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这是一篇关于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说、装饰的萌芽、石器工艺、淘工艺、其他工艺、原始社会工艺文化对我们今天工艺美术创作的启示。
编辑于2022-08-13 16:51:07 重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概说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
时间:50万年前
地点
北京房山周口店
掌握技能
石器和火
丁村人河套人
时间
丁村人30万年前,河套人20万年前
技能
石器有了二步加工痕迹,有了简单类型
山顶洞人
时间
17000多年前
形象
和现代人差不多
技能
使用打制石器,制作仍然粗糙
新石器时代
祖先在劳动中改进了石器制作
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铲,石锛等
并抛光,打磨,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提高实用价值
这种磨制的石器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氏族公社时期
概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期过渡
结束原始群居生活,开始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
进入原始氏族公社
由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概述
分布
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分类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工艺发展表现
由打制石器发展的磨制石器,牙骨工艺提高
陶工艺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重要成就
陶器上面以化妆土,还进行彩画,刻镂,堆图各种装饰,以彩陶最为出色
纺织工艺进步
能利用自然纤维进行捻线织布,制作衣服
编织工艺较普遍
出土陶器上,可以看到编织各种席纹的痕迹
发展木工工艺
用石斧,石锛,石凿等加木工料建造房屋和用具
仰韶文化
地址
西安东郊泸河旁,发现六七千年前的氏族村落遗址
房屋
方形
圆形的半地穴式
数量:四五十座
房屋中心有很大的长方形屋子,半坡人的活动场所
6座烧制陶器的窑,实用陶器有盆,罐,瓶
彩陶制作是他们重要艺术成就,鱼纹和人面纹装饰具有鲜明特色
河姆渡文化
地址
浙江省余桃县
时间
1973年发现,7000年前的氏族居住遗址
生活
饲养猪,狗,水牛等
栽培:水稻
住:木结构房屋
陶器:陶釜,陶灶,陶盆,陶钵
有纺织工具,能织布制衣
雕塑工艺最突出,牙雕,骨雕,泥雕
陶器用刻画进行装饰
题材:鸟,猪,稻禾以及几何纹
木结构已经采用榫卯结构,过着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
淮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
长江中下游
青莲冈文化
屈家岭文化
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
父系氏族
代表文化
黄河中下游
龙山文化
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
河南
河南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
后冈二期
陕西龙山文化
客省庄二期
长江流域
苏南浙北地区
良渚文化
工艺发展表现
手工业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渐渐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制陶工艺
技术提高,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
纺织工艺
能够织出较细麻布,发明养蚕缫丝
编织工艺
编出多种用具,适应生产,生活需要
木工工艺
生活,居住,交通都使用着木器
玉雕工艺
玉石,玛瑙或松石制成装饰品,在石器工艺上,得到较大发展
牙骨工艺
除制作生活用品,开始制作欣赏品
装饰的萌芽
山顶洞人的工艺发展表现
使用钻孔,磨光,刻纹等技术
骨针的制作,以显得比较精致,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表明人们开始缝制兽皮
把石块,骨片,兽牙,海北制成装饰品,有的染成红色加以美观
随葬品用石器和其他装饰,在尸体上撒红色颗粒,有原始宗教观念,是一种超现实存在的意识反映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
时间
1966年
地点
北京门口沟东胡林村
新石器早期墓葬
少女遗骸
项部,发现小螺壳制成项链,
腕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
含义
古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爱美具有宗教意义
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图腾的意义
每个氏族采用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标志,认为祖先是由图腾演化而来,可以保护他们,使之生存和发展,子孙繁衍
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物人格化,以祈求保护自己的作用
石器工艺
石器时代
概述
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实用石器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含义
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旧石器时代约十万年
主要遗址
早期
蓝田人和北京人
中期
丁村人
晚期
河套人和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在打制基础上还经历了磨制的石器
石器分类
按用途可石器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其名称有石斧、石镑、石铲、石锄、石刀、石镰、石 凿、石矛、石石磨盘及石磨棒等。
石器制作工艺
先釆用打击的方法,以后发展为“作窝”的办法,使断面能更整齐,符合所需形状和用途的要求。
打击完后,再进行琢制,琢制是为了平整
琢制之后是磨制,磨制不只是为了使石器光滑美观,且能使之工整、锋利
最后是钻孔,使石器便于装柄,或便于携带。钻孔的技术有管钻和两面对钻等
石器选取观念
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善于就地取材,不同的遗址运用不同的岩石制作石器
石材选择
概述
在石材的选择上,己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就可应 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石材。
仰韶文化的半坡石器
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辉长岩、花岗岩
庙底沟石器
砂岩、石英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片麻岩
龙山文化灵宝石器
辉长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
两城镇石器
变质岩、石英岩、花岗岩
陶工艺
