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
形式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星 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況汇集到郡国,再由 郡国汇总,制成 计簿 ,上报中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变化过程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标准:血缘
特点: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依据军功大小
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
标准:才能、军功
秦统一后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目的:统治舆论,钳制思想
汉武帝时
察举制
标准:品德和才能
形式
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和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etc.
特科(诏举):有具体标准无固定时间。如方正,贤良,文学,明经etc.
作用
积极: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消极: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操控,后期难以选到真正人才
积功劳为官、征辟
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标准:根据家世、道德、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特点:①标准单一化,特权垄断化。②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
影响: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随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标准:才学
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形式:
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岁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etc.
隋唐: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为官。
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科举称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元朝: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3恢复科举但时断时续。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里占比不高
明清:
形式:乡试,会试,殿试。
人员:国子监和府、州、县的学生
特点:明朝出现南北分卷制
演变趋势
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日益公平、公正、客观
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选拔范围: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变化实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秦
中央监察体系
为首:御史大夫
汉
汉承秦制
设置:刺史(地方)、司隶校尉(中央)
变化: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
影响: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隋唐
最高: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形式:派监察官(监察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作用:对地方有巨大威慑作用
宋
宋承唐制
变化:御史台谏合一
元
监察机构严密
机构:御史台(中央)、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地方)
明清
“科道”
明
都察院监察御史:
纠察内外百官
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
给事中负责皇帝特敕与大臣疏奏的封还驳正
清
变化: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
特点
垂直管理,机构独立,以轻制重
服务于皇权
监察方式多样
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消极: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考官制度
秦汉
上计制
形式: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星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況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负责: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作用:官员赏罚的依据
流于形式
尚书省吏部
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
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作用: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严格的标准
考满和考察
考满:
形式: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 “通考”。
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
作用: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
形式: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作用: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考课制度
形式:三年一次的京察(考察京官)、大计(考察外省官员)
标准:四格八法
考官总趋势和特点
制度渐趋完善
品德与政绩并重
地方和中央官员分开考核
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
奖赏和惩贪结合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 更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抑制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