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 先秦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 先秦文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等。
编辑于2022-09-17 20:48:11 重庆原始社会
夏
约公元前 2070年
商
约公元前 1600年
西周
公元前 1046年
春秋战国
公元前 770年
秦
公元前 221年
西汉
公元前 202年
汉赋、造纸术的发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小篆
焚书坑儒
《诗经》、楚辞
百家争鸣
往后
土地私有制、重家抑商、小农经济形成
铁犁牛耕
金文
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
分封制
青铜时代
甲骨文
往后
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
刀耕火种
中外朝制度、察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宗法制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 初民的歌谣
反映原始歌谣一些岁月的最早资料主要是甲骨卜辞和信实可据的典籍
内容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宋书》
1.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
2.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hao ,三人被发而舞。《河图玉版》
3.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
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rou,载于《吴越春秋》
2.“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辞》
3.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zuan ) 》
4.贲(ben)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gou。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一、神话释义
( 1)一般地说,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2)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二、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
定义
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代表
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二)自然灾害神话
定义
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代表
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三)战争神话
定义
远古战争神话,最精彩是黄帝的故事
代表
黄帝大战蚩尤
三、神话精神内涵及其影响
(一)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鲜活地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即原始初民通过神幻的想象, 把生活中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基本特征:互渗”
二、神话的精神特征/主要特征
1.主题:
中国古代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英雄气概︰
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
神话中熔铸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形象、有丰富想象力。
4.集体创作:
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三、神话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①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②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四、神话与传说的关系与区别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 《诗经》
《诗经》概述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按音乐不同分为
国风160篇
小雅74篇
大雅31篇
颂40篇
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其中。
《诗经》有三家诗鲁、齐、韩,先后散佚。
今传为《毛诗》。
《诗经》的形成
1.采诗说
班固《汉书》(汉代)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6]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先秦)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警gü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3.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汉代)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4.今人:
周乐官的筛选、整理逐步编定,非一人一时完成。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南宋·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
各地不同音乐;
雅:
正声,王畿地区的音乐;
颂:
宗庙祭祀舞曲
《诗经》分类
一、婚恋诗
1.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陈风·月出》《周南·关雎》《邯风·静女》《郑风·秦有》
2.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郑风·将仲子》《鄜风·柏舟》
3.夫妻间的真挚情爱
《齐风·鸡鸣》《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悼亡词之祖)
4.弃妇诗
《卫风·氓》《你风·谷风》
二、抒发多种从生感慨的诗
人生的窘困与感慨
《小雅·巷伯》《魏风·园有桃》《王风·黍离》
三、政治讽喻诗
讥刺诗
揭露宫闱丑行
《邯风·新台》
描写繁重徭役
《王风·君子于役》《小雅·采薇》《邯风·击鼓》
直刺统治者
《小雅·十月之交》《大雅·瞻卬》
赞美诗
《召南·甘棠》
四、诗史
周人史诗《大雅》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五、其他
农事诗
b in《豳风·七月》《周南·苯莒》fuyi《良耜(si) 》
反映礼俗、观念
《齐风·南山》《周南·备斯》zhong
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
运用最多,直接叙事或直抒胸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比:
比喻
“手如柔芙ti,肤如凝脂,领如遒啜qiu qi,齿如瓠hu犀,嗪[qin]首蛾眉”《硕人》
兴∶
用于篇首或章首,起兴、发端。
“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美丽的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
三、四言诗的典范
1.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
”溯河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菲葭》
2、四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天然的音乐美。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兼葭》
四、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1、章法结构:
重竟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姜狡,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已。”《兼葭)
2、语言特点∶
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萋萋”、“苍苍””辗转”、“窈窕”“蒹葭”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第一节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1.《尚书》
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种
是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
文字古奥迂涩,佶屈聱牙。
《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2.《春秋》
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语言简括,微言大义、暗语褒贬的表达思想主张。。
春秋笔法,一字喻褒贬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呃来归惠公、仲子之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二、《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
简介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古文春秋左氏传》等。
也是一部编年史,相传作者是鲁国太史左丘明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记事详赡生动,“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左传》的叙事艺术
富有文学表现的剪裁功夫
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仅用五百余字,把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和尾声叙述得明白生动,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鲜明突出,令人难忘。
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擅长叙写战争,记叙了春秋时期大小战役,千姿百态。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展现了生动霍普的战斗场面
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
(二)《左传》的写人艺术
注重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性格
写人规则
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不公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同时注意刻画人物性格 的多个侧面,写出性格 的发展
(三)《左传》的辞令艺术
理富文美
于外
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
于内
