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9课《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第19课《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大单元教学整本书授课思路,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下册整本书设计,采用大单元逻辑,结构化构建备课思路,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下)思维导图式教案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新课导入、课程标准、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创立民国(核心)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平均地权(保障)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②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③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发展
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课堂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③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袁世凯政治讹诈;帝国主义列强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封济锁;立宪派和旧官僚施压革命阵营;革命党人软弱妥协
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③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局限性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