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 内容极其丰富。
编辑于2022-09-21 11:13:18 湖南古代文学史
唐诗为什么繁荣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2、政治开明、思想活跃
3、统治阶级的提倡
4、文学本身的发展
5、科举考试(进士科、诗赋)
6、南北文化的交流
上官体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格律形式的全面探索以及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更加强调诗歌内容上的歌功颂德。
特点: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初唐四杰
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五言诗居多)
四杰虽然都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们从各自或长或短但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推动初唐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了市井和塞漠。给初唐诗歌带来了高情壮风的少年意气,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骆宾王:《帝京篇》居高临下描写帝京的壮丽,末尾寄寓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批判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四杰”也有积极探讨。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此诗以蝉自喻,用比兴的手法寄托被诬系狱的悲愤心情。
卢照邻:《长安古意》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生活场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的愤慨。叙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寄寓讽喻之旨;抒发下层文士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揭示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这类作品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帝国恢宏阔大的精神气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开篇以壮阔之景,由近及远,抒写前途未定的宦游情味;颈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情绪由低沉转为昂扬。诗境超脱,颇见少年意气。
又如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境虽不甚突出,但表达了作者立功报国之志和坎不平之气,笔意跳动,慷激昂。(边塞征战诗、无亲身经历、五律居多)
沈栓期、宋之问与五言律诗的定型
沈栓期:《夜宿七盘岭》
宋之问:《度大庾岭》
陈子昂
为人自信孤傲而略显浮躁,在四杰渴望建功立业、专注个人理想之外,更增添了对当时政治动向的敏锐把握,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思考,以及自觉的时代责任感和炽热的感情。(更理想化、敏锐)
文学理论:风骨和心寄。陈子昂的创作是唐代文学走向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的境界的关键。
创作:《感遇诗》。人生感慨与政治批判是《感遇诗》三十八首的两项重要内容。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或抒写个人报效国家的抱负,或抒写壮志难酬的忧伤,或抒写生不逢时的慨叹,或抒写人世变幻、不容于世的无奈,或抒写寂寞孤独之感。如: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此诗以皮睿“幽燕客”自况,抒发了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施展抱负的 苦闷。
表达政治批判的作品,或批评时政的残酷,或嘲弄现实政治的混乱,或描写 对边塞战事的感慨,或吐露对时事变迁的认识。如:
边塞诗派
高适
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人,擅长写边塞军旅生活,骨力遒劲,气势奔放。具有强烈的功名意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是高适一生的追求。高适的边塞诗是他豪壮的戎马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对边疆战事关注和思考的结果。他常常能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达对边防政策的见解,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这使他诗歌的思想深刻性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边塞诗人。在高适的诗歌中,有对国家安定边疆之术的思索,如“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有对主帅非人、处置失当而造成战争失利的责难与忧心,如“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自蓟北归》);还有消除边患的希望和理想,如“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睢阳酬别畅大判官》)。(思想深度)
诗歌内容
1、反应早期落魄怀才不遇的诗2、反映民生疾苦3、边塞诗
《燕歌行》一首更是以写实的笔墨描绘了边塞的景象、军旅生活的艰辛,对于军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有感于张守隐瞒败绩、谎报军功的行径而作。全篇风骨遒劲,气韵雄浑。诗中描写了边塞士卒的艰苦生活,赞扬了他们勇敢报国的精神,同时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黑暗现实,讽刺了边地将领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混乱局面,从各方面深刻地反映出当时边防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岑参
强烈的入世精神,善于以雄奇瑰丽的笔触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民风民俗及将士勇敢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饱含热情,气概豪迈。(乐观、昂扬)
丰富了边案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浩大苍茫、威严雄伟,既展现出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又借生活环境的艰苦反衬出将士们的乐观精神。 岑参喜用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语句,给人以惊险新奇的感觉。这些诗句,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用语造意,都极为奇特。在岑参笔下,展现出的是一个雄奇壮丽的边塞世界。
繁荣原因
1、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2、唐代文人的入世精神,渴望建功立业
其他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写出了征戍者的内心世界。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诗风清刚俊爽,深厚婉丽。王昌龄曾赴西北边塞,至少到过萧关、临洮等地。其边塞诗中往往充满宁边安民的希冀,表达出愿为国家长治久安尽心尽力的雄心杜志,正是盛为时代广天士人积极进取精神的绝佳写照。正义有的内心世界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雄厚浑成。如《从军行七首》其四:(不同)
杜甫
杜甫生平及创作历程
家族传统影响下,杜甫将仕途事业的辉煌和诗名的不朽视作人生目标,形成了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1)读书仕游时期35岁之前(2)困守长安时期35-44(3)为官,流亡时期45-48(4)漂泊西南时期49至去世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众体兼长
继承前代文学遗产和博采古今作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乐府诗、五七言古诗
律诗的开拓与卓越造诣
对七律的开拓,题材上,拓展表现空间。其次,多首律诗表现同一个主题。还从诗境创造和艺术技巧两方面推动唐代律诗的成熟。杜甫炼字是自觉追求。
古体诗的开拓与创新
用五言古体写成的自叙性叙事长篇
五七言古诗能牢笼千人而又别开生面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
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重视诗歌的形象性
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表达上曲折波澜,感情深沉广大
蕴含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
语言锤炼方面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文学思想
博益多师、古今并重、典范意识、诗学观念
杜甫的文学特点和影响
集大成者
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诗歌的写实传统,为中国古代诗歌反映社会人生开辟了广阔道路。
博采古今作家之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儒者的淑世情怀
爱国爱民,政治热情和乐观精神
忠君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继承唐前写实叙事的传统并加以创变(人物性格刻画和细节描写)
杜甫精湛的诗歌艺术泽被后世(创新诗体、开拓手法、炼字精神)
杜甫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
李白
李白的传奇经历和思想
性格:慷慨豪纵,洒脱不羁,光明磊落,不拘小节,乐观精神,战胜现实的忧患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李白的诗歌
古体诗的纵横捭阖
七言古诗:纵横捭阖,气势如虹章法跳跃多变,感情激荡起伏,逸兴云飞
歌行:情感宣泄浓烈,笔法跳荡流动,极尽曲折婉转之能事
古题乐府的创新和个性张扬
《将进酒》、《行路难》
善于从乐府的旧题古义中寻找与自己人生经历和身世感慨相契合之处,并借此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张扬的个性风采
绝句的兴到神会
五绝:多白描,格调明快,语近情遥,清新自然,心领神会(独坐敬亭山》
七绝:清新飘逸,韵味深远
律诗的自然天成
律诗较少,天生天马行空,不受格律约束
五律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
李白的诗歌特征
1、独特的批判视角
以布衣角度肆无忌惮批判统治集团的昏聩和世人的庸俗和见风使舵
2、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
诗中的山水气势磅礴,瑰玮而壮美,笔下的万物气势强大。
3、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
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相融,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是艺术的真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梦游的形式,在虚幻的空间中纵横驰骋,描绘出一个奇丽诡谲的境界。李白还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其想象。如《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悠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作者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抒写了壮志难醉的悲苦。起句突元而出,极尽夸张之笔,霞人心魄。次句才作出解释,原来是因为愁情太深,使得白发遂长。而长至三千丈是用来形容深重的愁思。后二句以秋霜喻白发,明知故问,充满悲凉之感。这首诗看似不合常理,却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豪爽纵逸、想象神奇的特色。
李白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影响
传统政体下,李白的率真狂放、洒脱飘逸
飘逸的风格、奇特的现象、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