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I.建筑史著作分类、lI.建筑传统四种呈现方式、III.民居、V.城市等。
编辑于2022-08-30 15:23:47 安徽中国建筑史
I. 建筑史著作分类
《明清建筑二论》汉宝德
《建筑志》常青,参考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的特点
II. 建筑传统四种呈现方式
遗产
习俗
形式
原型
III. 民居
第一章、传统建筑的文化地理背景与风土谱系
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缘(地理、气候背景)
1. 等降水量 :400、800、1600
2. 文明的地理分野——长城
(1) 现存最早的长城:战国赵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
(2) 最具代表性的长城:明代八达岭长城
(3) 文明的分界
(4) 修筑材料:夯土,间用砖石——明:砖砖包砌,条石砌
3. 南北建筑的风土特征
结构、平面特点、气候适应性、效果图、特殊叫法
(1) 北方地区
西北地区
蒙古包
阿以旺
藏式碉楼
甘青地区“庄窠”
东南地区
窑洞3➕5
四合院:狭长和开阔
(2) 南方地区
川、黔、桂、滇等西南—穿斗建筑
湘、赣、闽北-四水归堂的天井建筑
徽州民居-马头墙、天井建筑
江浙-穿斗抬梁混合的合院建筑
闽南、粤东-古厝和土楼
岭南-多进合院-天井、冷巷、重瓦散热屋顶
二、 中国传统建筑语缘背景
1. 语系方言与典型建筑方言
语系10: 北方官话、徽语、吴语、湘语、赣语、粤语、客家语、闽语、晋语、平话
广东省半粤语半客家 北方除蒙、晋说晋语以外说北方官话 闽东地区说平话
2. 少数民族风土区系划分
藏缅、壮侗、苗瑶、蒙古、突厥、通古斯、印欧 7大语族
三、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土区划
第二章、建筑起源说与中国建筑的流变
空间概念:井中营 /聚落:营国、城郭、闾里、厢坊、街市 /历史变迁:起源、演变、转型
一、 建筑起源学说
1. 类型学说—德昆西
2. 原始茅屋—洛吉耶神父
3. 要素说—桑佩尔:四要素
4. 火塘说—维特鲁威
5. 地理决定论—中尾佐助
二、 中国木构建筑的起源
1. 巢居——干栏——浙江余姚
2. 穴居——茅茨土阶——仰韶,半坡
3. 围护结构的起源——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
三、 中国木构建筑的特点及原因
1. 特点
2. 原因
类型说、崇俭说、非神权说、阴阳五行说、文明延续说
3. 木构建筑的结构类型及地域分布
穿斗—土楼
抬梁—宋梁高宽比3:2 清10:8
抬梁穿斗混合
井干式
抬梁井干组合式
平顶密肋
四、 传统建筑的流变
1. 史前聚落
2. 古风时期
古风早期
古风盛期
3. 古典时期
前期
后期
4. 近现代时期
IV. 城市
一、 聚落
1. 早期聚落
2. 释“城”
邑、都、国
二、 秩序的产生:确定中心
1. 新时器时代
(1)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大房子—明堂的原型,最早前堂后室的布局实例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2) 良渚古城
城内中心区域为莫角山宫殿基址,占据了古城十分之一的面积,利用了原来的山体作为墙体的一部分;西北部山系附近可能存在一个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
(3) 石峁古城
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三重城墙
(4) 陶寺大城
山西省、龙山时期、世界最早的观象台
(5) 王城岗与新砦
三、 营国制度
1. 井
(1) 井田制:一夫(百步见方)/九夫(三百步见方)为井/三百步为一里/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2) 《周礼考工记》
2. 中
(1) 择中思想——《吕氏春秋》
3. 营
匝居;围合的意思
筑城以卫军,造郭以守民
4. 国都选址
择中;漕运(隋唐大运河/元朝、京杭大运河)
四、 城市的发展
1. 古都
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安阳、杭州、郑州5、7、8
2. 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 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夯土筑城/按氏族关系聚居,带有氏族聚落色彩
(2)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里”——居住/“市”——商业手工业
(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朝)
曹魏邺城
唐末有南方城市坊墙已破,出现商业街。
(4) 开放街市期(宋以后)
北宋汴梁—厢坊制/街坊制
3. 聚居与闾里