概述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 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岀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是原始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是具有出色成就的一种工艺美术。其品种有灰陶、彩陶、 黑陶、几何印纹陶等多种。
彩陶
含义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 陶文化”。
制作工艺
彩陶是用手捏制的。我们劳动的祖先,凭着灵巧的双手、熟练的技巧,能够制作出圆而工整的各种造型,
当 陶坯还未全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例如木片、卵石等把陶坯的表里打磨光滑
然后画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去烧, 烧后形成黑色或深红色的美丽的图案。
彩陶颜料
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镒化物颜料。
分布地区
黄河中上游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冈文化
长江中下游
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彩陶类型
概述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彩陶工艺,各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半坡型
分布范围
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特点
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増多。
品种有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圜底盆、卷唇盆等是常见的陶器,以卷唇圜底盆为典型。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装饰方法
捺印
捺印是用一种工具在陶器表面印岀绳纹、篮纹等花纹,曾发现有陶拍,可能就是修整和装饰加工陶器用的
划纹
划纹是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花纹。
堆饰
堆饰是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
彩绘
彩绘流行的手法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
装饰花纹
鱼形花纹
位置
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
类型
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
演变
早期多用单体鱼纹
晚 期则以复体鱼纹为多
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 何化、样式化
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
人面形花纹
位置
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形状
人而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作对称的向上的弯钩, 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其中值得重 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的装饰,这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
其他
,还有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 特殊意义。另外还有一些鸟纹、蛙纹等其他类型。
庙底沟形
概述
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分布区域
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得更广阔,东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西达甘肃的陇东、陇西、陇南以至青 海的东部。
特点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的样式,口沿可能是单独制成后,再黏合上去的。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装饰花纹
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
有花瓣纹、羽状叶纹等。
鸟纹的应用更多
马家窑型
概述
马家窑型彩陶的造型,有壶、罐、瓮、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型彩陶,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 马家窑型的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之类
分布范围
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装饰风格
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窑型彩陶
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面的装饰,也十分 丰满
兰州黄河北岸王保保城区的马家窑型彩陶
装饰流行采用大片的网格纹,技法熟练,线条工整,细格纹和粗线纹形成对比。
文物遗存
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型墓葬中,发现了 一件舞蹈纹彩陶盆。
艺术特点
满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
内彩
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半山型
分布范围
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
特点
半山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造型的品种多为壶类,圆而微扁的壶身,较短而又略向外 张的直颈,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壶体的宽度和高度又形成恰当的比例。
器体较矮,器腹的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
精巧繁密,饱满凝重。
从半山型彩陶开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红色和黑色交替或间隔的处理,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效果。
在装饰纹样中,锯齿纹的应用,是这时期新的特色。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可用富丽、精巧来形容。
装饰图案类别
用旋涡纹(或称螺旋纹)组成装饰,这种旋涡纹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
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马厂型
