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总结,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等。
编辑于2022-08-18 15:15:09 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论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
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动力体系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
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
马克思两大历史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基础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产生
时间:19世纪40年代
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代表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鲜明特征
科学性
实践性
首要的、基本的
马克思主义独有
革命性
发展性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人民性
政治立场、人民至上
区分“崇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总 论
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补充:世界观VS方法论
世界观
是什么?
方法论
怎么样?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补充:哲学与具体科学
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注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达尔文进化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何者为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人的思维不可以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水、火、金、木、土、气、阴阳、形(直观性、猜测性)
原子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VS辩证法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
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定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优点
最科学、最彻底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我”
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道”;朱熹理在事先;柏拉图理念;黑格尔绝对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一元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
发展性
拓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经典著作
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中文译者:陈望道 中国第一个引入马克思主义的人:李大钊
《自然辨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体系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进化论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列宁对物质下定义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唯心主义
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区分
运动VS静止
运动
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
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广延性、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时空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静止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两者关系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
eg:刻舟求剑
形而上学不变论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eg:方生方死
相对主义诡辩论
意识
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直观反映
内容
客观
形式
主观
作用
能动的认识世界
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能动的改造世界
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辨析
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规律的三可三不可
三可
认识、利用、尊重
三不可
改变、创造、消灭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
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相互区别
整体主导、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就要丧失其功能
相互影响
整体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关键部分决定着整体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前进、上升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eg:有新有旧,体现新换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三大规律
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性:可知论、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三可三不可
可
认识、利用、尊重
不可
改变、创造、消灭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实质、核心、动力、源泉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VS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共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个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性VS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两点论和重点论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区分
语义法
主要矛盾
做
主要方面
看
关键词法
主要矛盾
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
主要方面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既保留又克服
易错区分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
扬弃
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形式是曲折的,内容是前进上升的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
直线轮、循环论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中真象和假象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的本质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
具有时间顺序性
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
偶然性和必然性
决定论
承认规律
唯物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eg: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准无误的演算出来了。
唯心
唯心主义决定论(宿命论)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eg:人一生下来,命运就注定了
非决定论
否认规律
唯心
只承认偶然性,否认必然性
eg: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
也叫:自觉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直接现实性
观念→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人与自然
最基本的形式;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性质
社会实践
人与人
科学实践
科学探索
杠杠作用
虚拟实践
派生的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认识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
表象
感觉
个别属性
知觉
多种属性(综合认识)
表象
回忆再现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内在联系
概念
本质属性
判断
区分识别
推理
已知→未知
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
认识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理性认识→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特征
主观性、目的性、创造性、无限性
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检验标准
辨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理
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受条件制约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在一定范围内绝对正确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人类能够认识整理
真理的绝对性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
真理的相对性
一定条件下、有限度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巅峰(√) 没有“终极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的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生产力
推动社会前进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
独立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
劳动资料
劳动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非独立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
非意识形态
没有阶级性
主题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设施
政府机构、党团、军队、监狱
国家政权
上层建筑的核心
思想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问题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自然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
低级社会意识
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高级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法律、道德、宗教、艺术
非社会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医学、生物、地理、化学、语言
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同步性、不平衡性
eg: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定义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人与自然)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主导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非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
科技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决定作用,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VS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讲究的是是否适应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概念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公有制
上层建筑
核心:国家政权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政治制度、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思想
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
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人最大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有力杠杆
科技革命
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