(1) 闾里制(汉)
(2) 里坊制(唐)
(3) 厢坊制(宋以后)
五、 国都的变迁
1. 上古三代:二里头遗址(夏都)
洛阳盆地、周围围墙、围绕宫城、宫殿建筑左右对称发现了青铜容器和酒器
2. 上古三代:偃师商城(商)
洛阳盆地/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
3. 上古三代:郑州商城(商)
内外城墙:内城长方形,外城U字形
4. 上古三代:洹huan北商城与殷墟
河南安阳/洹北商城为矩形,有外郭城垣/殷墟遗址大致为椭圆形,无。。。
5. 蜀地文化:三星堆遗址
四川广汉
6. 西周沣京、镐京
7. 秦咸阳
8. 西汉长安
托古改制:宫城群落的失序
我国古代宫殿占城市面积最大的城市1/3
闾里制
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9. 东汉洛阳
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
太仓与武库位于城内东北角
10. 北魏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对东汉洛阳进行扩建改造
左-右: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北侧是邙山
11. 曹魏邺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六国都城)(河北)
复礼越制
轮廓方正、功能分区明确、棋盘状道路网/两条轴线/城墙表面包砖,开始砖砌城墙的历史/宰相分权的宫城制度
衙署还未放进宫城
12. 隋唐洛阳
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
里坊区在东北和南部,109坊/商业贸易集中在南、西、北市
洛河穿城而过,紧邻皇城
13. 隋大兴城(西安)
重建中心秩序
高颖➕宇文恺
宫城皇城郭城/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109里坊/南北轴线朱雀大街长达147M
14. 唐长安
重建中心秩序
中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轴线最长9KM
三重城/三大内: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影响日本/108坊/曲江、芙蓉池/场地不平整,有高差
15. 北宋东京汴梁
三重城/城门转角及城门口用砖包砌/御街千步廊/城门为梁柱式结构,厢坊制/关厢
皇城放中央-之后均如此/四条水系
16. 南宋临安(现浙江杭州)
城市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宫殿独占南部凤凰山,整座城市街区在北,形成“南宫北市”的格局/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城
西湖在城市西部
17. 元大都
理想与现实的叠合
设计者3/三重城/朝寝:宋制工字殿/道路:棋盘状,胡同/
中国最后一个平底建起的都城
创新:水系做到皇城里/皇城西偏南
18. 明清北京
六、 其他城市变迁
1. 北京城的变迁
梁陈方案—新旧并置/实施方案—同心圆结构
2. 东汉宁城图
表示了成员、城门、街巷、衙署和市场等
3. 扬州城变迁
吴王夫差修筑邗城标志着运河城市的产生
战国楚广陵城、汉广陵城、唐扬州、北宋扬州、明扬州
4. 南宋平江府(苏州)
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水陆)/平江府治位置在城中心略偏东南
《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完整的都市地图
5. 南宋静江府(桂林)
南北方向的矩形,内城矩形/大量建设翁城
6. 清嘉庆上海县城
圆形
7. 清山西平遥
矩形
七、 清明上河图与城市发展
北宋张择端 石渠宝笈三遍本/现存故宫
屋顶:没有硬山/虹桥:编木拱桥/城门:排叉柱,内城夯土墙(未包砖)
南宋平江府城:城墙包砖/静江府城:拱券城门——宋元之交
明 仇英—辽宁博物馆
屋顶:硬山/虹桥:石拱桥/城门:拱券城门
V. 古建筑
一、 宫殿
1. 四个阶段
(1)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2)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东周-汉)
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秦咸阳(兴乐宫、阿房宫)
(4)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a. 商周: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b. 汉、晋、南北朝: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
c. 隋唐:纵向布列三朝
d. 北宋:由于地形限制,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
