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
【高中新课本】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思维导图,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进行了整理,如果你想要考高分,轻松学好政治的话,就来试一试学霸思维导图吧~
编辑于2022-09-01 22:49:22 江苏省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政治经济
(1)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教材P89“相关链接”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3.文化与文明
(1)区别
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②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2)联系
①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及其载体
(1)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2)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3)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4)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在载体。
教材P90“相关链接”
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
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作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材P91“相关链接”
一带一路是文化推动发展的体现。集中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的特点,彰显了文化的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形成
(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3)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①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4.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措施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坚持文化传承的原因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教材P98“相关链接”
1.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
(1)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要求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2)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1.特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形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1.原因: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态度: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态度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2)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错误观点: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2.正确态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总结: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提供精神指引。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发挥作用: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决定因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3.积极意义: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一)建设文化强国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
1.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做法
(1)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2)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综合探究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