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编_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编_秦汉文学知识分享,包括秦及西汉散文、司马相如及西汉辞赋、司马迁与《史记》、两汉乐府诗、东汉辞赋等等。
编辑于2022-08-24 17:16:21 浙江省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散文:
《吕氏春秋》
成书: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于战国晚期。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天地”的完整体系。十二纪按一天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时间纵向流程)、八览由八方八极的观念而来(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艺术特征:
平实畅达的文风。 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些文章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
丰富多彩的寓言。 大多化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也有一些是作者自创。
李斯
《谏逐客书》
辞采繁复的文风。 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可谓骈体之祖。
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文7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文辞整饬简洁,一改以往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是秦文学的独创。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遗泽后世。
陆贾:政论文《新语》
汉初称说诗书。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
贾谊:
《汉书•艺文志》记载其散文58篇,收录于《新书》
一类是专题论文:
《过秦论》:
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以古鉴今
三重对比:
秦兴🆚秦衰
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之愿🆚秦二世而亡现实
陈胜起义军🆚六国诸侯
气势浩荡:
以数量取胜
以感情相驱动
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
《陈政事疏》
一类是杂论
晁错:
《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其文31篇,今存较完整的有8篇。以《论贵粟疏》为代表。
文章中心:重农贵粟、强本抑末
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韩非遗风,但略乏文采。
《淮南子》:
成书: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艺术特色:
1、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许多篇章采用辞赋写法,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且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来明事说理。
2、铺张扬厉,追求巨丽之美。
句式变化灵活,长句、短句、单句、复句;多样化的排比句式。
3、带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许多篇章所出现的艺术境界与《庄子》《离骚》相似。刘熙载称此书“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寓直于诞,寓实于玄”
董仲舒:
说理散文《春秋繁露》、《天人三册》收录于《汉书》
文风:逻辑严密,雍容儒雅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大一统
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刘向:
说理散文代表作:《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
把各种传说故事置于政论的框架中,看似政论文体,实则以叙事为主。
叶公好龙、病入膏肓、唇亡齿寒等
上承《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之体,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志人小说先河
古籍整理编辑上的贡献:
每校毕一书,他都编目记录,还为许多书写了书录,如《战国策书录》。
第二章:司马相如及西汉辞赋
汉赋:
汉初骚体赋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吊屈原赋》《鵩鸟赋》
对屈赋的继承
思想上:同有不世之材,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体制上: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有抒情色彩。
骚体赋的发展与流变:
骚体赋继有人作
淮南小山小山《招隐士》
两汉骚体赋中极富意境之篇
董仲舒《士不遇赋》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
《长门赋》是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境之作
杨雄《太玄赋》 …
发展分流:散体大赋
枚乘和七体:
枚乘: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七发》收录于《文选》。李善在《文选》中“《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赋中劝诫之意极为明显。
《七发》的文学成就:
劝诫膏粱子弟名篇之作
1 、对先秦文学的借鉴。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2 、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的讽喻意图的表达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3 、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4、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辞采繁复,以叙事写物为主,多用比喻和叠字。
《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枚乘和《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七体:
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如张衡的《七辩》等,数量众多。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 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司马相如:
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天子游猎赋:《子虚赋》《上林赋》(汉赋典范之作)
内容上: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必读篇目,内容略)
1 、帝国形象的塑造。
2 、大一统观念的弘扬。
3 、时代精神的体现。
艺术上:巨丽之美
1 、按时空顺序+ 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2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夸张笔法通融
3 、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如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描绘天子狩猎活动,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开风气之先。
西汉后期赋的发展:
杨雄:
44岁之前:
《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之先河。
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
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
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
对骚体赋予新的功能。采用骚体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声威,这是历史首创,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也使这种文体正式融入主流文化。
44岁之后:
《解嘲》《逐贫赋》等。
作品艺术特色
1、理性精神与人文意蕴。
理性精神:《羽猎赋》《长杨赋》,增强了作品讽刺力度,扩大了描写范围,内容虽以帝王为主要对象,却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宫廷生活的圈子,使作品更有深度。
人文意蕴:作品较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还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2、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如《甘泉赋》《河东赋》。
辞赋理论: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出于其著作《法言•吾子》中对辞赋的评论。 他认为屈原的骚赋是“诗人之赋”,宋玉的赋及枚乘、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是“辞人之赋”。 “丽”指辞采富丽,是一切辞赋的共同艺术特征。 “则”是法则之意,“淫”是藻饰过分之意。 “则”与“淫”是区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界限。 杨雄认为屈原的楚辞辞采华茂,合于儒家标准,可为法则。而枚乘、司马相如的辞赋则是“极靡丽之辞”,铺张过分,无补于讽谏劝谕。(这样的文学观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劝百讽一:
同出于《法言》。“劝”是鼓励、提倡之意,“讽”即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辞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之语。他认为汉赋应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用极大篇幅和过量的词藻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仅在结尾稍露讽喻之意,结果丝毫引不起注意和警惕,甚至适得其反。如杨雄指出司马相如《大人赋》欲以讽谏,而帝反有飘飘凌云之志,这就深刻指出了汉赋讽喻作用的虚伪性。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东方朔《答客难》是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影响后世。如杨雄《解嘲》、班固《答宾戏》、韩愈《进学解》等。