e. 元大都: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
f. 明南京:“三朝无门”“左祖右社”
g. 明北京:三朝与三殿已无多少对应关系
2. 宮室发展
(1) 起源
(2) 夏商
(3) 西周
宫室制度/朝寝制度(西周奠定)
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4) 东周、秦汉
高台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春秋战国时期,斗拱已基本成型,完全成形于汉、成熟于唐
秦都雍城:三座宫室“品”字排列,可能是魏晋宫室大朝左右“东西堂”制度的来源
汉宫:汉承秦制,大朝——东西厢(两厢制)
(5) 魏晋至隋唐
东汉末年曹魏邺城:大朝与东西堂
隋唐:纵列三朝
改变了曹魏以来的东西堂制度,平行横列的几组殿堂,变为。。。。
前朝后寝的确立
明:大明宫麟德殿
(6) 宋至明清
故宫
中轴线/三大殿
二、 坛庙
汉三雍:明堂—祭祀、辟雍—明堂环水、灵台—天文台
符合儒家礼制规定的坛庙系统从汉代开始
现存地方孔庙和庙学建筑较完整的是上海嘉定孔庙建筑群
三、 陵墓
1. 形制发展
(1) 墓而不坟(周、商、汉魏)
(2) 方上、兆域、陵寝
a. 封之若堂(春秋、战国)
b. 方上兆域(两汉)
(3) 因山为陵(魏晋南北朝起、唐盛行)
(4) 陵寝和壇变
北宋陵寝——统一陵区、上下宫
南宋——攒宫、寄厝
元代——不封不树
明—— 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2. 技术发展
四、 营造意匠
1. 建筑意匠的本体
tectonics—建构—连接方式
Structure—结构—整体类型
Construction—建造—构成过程
2. 中国古典建筑研究的代表人物
钱伯斯
伊东忠太
关野贞
中国营造学社
营造制度
唐—营缮令、宋—营造法式、北宋—木经、明—鲁班营造家境、清—营造法原
3.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1) 柔性体系
(2) 可移动性
(3) 等级分类
4. 大木作
(1) 分类
厅堂建筑
随梁枋/顺栿串
剳牵
殿堂建筑
(2) 组成
1 基础
2 柱子
a. 组成
柱础
柱櫍
柱子
地栿
b. 减柱与移柱
c. 梭柱
d. 生起与侧脚
3 枋
a. 额枋
b. 平板枋(普拍枋)
c. 雀替(掉幕枋)
4 构架
a. 间
b. 架
c. 等级
5 斗拱
a. 作用
b. 起源
c. 发展
d. 构造
斗
栱
斗口跳:出挑半个华栱
把头绞项造:出挑耍头
偷心造:挑头无横栱——唐宋
计心造:挑头有横栱——金元以后
铺作
宋铺作——铺作=出跳+3
清踩——踩=2*出跳数+1
画法
宋四铺作
宋五铺作—单抄单下昂
宋六铺作—单抄双下昂
宋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佛光寺东大殿/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
e. 宋清斗拱对比
f. 清溜金斗拱
落金做法
挑金做法
6 用材制度
著作
考工记(战国)/营缮令(唐)/营造法式(宋)/梓人遗制(元)/鲁班经(明)/鲁班经匠家境(明)/工程做法则例(清)/营造法原(民国)
宋——材分制
清——斗口制
等级:一二三——未见实例、四——城楼、五六——大殿、七——小屋、八九——垂花门和亭、十、十一——装修
7 工官制度
演变
突出工匠:隋代宇文恺/宋李诫/明蒯祥、徐杲/清样式雷、算房刘
8 屋顶
类型
等级顺序
特殊做法
庑殿推山——雷公柱、太平梁、顺趴梁
歇山收山——三架梁、踩步金梁、草架柱、穿梁、踏脚木、檐椽、顺梁
宋收一步架、清收一檩径
双曲屋面的形成
屋面曲线2
举折/举架/提栈
唐代举折
清代举架(举步)
生头木
檐口曲线2
檐柱升起
翼角起翘
嫩戗发戗/水戗发戗
屋脊曲线1
垂脊曲线1
9 社会等级与空间构成
a. 殿堂
屋架
明栿/草栿/乳栿
平闇天花/平棊天花/彻上明造
水平结构层*3
柱网层
四种地盘图
单槽——晋祠圣母殿
双槽——明清太和殿、唐含元殿
金厢斗底槽——佛光寺东大殿、独乐寺观音阁、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应县木塔
分心槽——独乐寺山门、北京长陵裬恩门
内外檐柱等高
铺作层
屋架层
实例
佛光寺大殿(唐)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登封少林初祖庵(宋)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应县木塔(辽)
太和殿(清)
b. 厅堂
做法
梁架分缝
内柱升高
减柱、移柱
无铺作层
彻上明造
实例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式)
福建华林寺大殿(五代)
宁波保国寺大殿(宋)
佛光寺文殊殿(金)
华严寺大雄宝殿(辽)/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善化寺大殿(辽)
c. 混合式
具有殿堂的分槽平面,和厅堂一样的内柱升高和减柱移柱