能够引经据典,言辞婉转伶俐
《国语》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记载了周王朝及齐、鲁、吴、越等国的史实
以记言为主。风格质朴平实
与《左传》同记春秋历史,被 称为《春秋外传》
三、《战国策》
简介
1.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⒉.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3.内容以纵横家言为主。风格辩丽恣肆。
4.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定为现名。
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三)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成语故事
(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鹉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第二节 《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家是∶儒/墨/道/法
三阶段
春秋末至战国初
作品
《论语》《老子》《墨子》
特点
语录体,篇幅简短,词约义丰
战国中期
作品
《孟子》《庄子》
特点
论辩体,说理畅达,长篇大论
战国后期
作品
《荀子》《韩非子》
特点
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
一、《论语》、《老子》、《黑子》简介
1.《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到汉代出现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
2.《老子》
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韵散结合,形象化说理
3.《墨子》
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二、《孟子》的雄辩风采
简介
1.时间: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2.主张: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
3.成就;
衩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文学特点
1、雄辩色彩较强,而且不是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
①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善于设置圈套,使对方心悦诚服﹔
②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圈套,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善于以典型事例、引喻譬义和寓言说理。
如:擅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
三、《庄子》: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简介
现在通行的《庄子》就是郭象注本。
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内篇》庄子自作,《外篇》《杂篇》是其弟子和后人所作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庄子》的寓言文学特色
(一)异彩纷呈的故事
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西施病心,蛮触之争。
(二)奇幻谲诡的想象
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有鸟而鱼,鲲鹏体形之巨大不可拟想。
(三)空灵飘忽的文风
寓言多奇幻飘逸,而不按常理连缀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忽而叙事,忽而印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秋水》
(四)谐趣和讥刺横生
舐痔结驷(出自《庄子·列御寇》
shi zhijiési、鸱chi得腐鼠。蛮触之争
(五)精湛传神的文笔
写意与工笔兼善。
四、《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
荀子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
说理文的特色
1.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2.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3.长于比喻,少用寓言。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劝学》
4.创作赋和诗。《礼》《知》《云》《蚕》《箴》和《诡诗》(四言体)
《成相篇》以民间歌谣的通俗形式,宣传其政治观念
《韩非子》
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有三百多则。
如∶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曾子杀猪>
文学特证∶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自成一格。
作品︰
《孤愤》《五蠹du》《储说》《说林》《喻老》《十过》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
一、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楚辞
概述
屈原等人开创的新文体,
“楚辞”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
刘向编集屈原宋玉以及西汉贾谊等人的作品命名《楚辞》。
后王逸为其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楚辞产生的原因
1.歌声∶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好巫∶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风、巫歌关系密切。
3.地方∶
有特色的楚地风物的描写,楚地方言的运用,造成浓郁的地域特色。
4.交流:
北方文化的影响,南北文化的交流。
二、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楚辞的文体特征
1.体式:
有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烦》以四言为主;
还有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楚辞多指此种样式。
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2、诗风︰
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3、语言∶
多用楚语楚声,“兮”字、“些”字等虚词叹语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与赋的区别
体式∶
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赋少用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性质︰
楚辞多议论、抒情、描绘,主观抒情﹔
赋客观咏物,铺排描摹。
刘熙载:“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第二节 “轹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
一、《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离骚》题义
1.司马迁:
“离骚者,犹离忧也。”
2.班固: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3.王逸:
“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
4.《楚辞论文集》游国恩:
“《离骚》本是楚国的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
音乐和意义两方面
二、《离骚 》永恒的精神价值
1.美政
“美政”思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2.坚毅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三、《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1.《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2.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3.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4.比兴手法的拓展
王逸:“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将单纯的比兴变为托物言志,尤以“香草美人”意象群最为出名
5. 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采用民歌和方言
前半实写,后半虚写;
语言上长短不拘,韵散结合﹔
兮/些su○/羌等的运用。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清新幽渺的《九歌》
简介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
是一组祭神的歌曲,一般一歌主祭一神。
艺术表现特色
1、《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既写出了神的灵异,又将神灵人格化,寄托了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讥讽之意。
2、清新幽渺的境界、奇异深浓的情感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相结合,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意境。
3、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一种凄艳怅惘的情调。
平实素朴的《九章》
包括《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ying] 》、《怀沙》《惜往日》、和《悲回风》9篇诗歌,非一时一地之作
其风格是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平实朴素。
最早见于刘向《九叹》
《天问》
1.《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2.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社会瑞祥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
3.现了诗人的见识渊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招魂》
艺术特色
结构精密﹔长于铺排描摹
第四节 宋玉
1.简介∶
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
⒉.代表作∶
《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
3.风格特征:
长于铺排描摹,意境浑融;描写细致入微;语言韵散结合,长短不拘,双声叠韵(王夫之认为《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
4.名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