王褒《洞箫赋》
目前最早的咏物赋。
“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类代表作
艺术特色:
生命感应的观念。
以悲为美的风尚。
是对枚乘《七发》有关乐器描写有所继承,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此后出现的汉代乐器赋基本都是以悲为美,用生命一体化观念灌注于作品。“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此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文章两汉两司马:“文章”的概念是在汉代出现的,当时指文辞,其含义略近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文学作品。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两司马”指的是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汉散文以司马迁为代表,赋以司马相如为代表。
司马迁修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是一部内容广泛,艺术高超的史学和文学杰作。 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纪事。 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 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尔不群,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 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
实录精神: “实录”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后世影响: 直接影响后世史学著作,如“二十四史”的体例和写作态度。 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影响,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为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他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后世影响:韩愈“不平则鸣”说、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等。
《史记》叙事艺术:
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1)、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符合历史传说或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但也有合乎逻辑的例外。如《项羽本纪》和《孔子世家》。
2)、各层次人物传记次序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从而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人物传记有分传和合传。合传皆以类相从,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如《游侠列传》等。
3、因果关系的探索与展示。
1)、非常重视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对表象追根溯源,揭示隐藏在深层的决定性因素。
2)往往误入宿命论的歧途。但其反复强调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起始动因,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如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3)、他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存在误判,但他对因果关系的探究使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4)其中许多篇章的详写和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详写起因,略写结果。并且《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如《陈涉世家》中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式、千头万绪的事件勾勒得非常清晰。
精彩的场面描写。如荆轲刺秦王。
《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皆入其中。覆盖面广且刻画栩栩如生。
2、人物个性与共性。
人物个性鲜明。在表现人物时,充分考虑其性格产生的各方面因素,不同类型人物性格不同,同一类型人物,也各有特色。
人物形象上存在某些社会广泛认可的共性。主要有:
知恩图报,以德报怨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士为知己者死
富贵还乡的共同理想追求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
多维透视法: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如项羽的刻画。
旁见侧出法(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刘邦。
《史记》雄深雅健的风格:
1、宏阔画面和深邃意蕴。
《史记》题材内容重大。 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2、浓郁的悲剧氛围。
司马迁的个人命运是悲剧性的,而《史记》中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如范雎、虞卿等,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也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
3、强烈的传奇色彩。
荒诞不经的传说。 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终身不复见。 司马迁叙事写人笔法的新异和多变产生的传奇效果。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天的《战国策》。司马迁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史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2、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融会。
《诗经》《楚辞》。 战国散文酣畅淋漓的风格。
3、人文精神的弘扬。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
4、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散文上:《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为后世文学所推崇。
小说:《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经验。(唐传奇、明清小说)
戏剧:剧本的取材对象,许多人物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乐府:
起初是机构之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武帝时期乐府扩充发展,成帝末年,乐府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哀帝下令罢乐府官,裁员,所留部分归太乐令统辖,此后,汉代再无乐府建制。
诗歌题材之名:乐府诗。由朝廷乐府系统或者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贵族到下层平民各阶层。 乐府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情感,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诗体多样,语言朴实生动,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 魏晋以后的文人,大力模拟乐府诗,沿用古乐府旧题而写新诗。
乐府诗的分类: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并分为1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清商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近代歌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谣歌辞中,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乐府诗的内容: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对比、反差)
表现百姓疾苦的乐府诗:《东门行》、《妇病行》等
以富贵人家为表现对象的乐府诗:《鸡鸣》《相逢行》等。对后代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性,如“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到《红楼梦》中演变成贾府的“白玉为堂金作马”。
2、爱与恨的坦白表率。
《上邪》爱情诗 《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 《陌上桑》《羽林郎》赞扬秦罗敷和胡姬,鞭挞好色无行的使君和金吾子。
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乐生、恶死,表达对长生的幻想。如《薤露》《日出入》等
4、对诗骚传统的继承。
表现人世间爱恨苦乐手《诗经》影响,抒发乐生恶死情感时,是《庄》《骚》遗响。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书•艺文志》
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1、生活镜头的选取。
日常生活中富有诗意的镜头 偶然突发的生活片段 选材的尚奇倾向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个性化的对话 细节描写 环境或景物衬托
4、叙事详略得当。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汉乐府寓言诗:以寓言的形式叙事
