强,政权也越来越无生机。
使用软件:Mind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