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基础理论《绪论》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医学科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学的总称。
编辑于2022-09-13 11:23:46 广东"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绪论
概述
概念
中医学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医学科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学的总称。
中医学以人-自然-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象思维、系统思维和变易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条件
(1)社会文化基础
(2)科学技术基础
(3)医药实践基础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四部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
贡献
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
内容
包括人体解剖、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治则、运气、医学心理、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以及临床各科部分内容。
首次
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难经》
贡献
¤《内经》之辅翼,补充了《内经》之不足,对脉学有较详细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对人体脏腑器官解剖形态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基础。 ¤对经络学说、命门、三焦的论述较内经有所发展。
作者
东汉人著,托名秦越人扁鹊
内容
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伤寒杂病论》
作者
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贡献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 ¤首次提到“证”的概念。 ¤确立了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运用原则,从而使中医理论和临床融为一体。
内容
伤寒论》着重探讨外感病的诊治,归纳了外感病发生、发展的大致规律,分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及诊疗要点,提出了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纲领。书中载方113首。
《金匮要略》着重讨论内伤杂病的诊治。以病分篇,论述了40多病的因、机、证、治,贯穿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方法。书中收载方剂262首。
《神农本草经》
贡献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内容
¤书中收录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 ¤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220——960年)
《脉经》
晋·王叔和著,成书于3世纪,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成书于259年,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
原名《肘后救卒方》晋·葛洪著,成书于东晋时期,为中医学第一部临床急症著作。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著,成书于652年和682年,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明清时期(1368——1911年)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理论。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创新温病理论的湿热病因理论。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晚号梦隐),著《温热经纬》《霍乱论》等。 ¤明·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著《本草纲目》。 ¤明·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辑录230余部医籍,为著名中医学全书。
近代与现代(1840年以后)
系统化、多元化、理性化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和普遍联系的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形神一体观
¤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 ¤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气神一体观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2)病机变化的整体性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密切配合,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3)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人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的生理与病变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共养以维护健康、形神共调以治疗康复疾病。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季节气候与人体生理
¤人体脉象可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脉象变化。 ¤又如天暑衣厚,则汗多而尿少;天寒衣薄,则尿多而汗少。 ¤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还受风雨晦明的影响∶天温日明,阳盛阴衰,人体阳气随之充盛,气血运行通畅天寒日阴,阴盛阳衰,人体阳气亦弱,气血凝涩而行缓。
昼夜时辰与人体生理
白天人体阳气多趋于体表,脏腑的功能活动比较活跃;而夜间人体阳气多趋于里,人就需要休息和睡眠。
地域环境与人体生理
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型壮实;而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型清瘦。
(2)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季节气候与人体疾病
昼夜时辰与人体疾病
地域环境与人体疾病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季节气候与疾病防治
昼夜时辰与疾病防治
地域环境与疾病防治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变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症的基本概念
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的基本概念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证候
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
病的基本概念
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所反映的重点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反映的重点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 ¤症状和体征是认识病和证的着眼点,是病和证的基本构成要素。 ¤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穿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1)辨证
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病因∶即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 辨病位∶即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之所在部位。 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2)论治
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及处方用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因证立法∶即依据证候而确立治则治法。 ¤随法选方∶即依据治则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定证;论治是依据辨证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与论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不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病侧重对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的认识;辨证侧重对疾病当前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主要阐释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等四部分。
中医学对疾病基本规律及养生与防治原则的认识
主要阐释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病因、病机和养生与防治原则等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