寓言诗的类型:
假托动植物之口自述。《乌生》
植物和人对话。《董娇娆》
影响乐府诗演变的因素: 异曲新声和诗体演变
1、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诗歌样式变革往往与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诗体变革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影响。
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句和七言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楚地诗歌样式以离骚为代表,通常是六言或七言句,七言句末字往往是语气词。
2、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
鼓吹曲本就是军乐,来自北方和西域,鼓吹曲辞收录的铙歌18首各篇均是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
3、从四言到五言:
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 文人模仿拟作。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第五章:东汉辞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京都赋:
京都赋滥觞于杨雄的《蜀都赋》,其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代表作家作品:
班固《两都赋》:
内容: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作品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纂全篇。
艺术特点:
1、突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东都赋》通篇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
2、详略有致,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3、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
采用回环反复的笔法
张衡《二京赋》:
内容:分为《西京赋》与《东京赋》两篇,借“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的对答结纂全篇。
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
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艺术特点:
理性精神与充实的社会内容完美结合
作品的体制、规模超越前人,铺写面面俱到。作为京都赋长篇之极轨。
东汉抒情赋: 以赋抒情,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
纪行赋: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
开山之作:刘歆《遂初赋》
借古讽今之意,衰世文人感叹,关注社会治乱问题。
代表作品:
班彪《北征赋》
乱世叹兴亡之作。
班昭《东征赋》
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
蔡邕《述行赋》(殿军)
衰世叹治乱的作品。朝堂内患
影响: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
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
代表作品:
冯衍《显志赋》(早期述志赋重要作品)
张衡《思玄赋》《归田赋》:
前者采用骚体句式,表现手法学习《离骚》; 后者为抒情小赋的勃兴起很大推动作用。
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末抒情小赋
代表作品:
张衡《归田赋》(宣告诞生)
艺术魅力:真感受、真情怀、真渴望、真志向 语言:清新晓畅,为后世骈体赋开创了一个良好范例。
赵壹《刺世疾邪传》
空前的批判力度和深度
祢衡《鹦鹉赋》
借物言志赋的上乘之作。
感伤情调:
西汉抒情赋把“悲士不遇”作为主题 东汉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命运的惆怅。
批判精神:
虽时有隐逸倾向,但还是有强烈的参与现实的入世精神。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
班固编纂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人物塑造:
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2、西汉世袭官僚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叙事艺术:
笔法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
1、精密的笔法。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
2、叙事来龙去脉清晰,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特别加以强调。
3、篇末的轶闻逸事。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增加了波澜起伏,丰富了人物形象。
历史散文:《吴越春秋》:赵晔
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叙事特点:
叙事完整,故事情节曲折多变。
故事荒诞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
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 初期政论文:桓谭《新论》
对历史现实的考量评论。
《新论》的对比和比喻。
王充《论衡》
理论界热点问题专论,涉及人的遭遇、命运、天性等议题。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语言:用词朴实无华,语言精确简练,又通俗易懂。
局限性:历史和认识上的局限,求实上的不彻底性。
王符《潜夫论》
愤世嫉俗之作,具有批判精神。
文风:朴实无华,精确简练,以温雅弘博见长
东汉碑文和游记:
碑文:
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
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
班固
《咏史》:现存最早的完整五言诗。
《竹扇赋》:今存残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质朴无华,浅显通俗。
张衡
《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自述,借鉴了民歌表现手法,兴寄高远,在东汉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四愁诗》:骚体整齐化过的七言诗,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从班固到秦嘉,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东汉末年诗坛新风的出现:
温柔敦厚的中和之风➡️猛烈批评之气
郦炎的五言体《见志诗》:怀才不遇的感慨
赵壹的五言体《疾邪诗》二首:对比鲜明的批判
蔡邕《翠鸟诗》: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汉末衰世文学: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
《古诗十九首》: 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它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而是多人,作者佚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
内容:
1、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2、人生哲理的揭示。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
物长人促,反衬人生短促。
物与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
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
忧乐相反相成,及时行乐。
4)来去亲疏的关系。
3、痛苦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
1)敏锐的节序感。
2)微妙的空间感。
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艺术特色:
1、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
1)起兴发端。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以事或物象起兴,反复低徊。
2)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展示的就是典型的意境。
3)善于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场景描写表达细腻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如《凛凛岁云暮》。
3、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
1)深忠浅貌的语言风格。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
2)语言浓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多名言警句,哲理深而诗意浓。
3)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无晦涩生硬之感。叠字的奇妙运用,自然融入的双关语,颇具乐府民歌神韵。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等。
4)表达方式上直接继承“诗骚”抒情传统,并吸收了汉乐府的艺术技巧,成为建安五言抒情诗创作高潮到来的前奏。其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评价:
钟嵘《诗品》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阅读篇目:《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等
汉代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及其产生根源:
世俗情怀:
男女相思之情
人生短促之慨(生命意识的强化)
产生根源:
汉初时起,在两汉社会繁荣富庶之下,就已经弥漫着悲叹人生短促的感伤主义思潮。
从功名利禄的追求(社会价值追求)中发现了个体自我的价值,强化了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