分布范围
马厂型彩陶出土于青海乐都县柳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里,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分布地区则更向西发展, 宜达河西走廊西端。
发展阶段
早期
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
中期
中期彩陶壶的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很流行
晚期
晚期的彩绘则流于简化,多运用波折纹。
造型
马厂型彩陶的造型,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其典型
其他品种也大大增加,有 提梁罐、双连罐、带流罐、鸭形壶、豆、勺等多种。
装饰纹样
最有特色
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
早期
有头、有身、有双 手和双足,手和足还有五指,双手伸举,屈腿直立
中期
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
晚期
仅留爪指或变成 三角折线纹
特点
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纹饰中锯齿纹逐渐消失,常见的有简练的直线纹、回纹、旋纹、网纹等。
旋纹发展成为简单的大圈纹
线条流畅规整,反映了当时熟练的描绘技能
彩陶的装饰艺术
概述
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屮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 着灿烂的光彩。
局部装饰
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
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在装饰布局上,已注意了从不同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
图案选择
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也有山纹、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鸟、马、犬、鹿等动物纹,还有少量形象 并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这些花纹,大都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这些装饰图 案的创造,是我们劳动祖先对于当时生活的反映。
选择几何纹装饰的原因
编织的模拟
陶器表面往往有编织纹的遗留
由于编织纹规则而又富于变化的织纹组织,启发人们进行模拟,有意识地运用在陶器装饰中
劳动的节奏感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要求统一、规律,使产生节奏,增强力量。
劳动的节奏感对几何纹的规律化产生着影响
图腾的表号化
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的简化形成表号化,创造了儿何形的图案形式。
自然物的抽象化
运用了形式和情感的对应关系,产生了 “异质同构”,使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得到统一
子主题
彩陶的图案法则
对比法
用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 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分割法
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开光发
含义
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
特点
突岀主体,增加层次。
双关法
形体双关
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半山型彩陶的葫芦纹,是一种典型的形体双关
色彩双关
色彩双关是指黑白两色都可构成纹样,黑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庙底沟型彩陶在色彩双关方面 运用得非常出色。
特点
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都是运用交替变化,半山型彩陶的形体双关,多是同形同质。
庙底沟彩陶的色彩双关,则多是异形异质。
种双关法与欧美近代流行的欧普美术,或称色效应美术,有着相似之处。
多效装饰法
含义
多效装饰法是指可使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的方法。
举例
半山垂嶂纹彩陶壶
正视是整齐的水平线,像湖水风平浪静;俯视则是同心圆的圆圈纹,像击动的向外扩展的微波。
半山直线纹彩陶壶
正视像层层下垂的嶂幕,俯视则又像重瓣盛开的花朵。
马厂型彩陶
有的人形纹彩陶壶,正视为躯干挺立,手足双伸的人形或蛙形,俯视则可成为重叠交错的十字纹。
其他彩陶文化
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
装饰纹样以菱形纹、棋格纹、网格纹为最多。
器形以双耳罐和马鞍口式的陶罐为典型
辛店文化
在双大耳罐上常绘以双钩纹,并往往在双钩纹的中间,饰以人物、小狗或太阳,罐颈饰以回纹,装饰手法几 乎千篇一律。
黑陶
概述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 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 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主要分布范围
龙山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这里是黑陶文化发达的中心,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地 区,向更南发展,到达江西的樟树镇和台湾省。它的分布地区,比仰韶文化似乎还大得多。
类型
黄河流域早期龙文山文化
分布
分布在豫西、晋南、关中一带。
特点
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
有划纹和堆贴装饰
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肆(类似鼎),而无陶鬲。
河南龙文山文化
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
特点
陶器中的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岀现了典型的蛋壳黑陶。
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
器形的种类增多,有甑,鬻、盔盍(旭)、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肆减 少,而单把陶鬲却大量出现。
陕西龙文山文化
分布
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豫西和晋南也有一 些类似的遗址。
特点
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1/5。
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
单把鬲、肆和绳纹罐最常见,鬻、盔发现不多,鼎极少。
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典型龙文山文化
分布
