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应激》
应激(stress)是指机体在感受到各种因素的强烈ci激时,为满足其应对需求,内环境稳态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与重建。在高等动物,各种躯体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强烈ci激都可引起应激反应。应激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激有利于提高机体适应与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可导致急性或慢性的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应激与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常见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编辑于2022-09-23 11:09:44 广东"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应激
概述
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1. Cannon:交感素、 格斗-逃跑反应、紧急学说→侧重于 LC/NE 轴
2. Selye :第一次提出应激和应激原、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综合征→侧重于 HPA 轴
3. Mason:心理应激与疾病
4. 细胞分子水平的应激
基本概念
1. 应激/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原 (躯体、心理社 会因素) 作用时为维持机体稳态而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是机体整个适应、保护 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应激的分类: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急性应激&慢性应激、良性应激&劣性应激、生理性应激&病理性应激
3. 应激原:是指能导致应激的因素;包括内外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的机制 (机体反应)
包括神经内分泌反应、急性期反应、细胞水平反应;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由躯体和心理应激 引起,后两者主要由躯体应激引起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蓝斑-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
组成
①中枢位点→脑干蓝斑及其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②上行→与大脑边缘系 统有往返联系→释放 NA→ 中枢效应 ③下行→脊髓侧角→调节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 效应
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还和室旁核分泌 CRH 的神经元有直接纤维联系→可能是应激启动 HPA 轴的关键结构之一
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1)中枢效应:①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有关,并可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②启动 HPA 轴
(2)外周效应: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迅速升高→参与机体对应激的急性反应 ①心率↑、心肌收缩力↑、外周阻力↑→CO ↑、BP ↑ ②血流重分布→保证心、脑、骨骼肌血供 ③扩张气道、改善通气 ④促进糖原、脂肪分解→能量供应↑ ⑤促进 ACTH 等激素分泌→全身动员 ⑥但强烈的兴奋可引起明显能量消耗和组织分解,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凝聚、致死性心律失常
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组成
①中枢位点→下丘脑的室旁核(PVN) ②上行→与大脑边缘系统有往返联系 ③下行→分泌 CRH →ACTH →GC (HPA 轴/外周效应)(CRH 也可产生中枢效应)
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1)中枢效应:①CRH↑ →ACTH↑ →GC↑;②与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抑郁、焦虑、厌 食、学习记忆↓)有关; ③促进内啡肽释放; ④增强 LC/NE 轴活性
(2)外周效应: GC 分泌迅速 ↑ →提高机体抵抗力 ①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异生→维持高血糖水平 ②发挥允许作用 ③稳定溶酶体膜 ④抗炎、抗免疫作用 ⑤但慢性应激时 GC 的持续具有不利影响:a.显著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易感染; b.抑制性腺轴/甲状腺轴→ 内分泌紊乱/性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迟缓; c.代谢改变→应激性高血糖等
其它神经内分泌变化
1.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①交感神经(+)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②出现胰岛素抵抗 →保证创伤组织和胰岛素非依赖性组织(如脑、外周神经)获得充足的葡萄糖
2. 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ADH ↑、ADS ↑→尿量↓→维持血容量
3. β- 内啡肽 ↑ :①镇痛作用;②调控作用→防止应激过度:抑制 ACTH/GC 分泌、抑制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4. 其它激素: ↑的激素→生长激素(急性)、催乳素; ↓的激素→GnRH、生长激素(慢性)、 TRH、TSH 、T3/T4 、LH、FSH
5. 副交感神经的激活
全身适应综合征 (GAS)/通用适应综合征/应激综合征
1. 定义: 应激原持续性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2. 分期
警觉期:防御动员、时间短;以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伴肾上腺皮质激素↑ 抵抗期: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 衰竭期:警觉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 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但受体的数量/亲和力↓;出现应激相关疾病
3. 注意: ①三期并无明确界限;②并不全部会出现
4. 意义:①是对应激反应的经典描述,体现了应激反应的全身性和非特异性;②但未对应激的特异性进行描述且只局限于神经内分泌反应
急性期反应(APR)
概述
1. 定义:是指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诱发机体产生的一种快速的、以防御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
2. 表现: AP 合成↑、血浆微量元素改变(血浆铁/锌/铜含量↓)、白细胞计数改变
急性期反应蛋白 (AP/APP)
1. 定义:是在急性期反应中, 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型蛋白 (正常时血浆含量微量;急性 期时含量显著↑)
2. 负性 AP:在急性期反应浓度减少的血浆蛋白; 如白蛋白、运铁蛋白
3. 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1)抗感染、抗损伤
