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
【全书知识点】全网最全知识点梳理,每一章每一课都有整理,精美思维导图,可做教案、可预习、复习都能用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8-18 11:15:17 江苏省高中地理必修二 全书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原始低增长阶段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加速增长阶段
“高低高”模式
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低速增长阶段
“低低低”模式
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定义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
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
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流向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特点: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向
西部——东部
农村——城市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其他因素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美国
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
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
决定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决定消耗数量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人口合理容量
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意义
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整个世界来说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区城市
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商业区
形态特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形态
集聚成片
特征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主要交通干线
位置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
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定义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特点
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
成因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
特点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成因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多核心模式
特点
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
成因
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其他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
20-50万人口小城市
20万人口以下
城市服务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资源条件
交通条件
人口条件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中心地理论
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城市化
城市化
定义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推力:离开农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吸引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意义
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进程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目前速度
趋缓(停滞)
城市化水平
高
城市人口比重
高(70%以上)
所处阶段原因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晚(20世纪中叶)
目前速度
速度加快
城市化水平
低
城市人口比重
低(不到40%)
所处阶段原因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的生产特点
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交通运输
政府政策
机械
劳动力
农业地约的形成
农业地域
定义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
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地域化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自然因素
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季风区水稻种植业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历史
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
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谋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休
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
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业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分布
亚洲季风区
区位条件
水特条件优越
地形以平原为主
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种植历史悠久
主要特征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农作物
小麦和玉米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主要特征
家庭农场经营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相同点
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等
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特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发展措施
修建铁路
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种植牧草
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
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蓄饮水牧草生长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乳畜业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发达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区位要求
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区位特点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乳畜业
气候
温和湿润
草场
人工为主
分布
人口密集地区
对象
奶牛
产品
牛奶及奶制品
机械化程度
高
市场
本地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
干旱半干旱
草场
天然为主
分布
地广人稀地区
对象
牛、羊
产品
肉、皮、毛
机械化程度
较高
市场
外地为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工业区域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
污染程度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
布置时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宣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
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下游
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
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政策因素
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决策者行为
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关系
业集聚
概念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优势
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自发形成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
规划建设
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分散的原因
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
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分散
形成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表现
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优势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结果
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动力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
概念
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
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地位
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问题
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
发展
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传统工业区特点
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德国鲁尔工业区
区位优势
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
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
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
环境问题严重
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综合整治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新工业区
“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区位优势
廉价劳动力
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
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交通运输方便
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
国际经济环境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生产
国内经济环境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
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
新工业区特点
新: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产品面向世界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那个很难伸展到哪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优、人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渔猎时期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人类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
环境问题的成因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分布
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
局域性
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城市环境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过度消耗资源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基本原则
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口基数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深刻的环境危机
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
计划生育
转变消费模式
适度消费
转变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
国际合作
京都议定书
公众参与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概念
以环境无害化技术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基本途径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