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隋唐五代十国的舞蹈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隋唐五代十国的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隋唐典礼乐舞和教坊舞蹈、第二节-宗教舞蹈与节庆歌舞、第三节-日常的乐舞生活、第四节-完备庞大的乐舞机构等。
编辑于2022-08-20 15:15:23 湖北省第五章-隋唐五代十国的舞蹈
第一节- 隋唐典礼乐舞和教坊舞蹈
融汇中外的乐舞
“七部乐”——不仅显示了国家的统一和强大,而且体现出兼容并包的艺术精神和气魄(隋朝开创了历史上在宫廷宴飨典礼中使用成套乐舞的先例) 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九部乐”—《文康伎》即《礼毕》增康国、疏勒
“七部乐”“九部乐”皆用于朝廷宴飨
“十部乐”——唐沿用隋的乐舞废《礼毕》增制《燕乐》《高昌伎》详情p104 (燕乐伎,清乐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
“十部乐”舞蹈规模小,仅用二人或四人,舞蹈的民族色彩非常鲜明,且由于是从各民族地区和国外传来的,每种乐舞都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宫廷的“十部乐”中的一部
一种是不在部伎之例,以地域风格为特点的自娱性表演性乐舞
政艺辉映的典礼乐舞
立部伎、坐部伎是唐代宫廷典礼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部伎有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立部伎——“象君之功”——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
坐部伎有六部——《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
坐部伎——“象天之意”——人员较少、精巧典丽、温馨雅致
代表作
《破阵乐》
立部伎、坐部伎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乐舞,(太宗所造)
《破阵乐》最突出的特别是“置阵布势”,不仅是宣扬李世民的战事功绩,还有一定政治意义。在“动荡山谷”的气势与“和易啴发“的音调相对立的统一中,体现出唐太宗的”武功文治“”文武互补“的统治思想
《上元乐》
立部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乐舞,(高宗所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
《上元乐》有意识、有系统地依次表现了古代一些哲学理念的基本内容,几乎就是古代宇宙哲学意识的物态化。(从十二首乐曲名称中可看出,他试图在一种“数”的结构中表现一些哲学理念
《上元乐》后来被修入了雅乐,《上元乐》与唐代开国英主唐太宗的《破阵乐》《庆善乐》并列,号称为唐朝“三大舞”
《圣寿乐》
立部伎中较为重要的乐舞,(高宗武后所作)宣扬“人君为圣”的思想
《圣寿乐》为字舞形式,是用舞蹈队形的变化组成歌颂当朝皇帝的十六个字(前八字颂扬当朝统治者的仁德、智慧超越了千古圣人,治国有方达历代帝王之极致,后八字祝愿黄帝万寿无疆,国家昌盛,福满乾坤)——十六字需要舞蹈队形作十六次变化,每变一次组成一新字
玄宗时期改进《圣寿乐》,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超越了高宗武后《圣寿乐》单纯组字的政治意义而成为具有高艺术水平的佳作
《龙池乐》
属于“坐部伎”,(玄宗所作)该舞表达玄宗当皇帝以前其住所所呈现的吉祥之兆,故力求营造出“龙池”意境
玄宗是唐代最有艺术修养的黄帝,他的乐舞作品,总是追求意境的创造,实可谓把握了艺术创作的真谛
祈天祭祖的郊庙雅舞
《凯安舞》
唐的《凯安舞》完全是模仿周之《大武》创编的,赞美唐太宗收复边地统一大唐
《七德舞》
即《破阵乐》修入雅乐后的名称
“大曲”“法曲“
大曲
融音乐、舞蹈、歌唱于一炉的多段体乐舞套曲,结构严谨,变化丰富,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散曲、中序、破
法曲
结构与大曲相似,主要区别体现在音乐风格方面
《霓裳羽衣》
是唐法曲、大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产生在盛唐李隆基宫廷
舞蹈意象十分明显p113——《霓裳羽衣》代表唐代舞蹈最高水平🌟
“健舞”“软舞”
以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来把握舞蹈的风格特点—体现了着传统哲学的阴阳意识
是唐人舞蹈意识的进步,强调舞蹈自身表现性的一个标志
健舞——敏捷刚健,节奏轻快 软舞——优美柔婉,抒情幽雅 p116
“和”的美学原则制约下——健舞和软舞无绝对的刚,也无绝对的柔,他们的区别仅在于对对立双方的某一方的偏重,在于以哪一种特征为基本格调
歌舞戏
第二节- 宗教舞蹈与节庆歌舞
佛教乐舞
佛教都称“业”,供养佛是“善业”乐舞包容了“身业”“语业”“意业”三者内心的供养,是佛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寺院较为重视供佛乐舞,由于艺术本身具有娱乐价值,则供佛乐舞自然兼备宗教功能和娱乐功能,复由于唐代宗教的世俗化,因此人们在佛事乐舞活动中体验得更多的是感观的愉悦,而不是宗教情感。
仙道和阴阳五行乐舞
唐代尊崇道教,崇尚神仙
《紫极舞》(祭老子)《八卦舞》《中和舞》(表现阴阳五行及八卦意识)《云韶法曲》(仙家道事)
唐代宫廷乐舞如高宗《上元乐》,玄宗《龙池乐》也不同程度反映着仙道意识
女巫舞傩
多数赛神活动都具有较强娱乐性
特点:宗教职能和审美功能浑然一体
巫舞不仅在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巫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种特殊遗产
百戏
隋唐时期,凡中元、中秋等节庆,总有盛大歌舞活动,一般都是综合性质的百戏表演
踏歌
“踏歌”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一种传统的歌舞形式,自娱性很强
