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23学科教育考研教育综合自用资料分享 参考自lucky笔记➕kc资料 随缘更新
编辑于2022-08-25 15:36:08 黑龙江省儒学独尊与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
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统一文字
原因
统一六国前文字混乱阻碍政令推行、文化交流
措施
总结新字体——小篆
秦小篆体 《仓颉篇》 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
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隶节
意义
对中国文化与教育有重大贡献
禁止私学
原因
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严历禁止私学
措施
除秦国历史、卜筮用书、农书不烧外, “焚书抗儒”
评价
文化专制,“愚民政策”,“百家争鸣“结束
实行吏师制度
原因
达到思想统一,实现以法治国,培养知法、执法官吏
措施
教育内容限于法令,由官吏对弟子进行教学
评价
“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取消专职教师是教育史上一大退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简介
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史称 “对贤良策”
政策
“推明孔氏,罢黜百家” →总纲领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量材而授宫,录德而定位”
措施
立五经博士
创办太学
确立察举制(制度化)
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私学的统一 、教育的儒学化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汉代选士制度:察举制
简介
始于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汉文帝时期设立,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制度化
内容
标志
汉武帝设孝廉一科
科目
孝廉
“孝“指孝敬父母
“廉”指清廉勤政
最主要
茂材
“孝廉“为郡举,“茂才”是州举
贤良方正
“纳天下言”,满足皇帝广泛听取国政意见的需要
明经
通晓儒家经典
方式
举荐+考试
对象
取士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儒学受优待,开创儒学取士局面
影响
积极影响
使“学而优则仕“成为现实
促进社会讲习儒学风气
有利于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先导
消极影响
贿赂成风
缺乏标准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经学教育
简介
经学教育指中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特点。始于汉武帝时期,以太学正式设立为标志,历朝历代延续
表现
学校:太学、郡国学、四门学、国子学等
选官制度
察举制、科举制等,主张以儒学取仕
主要派别
今文经学
经学大师记忆、背诵,用隶书记录
古文经学
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
治经立场和观点不同 学术风格不同 走向融合→郑弦
发展
章句之学
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
师法
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
家法
如果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经学会议
规范思想
石经
规范教科书
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入世和仁政政治思想,有利于国家稳定,提升管理质量
排除异己学说,最终自身走向僵化
太学(中央官学)
简介
汉代董仲舒建议下设立的中央官学
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者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特点
教师
博士
博士首领→西汉仆射、东汉祭酒
学生
博弟子、诸生、太学生
培养目标
“经明行修”的官吏(通晓儒经+三纲五常)
教学内容
统一教材,学习儒家经典五经
教学形式
个别或小组教学
“大都授”集体上课
大都授属于集体讲座,而不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投课制最早创立者是夸美纽斯,中国最早用的是中国近代洋务学堂
次第相传
考试制度
设科射策
科:等级
射:用射箭过程比喻答题过程
策:试题
意义/影响
第一所完备规划,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用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始于太学
太学生掀起了反抗宦官的学生运动史的第一页
局限
太学教学中排除异己学说,束缚思想发展
鸿都门学(中央官学)
简介
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特点
学校性质
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学习内容
诗赋书画
代表利益
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园的利益,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意义
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促进学校多样化
这是一所专门学校,作为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世提供经验
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官邸学(中央官学)
贵胄学校
宫人为教育对象
郡国学(地方官学)
简介
蜀郡太守文翁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史称 “文翁兴学
创建
汉景帝时期出现“文翁兴学〞→汉武帝下令普遍设立郡国学→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
办学目的
始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
“乡射”“乡饮酒”普及道德教化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简介
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史称 “对贤良策”
政策
“推明孔氏,罢黜百家” →总纲领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量材而授宫,录德而定位”
措施
立五经博士
创办太学
确立察举制(制度化)
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私学的统一 、教育的儒学化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人性论
人性
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
“仁气”
促进发展善的先天因素,是主导方面
“贪气”
与善相抵触的先天因素,是从属方面
对立
人性与善的区别
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可能性与现实性、根据和结果的关系
“性三级”
圣人之性
天生“过善之性"
能自觉控制向善
中民之性
万民之性(教育对象)
通过教育向善
斗筲之性
无善质,生来就恶
刑法制止恶
教育作用
教育对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董仲舒的人性论破坏了先秦原始平等的人性论,并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作用
德教是立政之本
道德教育的内容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成为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对国家)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对他人)
“仁“: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权利的尊重
“义”:个人对社会及其他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提倡“必仁且智” (对自己)
“仁吗“智”的统一,即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强勉行道“ (对自己)
努力的加强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