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编辑于2022-09-26 14:10:07 山西原始社会
工艺美术的起源
中国的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它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以其生动的神韵蜚声国内外,是世界文明中一颗闪光的明珠。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分十几大类,数百小类,品种数以万计,花色不胜枚举。中国工艺美术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各地的产品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时代与工艺美术
旧石器时代,先民的生存靠男人渔猎、女人采集,猛幽威迹,天患侵袭,居无定所,生活极其艰难。农耕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为开始。大约从公元前6000年到前3000年,氏族部落不断扩大,思所逐渐稳定,为制陶、纺织等手工生产提供了条件。此后的大约千年,耕种技术进步,畜养能力改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手工制作成为独立的生产,这令陶器、玉器等的制作水平日益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也令贫富逐渐分化,出现了执掌军事大权和宗教权威的首领。显然因其主人经济富有、地位尊崇,大型墓葬往往出土物众多、制作精细,反映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原始工艺美术虽然展现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其创造却往往带有功利目的。器物固然可以使用,而其造型,特别是装饰,还与其意想中的生存发展直接关联。在这里,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的作用尤其突出。
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
材料与制作: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1000-12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包括配泥和配釉)、泥坯塑制、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种类:彩陶,黑陶,白陶
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黑陶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白陶:商代晚期是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有发现,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也相当精致,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器表多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
彩陶分为:仰韵文化彩陶,其陶器以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并有少量褐陶、橙黄陶、灰陶与黑陶。器物多以捏塑、泥条盘筑去成形,有些以慢轮修整。仰韶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的钵、盆、盂。图案常绘在陶衣上,色彩以红、黑、白为主,兼有少量棕褐、赫、橙黄色。装饰纹样繁多,主要为抽象的几何形,也有少量的写实动物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陶器分砂质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等几种,器形有盆、钵、壶、瓮、罐、瓶等。彩陶花纹多为黑彩或黑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地上,纹样以几何形为主,动物、人物为辅,题材丰富,行笔流畅,装饰繁满。其彩陶数量众多,装饰丰富,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马家窑文化又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器表打磨光滑,多以色浓如漆的黑彩绘画,盆、钵、碗的内壁常有精美图案,一些瓶、壶还在外壁通体装饰。 半山文化:题材主要有网菱格纹三角纹、水波纹、垂弧纹,漩涡圆圈纹,等等。以黑色锯齿纹和红色带纹相结合是其特色,不少形常出现于葫芦形内构图则以二方连续者采用尤多。图严密紧凑,无论俯视、平视,图案均有不同的完美效果。典型装饰繁密,效果华丽,其黑彩、红彩相间交替则令装饰更加丰富。 马厂文化:器形以双耳或贯耳的壶和双耳瓮居多,并有双耳的罐、盆及单耳杯和豆等。装饰以黑彩为主,也有黑红兼用的。内填各种细小几何形的四大圈是流行的纹样,更具特色的是形象似蛙的神人,它还衍生出多种变体,最后成为仅残留爪指的折线。 其他文化的彩陶与彩绘陶,含有彩陶的文化数量甚多,艺术造诣较高的还有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不多,以后,数量明显增加。盆、钵、豆、壶、罐等是常见的彩陶器形,装饰常以黑彩与白彩在红地上绘出,三色相间,绚丽明快,编织纹、连栅纹、连贝纹、花瓣纹等采用较多,而八角星纹则颇具特色。 齐家文化1924年最早发现于甘肃和政的齐家坪,它上承马家窑文化,纹饰多以直线构成,如菱格、网纹、同心三角等。装饰并不繁复,但规矩明朗,质朴之美清晰可感。 屈家岭文化多为高圈足壶、钵、碗、器座和纺轮,有些作品器壁薄如蛋壳。彩绘多出现在施加橙红、灰或黑色陶衣的黄色陶上,陶衣常二三色兼施,图案多用黑彩绘制,也有橙黄彩和红彩,纹样主要是以直线构成的各种几何形。色彩浓淡相间,有晕染现象,这是因焙烧温度较高导致的特殊效果。
仰韵文化彩陶
玉器
,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制成的器物。中国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并不间断地延续到现在。古玉器是人类古代文明里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器物。因古代碾法已经失传,以加工方式区分,用碾法制作的玉器均为古玉器,而凡使用电动金刚工具等现代技术加工的玉器称为新玉。中国玉器自史前出现起,即是最高规格的器物,主要用作礼器和配饰。有祭祀天的玉璧,祭祀地的玉琮,有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史前典型的玉器见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佩戴,会给人们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材料与制作: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
玉器分为:红山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中国古代,乌龟作为一种神圣的灵物而倍受人们崇拜,它被看作是祥瑞之物,跟龙、凤、麟三者并称为“四神”。红山文化马蹄形玉器与当时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关。在萨满教观念中,巫师的头顶部位是感应天神的信息渠道。巫师在进行神事活动中,必须戴上神帽,作为与宇宙超世力量相交的桥梁。由于马蹄形玉器呈筒状,有“通灵之意”,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通神之器。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古玉的玉质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鸡骨白玉,其二为赭褐色玉,其三为湖绿色透明绿玉。拥有5000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而良渚文化玉器又可称得上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据保守估计,全世界已知的良渚文化玉器数目不在15000件之下,有琮、璧、钺、璜等40余种,其中的琮、璧、锥型器、三叉型器等半数以上的器类,都为良渚文化原创。作为物质与技术结晶的良渚文化玉器,不仅渗透着宗教、政治、军事、礼制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关键所在,而且其数量之众多,器型之丰富,工艺之先进,纹饰之精美,功能之复杂,影响之深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也为世界同时期所绝无仅有。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地位,甚至可以将之视为中华玉文化的杰出代表与象征。[
启示
中国原始工艺美术是指中华民族的祖先及后代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影响
中国的原始工艺美术不仅自身成就巨大,还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许多装饰与造型被承袭。其中最有用意义的还是丝绸和陶器的发明,丝绸不仅理想的面料其图案还长期主宰着中国的潮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曾长期是城外同类和类近制品的典范,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
半山
马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