上海真如寺大殿(元式)——铺作层➕减柱移柱
晋祠圣母殿——单槽➕铺作层➕减柱移柱
10 楼阁构造
两个体系
唐宋辽金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唐式)/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
明清
上下层关系
叉柱造(宋辽金)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山西应县木塔(辽)
缠柱造
无实例
永定柱造(宋元)
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唯一)
大通柱造(明清)
5. 小木作
屋顶装饰方式
天花
藻井
卷棚(轩)——上海真如寺大殿
典型实例
天宫楼阁(藏经储)——山西华严寺博伽教藏殿
转轮藏(机械装置)——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屋顶材料
剪边
颜色
宋式彩画
清代彩画
门窗
三交灯球六碗菱花窗
家具
雕刻4
框锯、线刨、界画、侧样、烫样、样房
五、 对比
抬梁VS穿斗VS井干
殿堂VS厅堂
大式VS小式
宋清对比
殿身外观/须弥座/柱础/用材制度/斗拱/柱子/柱网/阑额/梁/节点/梁架结合(宋梁与梁之间用斗拱、清梁与梁直接接合)/整体性/举折/庑殿顶/歇山顶/瓦面/博风板/山花/装修/天花/彩绘
六、 园林
1. 古典园林的特点
隐喻的“境界”
写意的“情”
模糊的“界”
当代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巧于因借,旷奥兼用,塑造意境,涤我尘襟
造园手法
叠石——张涟、李渔、戈裕良
2. 古典传统园林空间创作发展历程
(1) 秦汉(生成期)——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
(2) 东汉魏晋南北朝(转折期)——个人主义与写实主义
实例
东汉洛阳茂陵富人袁广汉私园:第一座私家园林
石崇之金谷园(现在的环秀山庄)最著名的是其中的湖石假山—清代戈裕良设计
苏州顾辟疆园——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东晋)
相关文献:南朝宗炳《画山岁序》——我国世界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
理水原则:大则分,小则聚,讲求掩其源;掇山原则:瘦皱漏透,藏其脉。
(3) 隋唐宋元明中前期(成熟期)——人文主义
江南园林的空间效果主要通过“借景”、“障景”的手法取得
实例
唐—王维——辋川别业/竹里馆/辛夷坞/鹿柴/栾家濑
唐—白居易——庐山草堂、洛阳履道里园——第一个文人造园家
北宋—宋徽宗——艮岳
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南宋—米芾——绍兴沈园、归有光——《沧浪亭记》
元代—苏州狮子林
相关文献
白居易——《草堂记》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老子之后又一次空间论)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三分水,两分竹,一分屋”
赏石—米芾——瘦皱漏透
日本《作庭记》—唐末——世界第一本造园记
(4) 明末清初——古典与极简主义
实例
张南垣——无锡寄畅园
苏州——拙政园中部
相关文献
《园冶》——全3卷,第一卷分为兴造论和园说;卷二专论栏杆;卷三分为门窗、墙垣、铺地等
兴造论指出:造园——一分匠,九分主
造屋——三分匠,七分主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借景方法
得体和宜,随宜合用——造园原则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目标
《园冶注释》—陈植
《闲情偶寄》《一家言》—李渔
《娄东园林志》—太仓—王世贞
张涟(张南垣)—江南叠山第一人
豫园—潘允端—上海第一名园
(5) 清中期:走向造园的巴洛克
圆明园
伦敦丘园-钱伯斯—中国古代造园技术在18世纪传到了欧洲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
(6) 清晚期与民国早期:造园的巴洛克与洛可可
杭州西冷印社
松江方塔园
(7) 现代园林
《园冶注释》陈植
《江南园林志》童寯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陈从周《苏州园林》、《说园》设计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轩顶,明轩(原型网师园殿春yi )
(8) 从田园到古典:传统造园意匠
(北魏)华林园
(元)狮子林——元代园林代表
(明)拙政园
小沧浪/小飞虹/与谁同坐轩
(清初)耦园
(始建于明)艺圃
园中园——浴欧池
(明万历)留园
(明万历—清)寄畅园
杭州西湖
基本格局—一山二塔三堤三岛(孤山、保shu塔、雷峰塔、白堤、苏堤、杨堤/湖心亭、小瀛洲(我心相印亭)、阮公墩)
北海公园
北京颐和园
组成:万寿山、昆明湖
西堤——仿苏堤
谐趣园——仿寄畅园
