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五
这是一篇关于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次第修学模式的次第行,可操作性,解脱道的修行重点是什么?,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佛陀说法四十五年说法的精髓。
这是一篇关于32【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八正道,四谛法门,引言 说法因缘。佛陀根据他的修道经历和印度医生治病的原理 提出了四谛法门 从了解痛苦到平息痛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五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说法的精髓
苦谛和集谛
是不同法门修行修行必须具备的共同的认知基础
揭示了生命轮回的缘起 因果规律 了悟生命的实相 世界的真相 了解因果才能把握生命的发展方向
灭谛和道谛
道谛代表不同的修行方法 佛法核心:八正道
主要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而施设 开示不同法门 蕴含不同修行方法 依各自正见建立修学体系
差别主要在见地和禅修方法不同 声闻教法的五蕴、十二处 大乘教法的中观、唯识、如来藏
解脱道
通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我们开显了世界真相 即四法印:①有漏皆苦②诸行无常③诸法无我④涅槃寂静
五蕴
重点
佛法是以有情为本 对有情自身的认识,正是走向解脱的关键所在
每个生命的存在 是色、受、想、行、识五蕴
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
受蕴, 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等感受
想蕴,指思维部分,如产生的想法,作出的抉择等
行蕴,指意志和行为,包括感受、思维以外的各种心理活动
识蕴,精神主体,具有了别的作用
在本质上 五蕴只是一堆元素的组合,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生命形态,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凡是通过满足欲望得到的感官快乐,都是有漏、短暂、不稳定的,其本质是痛苦而非快乐的。
针对“爱取有”的轮回,佛陀反复开示了“有漏皆苦”的原理 让我们认清五蕴的真相。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也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五蕴的基础上。
常人面对老、 病、死和圣人面对老,病,死 同样有色身痛苦 差别在于圣人没有心里痛苦
接纳无常 色身之苦不过是自然规律
无我,不是说这个身体不存在,而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并没有作为主宰的、恒常不变的“我”。
把五蕴当作“我”,进而产生恒常的执著,就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认识到有漏皆苦,无常无我,就可以远离对五蕴的贪著。 对色身的众多贪著,对世界的众多贪著
解脱道修行的关键,是通过五蕴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最终息灭烦恼, 导向涅槃。
十二处
重点 十二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引导我们完成修行
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根尘的和合,构成我们的认识和各种心理活动。
根尘相触固然是烦恼生起的基础,同时也是走向解脱的关键
漏处: 根尘相触时 进入贪嗔痴的状态 就意味着进入轮回轨道
修处 证处 : 即根尘相触时,保持正知正念 面对顺境和逆境不会进入贪嗔痴的状态
菩萨道
中观、唯识、如来藏是大乘的三个基本正见 由此形成汉传佛教的三大思想体系
中观
核心思想,是“一切法无自性 ” 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假相,
一切缘起现象在本质上都是空的 缘起必定没有自性
对世界的认识,可概括为真俗二谛,即空和有两个层面
无自性的思想可以破除自性见 扫除对一切现象的错误认识和执著
唯识
核心思想:一切都是识的变现
①遍计所执性 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错觉 ②依他起性 是缘起的差别现象 ③圆成实性 是宇宙人生的实相
对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层面
通过正见建立正确认识 不断调整观念和认识 正确认识依他起的世界
唯识是立足于妄心展开修行,操作性更强
如来藏
核心思想: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质 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禅宗根据这一思想建立顿渐修行的方式 顿悟要有善根利智 根机不够需要重视次第的修行
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
三士道
人天道 人天的德行作为解脱的基础,未来得暇满人身继续修行的保证
解脱道 什么是解脱?解脱烦恼,解脱执著,解脱生死,解脱轮回
重视解脱的目标 关键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努力
菩萨道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思想 作为大乘的佛子 一定要发菩提心
菩萨道的修行 是佛法圆满的修行 完全的利他 可以弱化我执 开显智慧
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次第
菩萨道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解脱的核心目标菩萨道和解脱道完全一致
解脱道的修行重点是什么?
道心,发起向道之心。向道是修道的开始主题
觅道,寻觅这条道路。佛陀总结为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见道 见到四种不坏净,即佛法僧戒的最高本质,也就是觉性、法性、空性
修道 主要内容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称五分法身
次第修学模式的次第行,可操作性
分为道前基础和正行两部分
道前基础是修道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闻法轨则、修习依止法、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等,及“守护根门、正知而行、 于食知量、悎寤瑜伽”等座下修行。
闻法轨则
离三过
闻法时远离覆器、垢器、漏器
具六想
于己作病者想
认识到无明我执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于教法作药物想
于修行作疗病想
于如来作正士想
于正法起久住想
重要 “依止法”作为入道根本
能否对善知识生起信心和依止心
关系到我们能否于法受益
暇满义大的思考,则是选择佛法的重要前提
唯有学佛才能实现人身的最大价值
道前基础
正行部分又分三士道,分别是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下士道以信仰为中心,中士道以出离心为中心,上士道以菩提心、菩萨行为中心
信仰建设是出离心的基础,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行的基础
出离心、菩提心、菩萨行又是空性见的基础
每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