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文文献阅读
这是一篇关于英文文献阅读的思维导图。文献阅读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比较欠缺,那么可以在笔记中「用一句话(英文)概括实验、结果、讨论章节中的每一段内容,组成一个阅读笔记」。
编辑于2022-09-03 22:06:29 四川省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标题:The relative eff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on the acquisition of 3rd person -s b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classroom-based study
背景introduction
what's known
implicit CF ---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explicit CF--Noticing Hypothesis
纠正性反馈的类型
Erlam(2006)比较了显式校正与元语言线索与重铸认为这是隐性的CF
Lyster和Ranta(1997)区分了三种诱导技术
Recasts
一个重铸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意识到重铸的纠正力量
实验需要确定影响重铸是隐式还是显式
为了协商意义还是协商形式
意义-交流-隐式
形式-教学-显式
形式
陈述性语调
部分被重新塑造
询问性
学习者对重新塑造的反应
Dual-feedback moves
道蒂和瓦雷拉误导地将纠正性的重铸命名为“隐性的”
将重复和这样的重新塑造相结合,是另一种显性纠正反馈的方式
what's new
以前研究:
(Nasseji,2009)试图比较重铸的相对有效性
显性CF的更大有效性
这篇文章的创新点:
否定了外显CF优于内隐
进一步研究内隐和外显CF的相对有效性
单移动、隐式反馈类型和双移动显式反馈类型的相对有效性,其中这两种类型都涉及到重铸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来衡量效性
实验方法Methods
研究问题
内隐CF和外显CF对学习者的第三人称程序知识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吗?
内隐CF和外显CF对学习者的第三人称陈述性知识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吗?
两种类型的CF对学习者的修复吸收水平有任何差异吗?
学习者在内隐和外显性反馈后的修复吸收程度与他们获得第三人称的程序性和陈述性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参与者
华北地区一所大学一年级学生;老师=研究者
动机:考试
显式CF组(n=33),隐含CF组(n=33),任务控制组(n=22),测试控制组(n=21
没有在海外,能够处理口语任务,有相当多的第三人称的陈述性知识
设计
隐式组(IG)接受了完全的重铸,显式组(EG)接受了重复和重铸的组合,任务组(TG)在没有任何纠正反馈的情况下执行了相同的任务,测试控制组(TCG)刚刚完成了测试,而没有执行任何任务。
前测、即时后测和延迟后测,每次都参加两次测试:EIT测试和UGJT测试
目标结构:第三人称
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被证明的困难,以及汉语学习者由于没有辅音集群,口头产生它尤其困难。
Treatment
三个任务
1.一个名人:这项任务要求学习者组成小组进行工作。每个学生从一组照片中选择一张一个人的照片,并描述他/她的外表和他/她通常做什么。
2.我的同伴:学习者成对地描述他们的大学生活方式,这样他们就能确定他们生活的不同方式。他们被要求准备如何描述彼此的生活方式。
3. Chinese Cities: The learners firs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a Chinese city prior to class and then worked in groups to present thei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y. They completed a chart showing the profile of a number of Chinese cities.