VI. 中外
丝绸之路与中国传统建筑 (第一次中西方文明的正式交融)
1. 佛教:石窟、佛寺(佛殿、佛塔)
发展
丝绸之路与前伊斯兰化的西域建筑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出现了拱券,用在陵墓之中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中亚(犍陀罗)传入
西域前伊斯兰时代
中亚前伊斯兰时代的佛寺常以拱券方式砌筑,方形基座上加穹窿顶的形式为后来的伊斯兰教建筑所发展
中亚佛寺有拱券佛窟和支提塔院等多种形式
佛教
小乘佛教
佛的象征物——stupa
桑奇大塔——现印度留下的佛塔中最有影响最大的实物
伞盖(塔刹):塔的具体形象stupa的来源,即中国的相轮,代表佛
大乘佛教
类型
a. 石窟与石窟寺
分类
佛殿窟
中心塔柱窟
精舍窟
代表
印度阿旃陀石窟——中国石窟的来源
巴米扬大佛
新疆龟兹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b. 佛寺
分类
拱券佛窟
支提塔院
组成
丛林三宝
佛——Buddha 浮屠
法——法堂、讲经堂
僧——僧舍
演变
(1) 印度——中国佛寺之源流,最重要的是塔
印度佛寺以塔院型发展而来
最早的印度佛殿即支提殿
完整的寺院组成
礼佛空间
诵经空间
居住空间
(2) 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刚开始佛寺中塔最重要,
东汉洛阳白马寺
(3) 南北朝——前塔后殿/前殿后堂
南北朝“舍宅为寺”变为塔殿并重
分为:塔院型,塔殿型,僧院型
北魏永宁寺
(4) 唐朝——塔寺并列
以塔为中心向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从唐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塔的位置多样
晚唐:轴线东侧出现钟楼
(5) 宋代——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典型:迦蓝七堂式
(6) 明清——标准形制
规整化,大多依中轴对称地布置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较少
近山门出现鼓楼
c. 佛塔
楼阁式塔
桑奇大塔—层数变多—进入中国:楼阁式塔
实例
盛行于南北朝、唐宋
洛阳永宁寺、应县木塔、大雁塔、河北正定开元料敌塔、开封佑国寺铁塔
密檐塔
来源于北印度的毗ke 罗,叠涩成抛物线状的单层塔,内部中空,外观多层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小雁塔
单层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惠善寺净藏禅师塔
喇嘛塔
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在元代传入中国
北京妙应寺白塔
金刚宝座塔
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2. 伊斯兰教
发展
早期:中东,麦加文明为中心,阿拉伯
中期:公元7世纪创立—十世纪左右到东方、欧洲南部(西班牙)
晚期:至今扩散
最早到中国的伊斯兰教是从海上来的,中国沿海城市(唐宋时期)起点:泉州
组成
宣礼塔——邦克楼——召唤礼拜信徒
伊斯兰建筑三大块
清真寺masjid——跪拜处mosque
马扎(陵墓)mazza
马格拉斯(经学院)madalas
3. 胡气对汉地文化的影响
高足家具
唐及五代、南宋、明、清
其他:灰瓦、琉璃瓦、退晕彩画、梭柱、须弥座、勾栏、拱券、鸱尾、卷草纹、唐草纹
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第二次)
1. 背景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半殖民地的城市化
维新运动以来的官式和公共建筑
新兴机器制造业和市政工程
2. 新古典与文化适应
中国固有式
胡赛和茂飞:首先运用中国复古主义,寻找总结“中国固有形式”——大屋顶、宫殿式作为设计参考——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南京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
文化因素:新生活运动——蒋介石宋美龄
“旧瓶装新酒”——采用旧的中国建筑样式,加上新的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
金陵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北平图书馆、中山陵、中山纪念堂、大上海特别市市政厅(董大酉)、南京中央博物院、
应用——《1929首都计划》、《1930大上海计划》
革命现代式(简陋的新古典)
特点:西方构图、轴对称、高台阶、平顶出挑
实例:毛主席纪念堂——林肯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小特里阿农宫、同济校门
3. 摩登建筑与Art-deco
摩登上海