(2)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CRP 最明显→起抗体样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减少炎症介质分泌
(3)抑制蛋白酶:如 α 1-抗胰蛋白酶、α 1-抗糜蛋白酶、C1 酯酶抑制因子、α2-抗纤溶酶
(4)参与凝血和纤溶:如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
(5)结合和运输功能:如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
细胞应激
定义:当原核/真核细胞遭遇各种明显的环境变化/射线、活性氧导致大分子损伤时,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最终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以增强细胞抗损伤能力和在不利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热休克反应
1. 定义: 是指生物体在热刺激/其它刺激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以基因表达改变、热休克蛋白 生成增多为特征的反应
2. 热休克蛋白(HSP)/应激蛋白SP)
(1)定义:是应激时细胞新合成/合成增多的一组高度保守的细胞内蛋白质;最早在受热处理 的果蝇体内发现
(2)特点: 非分泌蛋白、多样性、诱导的非特异性、存在的广泛性、结构的保守性
(3)分类: 结构性&诱导性、分子量(HSP90 、HSP70 、HSP27)
(4)作用
分子伴娘:HSP 本身不是蛋白质代谢的底物/产物, 但始终和蛋白质代 谢相伴;通过 C 端疏水区和新合成的尚未折叠的肽链/变性蛋白质的疏水区结合, 通过 N 端 的 ATP 酶活性区发挥作用;结构性 HSP 参与控制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移位,而诱导性 HSP 则参与蛋白质修复和移除
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能力
3. 应激促进诱导性 HSP 生成的机制
多种应激使蛋白质变性→变性蛋白和 HSP70 结合、使 得原本和 HSP70 结合的热休克因子(HSF)游离并激活→ 以活化的三聚体形式入核,作为转录 因子和热休克蛋白基因上游的热休克元件(HSE)结合→促进基因转录
其它类型的细胞应激
1. 内质网应激:各种应激原作用于细胞后,通过诱发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和未折叠的蛋白质的堆积以及 Ca2+平衡紊乱而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反应 (减少错误折叠和未折叠的蛋白质) 和细胞凋亡等内质网反应
2. 低氧应激: HIF
3. 氧化应激:由活性氧增多(生成增多/消除减少)而引起的细胞应激
4. 冷应激:冷休克蛋白(CIRP 、RBM3 、KIAA0058)
5. 基因毒应激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相关概念
1. 应激性疾病:由应激引起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
2. 应激相关疾病: 由应激诱发/加重的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抑郁症
物质代谢的变化
GC ↑、NA/A ↑→高代谢率→应激性高血糖、血中游离脂肪酸和酮体↑、负氮平衡
器官系统的变化
循环系统
1. 基本变化:心率 ↑、心肌收缩力 ↑ 、CO ↑ 、血压 ↑; 总外周阻力 ↑/ ↓、冠脉血流量↑
2. 应激相关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① 、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消化系统
1. 基本变化:①食欲 ↓(与 CRH ↑有关)(但部分可进食↑);②胃肠运动改变; ③胃肠道 的保护机制↓
2. 应激性溃疡
(1)定义: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的情况下,出现胃和十二指肠 黏膜的急性病变→ 引起糜烂、溃疡、出血;是一种典型的应激性疾病
(2)发生机制
①胃肠黏膜缺血(首要前提):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 胃肠道血管收缩、血流量↓ ②胃肠黏膜保护功能↓: a.缺血使上皮细胞能量不足→碳酸氢盐和黏液产生↓; b.GC 使盐 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c.黏膜血流量↓→不能及时将弥散入黏膜的 H+带走;d.GC 使蛋白 质合成↓→上皮细胞再生修复能力↓;e.合成 PG ↓ ③胆汁、溶血磷脂酶、胰酶反流→损害黏膜屏障 ④氧自由基↑→加重对黏膜细胞的损伤
(3)结局: 若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则原发病得到控制后常于数天内完全愈合、不留瘢痕
免疫系统
1. 基本变化: 急性应激→非特异性加强;慢性应激→免疫功能抑制(主要与 GC 有关)
2. GC、儿茶酚胺、雄激素均可直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3. 应激相关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关、 SLE、哮喘)
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1. 基本变化: 内分泌功能紊乱
2. 应激相关疾病: 糖尿病、甲亢、哺乳期妇女断乳、性欲减退、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心理社 会呆小状态/心因性侏儒)
血液系统
1. 急性损伤性应激: WBC ↑、PLT ↑、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抗感染、凝血能力↑、 促进血栓形成
2. 慢性应激: 巨噬细胞对 RBC 的破坏↑→低色素性贫血(但补铁无效)
泌尿系统
GFR ↓、ADH ↑ →尿量↓、尿比重↑
中枢神经系统
1. 适度兴奋 LC/NE 系统→机体出现紧张、专注程度 ↑; 过度兴奋→ 出现焦虑、害怕等情绪反应
2. 适度兴奋 HPA 轴→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认知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过度兴奋→引起 CNS 功能障碍,出现抑郁、厌食等
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
1. 定义: 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诱因的一类躯体疾病
2. 种类: 高血压、 AS、心肌梗死与猝死
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
1. 影响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
2.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心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遭遇不良事件或主观感觉到压力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伴生理、行为和情绪改变的心理紧张状态
(1)急性心因性反应
(2)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受到严重而 剧烈的精神打击而引起的延迟出现/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一般在遭受打击后数周/数月 后发病;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做恶梦、易出现惊恐反应;多数可恢复,少数呈慢性 经过
(3)适应障碍
病理性应激的防治原则
1.及时去除躯体应激原
2.注重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3.合理使用糖皮丙激素
4.加强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