小组报告
学生说出一个包含第三人称错误的话语时,老师就会纠正
Tests
诱发模拟测试(EIT)
实验中:学习者听一份陈述,然后重复陈述。有18个陈述。一半符合语法的,一半不符合语法,但参与者没有被告知这些。三分之二的陈述引出了第三人称,三分之一作为涵盖各种语法结构的干扰物;所有的句子都被录了下来,每句话之间停顿12秒
实验前:实验前,测试中的所有目标句子都在9个母语者身上进行了测试,以确定它们成功地使用了第三人称-s。
实验后:录音记录下来。分数是通过确定学习者是否使用目标样使用公式在每个句子中提供第3人称-s来计算的:说错句子,句子说错后纠正都算错
非定时语法性判断测试(UGJT)
18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呈现在小册子的单独一页上。目标结构有12个句子(6个语法和6个非语法)和6个干扰句。学习者指出每个句子是符合语法还是不符合语法,强调句子中包含错误的部分,并试图纠正它。
如果一个语法句子被认为不符合语法,但学习者纠正了第三人称以外的特征,仍然会获得分数。对于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如果句子判断正确,并且确定并纠正了第3人称-的错误,则得1.5分。然而,如果找到第三人称错误但没有纠正,只获得1分。
退出问卷
Analysis
实验结果result
EIT
UGJT
Uptake-with-repair
1.在EIT中,EG、IG和TG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准确度上有所提高,并从立即到延迟的测试后保持了这种提高。TCG组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显示,只有EG在即时后测试中优于TCG,但EG和IG在延迟后测试中都优于TCG。其他的比较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2.在UGJT中,EG和IG从测试前到立即测试后都提高了准确性,但只有EG从测试前到延迟测试后提高了准确性。TG和TCG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组间比较表明,EG和IG在即刻后测中均优于TG和TCG,但在延迟后测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修复后的摄取在EG中比在IG中更频繁。在EG中,摄取和测试分数之间没有关系,但在IG中,修复的频率与UGJT分数呈负相关。
4.EG中的学习者报告说,他们比IG中的学习者更有可能注意到他们的第三人称错误的纠正。
讨论discussion
TG有助于提高自动生成第三人称的准确性,但没有帮助他们对潜在规则的元语言学理解
TG学习者在口头生产中使用第三人称的能力以及大量的生产第三人称的机会似乎足以进行发展。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在EG和IG中提供的纠正性反馈是否有任何附加的效果。
旨在调查IG组和EG组的学习者对研究目的的意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问他们是否注意到CF专注于语法,特别是第三人称-s
EIT的结果表明,EG最初具有初始优势,然而,在即时测试后,EG和IG的准确性提高非常相似。通过延迟的后测,EG的优势已经消失了.此外,EG和IG评分在两种测试后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这两组都没有优于TG。三种treatment对第三人称程序知识的获得都有积极的影响.由CF产生的附加增益相当有限,
EG有一个小的优势,它在两个测试后都有改善,而IG只从测试前到后侧1有改善。TG值并没有得到改善。组间比较显示,EG和IG的表现均优于TCG和TG,但仅优于后测试1.因此,总的情况是,内隐式的和外显式的CF都导致了对第三人称-s的元语言学理解的提高。相比之下,简单地执行任务并不能提高陈述性知识。显式CF对熟练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尤其有利
EG的修复摄取与程序性或陈述性知识测试得分之间没有关系。IG中的摄取-修复与得分呈负相关。对这一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内隐CF之后的修复努力实际上削弱了将重铸作为输入处理的能力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研究不同,因为它们没有显示出外显CF的明显优势
首先,重铸在语言实现上的不同,可能使双CF条件(即外显条件)的重铸比仅重铸条件(即内隐条件)更明显。
显式CF中的重铸导致了更大的修复吸收(见表5),我们认为这是注意重铸的证据。
EG中对目标结构的意识比在IG中更频繁
为什么这些差异没有导致两组的测试分数的差异呢?
高频率的重铸中和差异
第三人称-s的规则很简单
中国学习者习惯于参与形式
结论Conclusions
主要教学启示是,在学习者以形式为中心的教学背景下,显性的CF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反馈是内隐的还是显的,学习者都会关注它。
第二个启示是,教师可能没有必要坚持学习者在涉及重铸的反馈后修复他们的错误,因为在重铸中接触到正确的形式就足以使学习发生
最后一个启示是,如果一个交际任务,比如没有任何反馈——如果一个交际任务让学习者暴露于一个目标结构的多个范例,即使没有任何反馈,程序知识的发展也可以发生。
不足:1.研究开始时,这些小组对第三人称学生的知识并不相同,对学习者使用第三人称的分析没有试图区分/s/, /z/ and /iz/.。2.不是发展阶段 3.没有试图区分反馈对那些接受者和只是听者的学习者的影响
启示inspiration
边读,边思考,边补充
读的时候不懂的需要请教他人的先记下来
对自己论文选题的头脑风暴
对自己现有研究的启发,可以写的通俗易懂也读文献过程中增添点快乐,比如:
图片贼好看,可以借鉴
行文逻辑可以借鉴为模板
研究思路需要在琢磨一下...
回过头思考和复盘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可以发顶刊
对于我的研究课题/或者研究思路有何借鉴
挑挑毛病...(我是小白我不配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