上海都市建筑遗产核心
历史街区和近代老大楼
近代工业建筑遗址
里弄石库门住宅
外滩(the bund)
上海外滩建筑群——气象信号台到百老汇共27个单位,包括外白渡桥
三期
1 开埠初期(1840-1850年代)
殖民地外廊式
2 租界扩展(1860-1910年代)
以英国府邸的新古典主义为主(横三段、纵三段、带山花的建筑)
3 摩登时代(1920-1940年代)
高层以摩登新古典式和装饰艺术风格为主
新古典主义
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
Arc-deco
商业哥特(拔高拉长、竖向划分、上部收分,带有浪漫主义)、纽约帝国大厦
交通银行
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公和洋行,最早的Arc-deco)
中国银行(陆谦受,唯一中国人设计的建筑)
上海大厦(中国百老汇)
邬达克建筑地图
上海花旗总会、诺曼底公寓、孙科住宅、上海啤酒厂、吴文通住宅
Arc-deco——真光大楼、大光明大戏院、国际饭店
4. 近现代建筑教育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建筑科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苏州工专➕东南大学(1927)——中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学科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梁思成创办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1942)——包豪斯体系;系主任:黄作sheng(格罗皮乌斯的弟子) ;1952年并入同济
5. 建筑设计机构和职业团体
公和洋行20世纪20-30年代
原是香港一家老牌建筑设计机构—上海有力大厦、永安公司、汇丰银行新楼、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亚洲文会大楼、河滨公寓、汉弥尔敦大厦、都城饭店、峻岭公寓,中国银行、三井银行等——是20世纪20到30年代,上海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设计风格从早期的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转向后期的装饰艺术和现代式
邬达克洋行
匈牙利皇家建筑协会会员乌达克开办——作品风格:从折中主义——现代样式
代表作品大光明影院;具有美国摩天楼特征的国际饭店和极具现代感的吴同文住宅,成为近代上海最耀眼的新派建筑师
奚福泉——启明建筑事务所
杨廷宝——基泰工程司1920
杨廷宝在基泰时期的作品:南京中央医院、南京中央体育场、谭延闿墓、中山陵音乐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都灌注了对于新建筑民族特色的探索,尝试运用大屋顶和点缀传统装饰等不同的处理手法,设计中善于掌握整体环境的协调,作品表现出冼脸凝重的格调、在近代中国建筑届获得很高的声誉。
陈植、赵深、童寯——华盖建筑事务所1933
VII. 历史空间的存续与再生
基本概念
新旧关系
历史空间——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地段(街区)和历史城镇
建筑遗产
遗产价值论
奥地利李格尔提出建筑遗产的价值
往昔价值=历史价值+年代价值
现时价值=艺术价值+利用价值
建筑遗产的真实性
相关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ICOMOS
《威尼斯宪章》1964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提出“修旧如旧 ,补新以新”;核心内涵:科学性修复
《华盛顿宪章》1987
《保护历史城镇和街区》,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
《墨西哥宪章》1999
提出乡土建筑保护问题
《雅典宪章》1933
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提出功能城市
《马丘比丘宪章》1977
国际建协UIA,批判性继承《雅典宪章》表达了人类对城市空间“宜人化”的追求
《文物保护法》1982
把建筑纳入文物,提出“重点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
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
原真性
整体性
生活延续性
建筑遗产的评定方法
热释光——非金属结晶体、无机物等
C14——鉴定有机物
中国传统遗产建筑观
三大构成
官式建筑为代表的古典建筑遗产:故宫
风土建筑遗产:民居
西方建筑影响下的近现代建筑遗产:外滩
实例
南禅寺大殿——唐式建筑——风格性修复
上海真如寺——元式建筑
应县木塔——卸荷存真——介入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