“踏歌”这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唱歌、踏地与舞袖
第三节- 日常的乐舞生活
贵族政要的乐舞
回波舞
胡旋舞
文士阶层的乐舞
通舞精乐——白居易
追悔前行——罗虬写给杜红儿
义恤家伎——李翱写给韦氏
平民军卒的乐舞
民间乐舞的兴盛多体现于“歌场”‘戏场“
与“歌场”“戏场”交相辉映的是歌馆酒楼的乐舞活动
戍边军士的生活中也时有歌舞活动
由营伎或军士们自己表演
第四节- 完备庞大的乐舞机构
隋唐乐舞的繁盛,有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时的乐舞机构。唐代,乐舞机构种类多样——太常寺、内外教坊、梨园、宜春院
以礼为中心的太常寺
太常寺是掌管国家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叫“奉常”
直接管理乐舞百戏的主要是太乐署,该署负责掌调钟律、祭飨雅乐以及散乐等
以乐为宗旨的教坊
教坊即教习乐舞之坊,在唐代发展成熟并产生重要影响
至唐玄宗摄政,对教坊予以新规定——玄宗将原有的内教坊进行了调整,此前宫中内教坊以演习雅乐为任,玄宗故将宫中散乐百戏的演出也归于内教坊
教坊对唐代乐舞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到中晚唐时,教坊兴衰几经起伏,但仍然引领着唐乐舞的风尚和前进方向
以雅为标志的梨园
玄宗设置“梨园”
梨园乐舞不仅与唐代雅乐完全不同,甚至也不同于唐代的其他乐舞。梨园乐舞既有民间俗乐舞的多姿多彩、轻松自由,又具有宫廷乐舞的讲究和典雅。参加者除了专业乐工舞伎外,还有皇帝身份的内行,比如唐明皇本人,所以梨园乐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第五节- 中外舞蹈的交流
“四夷”乐舞入驻华夏
来自西域的乐舞
龟玆乐舞
“西国龟玆”—指直接从龟玆国传入,较为纯正的龟玆乐
“齐朝龟玆”—指带上了北齐鲜卑族特色的龟玆乐
“土龟玆”—指传入中原后被汉化了的龟玆乐
胡旋舞
胡乐胡舞在中原的传播,对汉族乐舞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霓裳羽衣》
从内容、形式、音乐方面🌟p146
来自东南亚的乐舞
天竺伎乐善奇险杂技
柬埔寨——《扶南乐》(天竺乐舞与扶南乐舞有某些相同之处)
缅甸——《骠国乐》(由十二段音乐舞蹈组成,手掌和手指动态丰富)
来自南疆的乐舞
《南诏奉圣乐》——龟玆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
《南诏奉圣乐》展现着南诏高度发展的文化和西南边疆民族的艺术风采,其受统治者喜爱,除了其艺术价值外,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亦是其原因之一p148
《南诏奉圣乐》的意象性非常鲜明,其服饰、舞美构图、动作等都有其独特意蕴
中原乐舞八方播扬
流传于日本的“唐乐”
流传于朝鲜的乐舞
流传于印度和边地吐蕃的乐舞
第六节- 隋唐的乐舞理论
舞者乐之容
舞以象功德
舞以美德操
悲悦在人心
礼乐宁邦国
第七章- 承上启下的五代十国乐舞
酒宴乐舞的承传
五代十国继承了唐代“宴乐必舞”“酒酣必舞”的风尚——南唐、前蜀君王性奢好乐,宴乐必舞,客观上帮助了乐舞的传承和创新
南唐后宫乐舞
周后作《邀醉舞破》(直接袭承了唐代酒筵上的“邀舞”形式)周后周娥皇 还使唐大曲《霓裳羽衣》在宫廷复演
“邀舞”能够让让人联系到汉代的“以舞相属”,二者在形式上十分相似,这说明社会的习俗和文化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中断,恰恰会遵循着自然传承的规律延续下去。
其他乐舞活动
前蜀高祖王建“醉妆”
五代时期的乐舞活动承袭唐代风尚的情况《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队舞”的先声
五代十国的舞蹈对唐代舞蹈多有继承,也有创新——其承唐启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宋代宫廷“队舞”的预备方面
五代十国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从唐“舞头”到宋“花心”的过渡
“舞头”是唐代乐舞中担任舞蹈队列领头或担任领舞、独舞的舞伎,五代传承着“舞头”的形式
五代的“舞头”不仅领舞,还担任领唱的角色,这就为宋代“队舞”的“花心”,杂剧中“戏头”“引戏”的出现,做了较好的准备和铺垫
宋代“舞末”与唐代“邀舞”的关系
这是“邀舞”形式的充分发展,它充分说明了游戏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说明了每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总是在前代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每个时代也都必然会自觉履行承前启后的义务
从唐代“舞队”到宋代“队舞”的过渡
宋“队舞”是以唐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道白、诗歌,分段表演的歌舞形式
五代十国《折红莲队》介于唐代队舞和宋代队舞之间的一种队舞表演,成为承唐启宋的重要形式和依据🌟继承唐代大曲《采莲曲》发展
宋“队舞”有严格的表演程式🌟唐代“队舞”是单纯舞蹈,
立、坐二部伎既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唐代宫廷舞蹈的艺术风范和水准
雅乐自古就是儒家的一种功利性乐舞,所以雅乐的风格庄重典雅,雅乐艺术性不及燕乐舞蹈,因历代都尊崇周代“六乐”很少创新
雅乐的意义不仅在于祭祀,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是一种体现皇权、体现礼仪规范的乐舞形式,故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雅乐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特殊作用,所以就算雅乐已经退化成某种不成其为艺术的纯粹仪式时,统治者也不会放弃它
总结:隋唐时期,中外的交流,使东西方文明得以交织、融合,这无论对中原乐舞还是对外邦乐舞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