以山东为中心,北迄辽东半岛,南达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
特点
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
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
器形常见有靄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
良渚文化
分布
产生于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
特点
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造型有豆、盘、尊、觯,鼎、簋,双鼻壶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
除了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为鼎、鬻、罐、盆、盘、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作装 饰。
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显出南方的地方色彩
黑陶工艺
发展表现
工艺制作己经采用轮制
器胎厚薄均匀,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
掌握了封窑技术,陶窑也有很大的改进
工艺特点
黑
黑是指它有乌黑的色彩
薄
是指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
光
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
纽
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造型
丰富多样并且逐渐定型化
陶器的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葢等彩陶工艺的造型外,还大批出现了鬲、瓶、豆、肆、鬻、囂、杯、 甑等品种。
工艺特点
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而考虑的
逐渐走向形象化,又不断提高实用功能,体现了原始社会工艺制作者的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
器物各部的附件更丰富,不少器皿增加了器盖,有的盖还可两用,把盖反转过来可当作盘,有的盖还做 成动物形的纽。
黑陶工艺的装饰,一般不用彩绘,大都朴素无华。但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 线轮纹或称弦纹,使人感到一种节奏的美。
几何印纹陶
含义
几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印压的几何纹而得名
分布区域
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广大地区,尤以沿海最为盛行
分类
印纹软陶
印纹软陶分泥质和细砂质,火度较低,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的火度较高,胎作灰色。
器形
有罐、甑、尊、囂、豆、盘、杯、盂等。
制作工艺
手制、模制和轮制几种。
其他工艺
牙骨雕
北京猿人
在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破碎骨片,其中有似乎经过有意加工制为工具的骨器
山顶洞人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了磨光的骨锥、骨凿、骨楔等多种工具。
河姆渡
岀土的双鸟纹骨匕柄,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柄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 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
大汶口
山东大汶口岀土的骨笄和骨坠,制作都很精巧
大汶口墓葬中曾出土象牙梳两件,制作精美
在大汶门墓葬中,发现有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
象牙雕筒大都放在死者的腰部,象牙琮则放在肩部。
象牙雕筒有的周身透雕出花瓣形的花纹,有的则只刻出几道平行的弦纹。
染织
发展表现
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
发现了一个磨制精致的骨针。标志着人们已能缝制简单的衣服。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地遗址中普遍出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轮的应用,使纺织纤维利用纺轮的转动捻成 纺线
法现了织物的痕迹,如在半坡、庙底沟、大何庄、秦魏家等仰韶文化墓葬的陶器上,都曾发现布纹
龙文山时期
发明了织布的骨梭。改变了过去“手经指挂”的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
文物遗存
吴兴钱山漾出土的麻布,每平方英寸有经线78根,纬线50根,已经达到较为精细的
1926年,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半个蚕茧,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上古年代就开始养蚕
青海柴达木盆地还出土过这时期的毛布
编织
含义
是用竹、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
产地
太湖周围是古代所谓“厥贡箓荡”的地区,看来是原始社会竹编的重要生产地。
品种类型
篓、篮、簸箕、谷尊、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
花纹
子主题
原始社会工艺文化对我们今天工艺美术创作的启示
概述
几十万年以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勤劳的祖先在原始时代极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经过长期艰苦奋 斗,共同劳动,创造了著称于世的远古工艺文化,虽然各地区的文化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
黄河中上游的 彩陶工艺,东海之滨的黑陶工艺,东南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工艺以及其他工艺等,但它们都各自以独特的风格放射 着艺术的光彩
实用和装饰统一
彩绘和刻画的装饰,多数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
器皿的立体装饰,最先是作为器体的部件,如盖纽、流、把手、耳等,都是为了提高器物的实用价值。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是以本国人民和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与传统为先决条件 的。
充分运用技术条件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艺术效果
形式感的应用
在原始社会的石器的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而节奏,即规律的变化,则又是产生力量 的形式。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
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