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宋辽西夏金舞蹈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宋辽西夏金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商业化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第二节-宋代宫廷乐舞、第三节-宋代宫廷乐舞的传播及辽西夏金舞蹈、第四节-宋代乐舞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近现代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中国近现代舞蹈复兴的先兆、第二节-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昊晓邦、第三节-中国民间舞蹈的发掘者戴爱莲、第四节-革命歌舞应运而生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明至清末前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言廷舞蹈的式微、第二节-祭孔乐舞的发展及变化、第三节-明清时期民间舞蹈的发展、第四节-舞融于戏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元代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元代宫廷乐舞、第二节-元代民间舞、第三节-元代宗教舞蹈、第四节-元杂剧中的舞蹈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六章-宋辽西夏金舞蹈
宋以前两次掀起的民间舞热潮——春秋战国时期的“桑间濮上之乐” 汉代俗乐舞
“商业化”和“剧场化”正是宋代民间舞区别于春秋战国和两汉民间舞蹈兴盛的最大特点
“商业化”和“剧场化”的前提是艺人的职业化——“京瓦艺伎”
第一节- 商业化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
瓦舍勾栏的民间舞蹈
舞旋——“舞旋”泛指较为纯粹的表演舞蹈,且多旋转,是表演舞蹈,既可单独作舞,也可以和其他节目连缀进行
舞判——属于百戏舞蹈,由驱傩发展而来(钟馗)
抹跄落板——大型的百戏舞蹈(类似于这样的节目后来被戏曲直接吸收,成为戏曲武打的重要部分
抱罗——属百戏中“装神鬼”之舞
蛮牌——是百戏舞蹈之一,《蛮牌》显然是对古代“干戚舞”和“剑舞”的一种传承扩充
此外还有《狮豹》《装神》《十斋郎》《耍和尚》《扑旗子》等
皇室贵胄的百戏活动
京瓦伎艺在宋代具有广泛的受众和感召力
宋代乐舞活动与汉代百戏俗乐舞在民间乐舞的蓬勃发展这一点上十分相似。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审美品质方面——汉代的俗乐舞更多地体现着雄健拙大的气质,宋代的京瓦伎艺则显示着市民文化的特点,轻松、逗趣、炫技、刻意招徕观众,散发着商业文化和剧场文化的气息,标志着舞蹈迈进剧场艺术新纪元的开始
酒肆歌舞的兴盛
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酒楼歌馆大量出现,酒宴歌舞的兴盛是由于日饮夜宴的社会环境促成的,伎人的酒宴歌舞是宋代商业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宴歌舞和京瓦伎艺不仅流行于两宋,还在与宋对峙的辽、金传演
金人不但尽收了宋代包括教坊乐工、舞伎、乐器在内的所有宫廷乐舞配备,而且索收了杂剧、说唱和民间诸色伎乐、艺人,这就使宋代的京瓦伎艺和各种乐舞在金朝得到传播,并且有力地促进了金朝杂剧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队
“舞队”就是舞蹈的队伍,由若干表演者组成。
乘肩——是南宋临安街头颇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为少女乘在成人肩头作舞
保持胡乐胡舞的风貌(今天安徽花鼓灯的大场中还有类似形式
鲍老——属“舞队”中的滑稽舞蹈
村田乐——是表现农人快乐心境的舞蹈,欢腾热闹
《村田乐》表演的是车水、倒碓、放牛的农业劳动,亲切、自然,生活气息较浓
腰鼓——腰鼓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娱乐性舞蹈
舞队节目和“京瓦伎艺”的节目有一些是重合并用的,如“扑旗子”“傀儡”“蛮牌”“抱锣”“竹马”
“京瓦伎艺”中还有“番乐”——指少数民族和外邦的音乐舞蹈
第二节- 宋代宫廷乐舞
宋代舞蹈堪称中国舞蹈史上的又一转折,除了舞蹈商业化,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宫廷“队舞”的出现
“队舞”与“大曲歌舞”
宋代“队舞“是以唐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队舞节目p178
大曲歌舞
雅乐舞蹈与乐舞机构
宋代宫廷乐舞的程式、特点与历史意义
第三节- 宋代宫廷乐舞的传播及辽西夏金舞蹈
宋代宫廷向高丽输出乐舞
徽宗——“大晟乐”(宋代雅乐总称)——包括祭祀宗庙、天地、四望、朝会、宴飨等各种音乐歌舞。此后专门设立大晟府来掌管雅乐及原属鼓吹蜀所主管的一部分鼓吹乐
徽宗时,高丽是中国的册封国p186
大晟雅乐被高丽国奉为圣典,从此成为朝鲜音乐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朝鲜半岛雅乐传统的起点,并对其本民族的音乐舞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辽、西夏、金的乐舞
共同特点:既持守本民族的乐舞,又习尚汉民族的乐舞,而且使用汉族宫廷的乐制
辽的乐舞
国乐(辽国的先王之乐,即契丹族的乐舞)、大乐(宴飨乐舞)雅乐、散乐、铙歌、横吹乐
雅乐、大乐承袭于唐五代十国,雅乐实行前朝乐制——既传承唐代宫廷乐舞,也很重视各民族的本俗乐舞,也吸收汉文化,辽代的舞蹈是多元的
西夏乐舞
西夏膜拜汉族文化,西夏人除了自己党项族的乐舞外,还喜好汉族乐舞。舞蹈形象显示着佛教风格
金的乐舞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队歌舞的喜好,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汉族乐舞的价值,因此近代直接袭用了宋代旧制,宗庙祭祀、宴享典礼都照汉家仪制
第四节- 宋代乐舞理论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成熟期,良好的文化背景使得好学穷理、善于思辨成为宋代文化人的特点
唐代的乐舞思想已经体现了独立的舞蹈意识,而宋代在乐舞理论方面又形成了进一步的发展
陈旸《乐书》
思想命题——“因象以制器,由器以明象”,简要阐明了“象”与“器”的关系,其命题对于舞蹈审美意象的创造,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p191
陈旸之“象”与“器”的乐舞命题,是紧扣着中国古典美学之核心理论的,其价值和意义当不言而喻
陈师道《理究》
“歌以效其声,舞以效其动”“乐始于人声而被于物,有情则有变”,其命题是有宋一代具备非常价值的一个乐舞理论
宋代已然掀起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民间舞蹈浪潮的第一个浪峰
辽、西夏、金作为与宋同时期的历史阶段,其乐舞艺术的发展,同样为中华民族的乐舞文明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