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汉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
两汉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突出,反映了两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
编辑于2022-10-07 14:57:37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
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使用火
原始人群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过群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
早期(一万年前)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中期(7000~5000万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开始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长江流域代表是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后者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抽丝技术
晚期(5000万年前左右)
代表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他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已发现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
原始社会组织
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母系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中华文明的形成
部落联盟
三皇五帝
华夏始祖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时代
大约为龙山文化时代
----,有的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阶层
国家产生
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统治方面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中央
夏部族这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部族进行间接控制
地方
商和西周
商朝
都经过多次迁移,后来定为殷,所以商朝也称殷商
考古学家在商朝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下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国家机构
东到大海,西到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西周
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统治
政治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赵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族趁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社会经济
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工具极少
土地制度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便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这个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表现
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
三家分晋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周朝传统的----完全被破坏,各国君主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
各民族往来频繁和密切联系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建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工商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前采取,有些富比王侯
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
背景
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结果
典型——商鞅变法
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授田于百姓
经济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军事
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
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派别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
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政治思想。
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嗯
孔子与老子
孔子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
核心观念是“仁”
哲学
”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周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政治
”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
教育文化
老子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本源,天然合一,朴素的辩证法
哲学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至,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政治
《老子》
教育文化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条件
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客观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
主观
过程
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征南方: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击匈奴: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巩固
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皇帝独裁,皇权至上
中央
设立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地方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基层治理
县一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与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
颁布法律
意义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秦的速亡
暴政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罚严苛
接受李斯提议,实施焚书坑儒,限制思想
秦始皇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秦二世
亡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的领导的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是地主阶级为了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性质
楚汉战争长达四年,最终刘邦击败项羽
结果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措施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结果
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和分封并行制
“七国之乱“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势力
设立中朝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宰相权利
察举制
选拔范围广,为真正优秀的人提供机会
设刺史制度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促进地方----,强化地方管理
经济
改革币制,推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抑制工商业者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开阔疆域
平定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两汉文化
史学
西汉
司马迁撰写《史记》
首创纪传体题材,是一部兼具历史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西汉
东汉
班固撰写《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
文学
汉赋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成排比,词藻华丽
乐府诗
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且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汉朝
科技
医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战国至西汉
《神农百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巨著
东汉
发明
蔡伦,改进造纸术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东汉
数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史乃至世界数学史都有重要地位
东汉
东汉的兴衰
王莽政权
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改制
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光武中兴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则为汉光武帝
背景
措施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政治
清查全国耕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经济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思想
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政治腐败
中央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地方
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与民族交融
三国和西晋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立未果,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
西晋统治
226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所灭
东晋与南朝
东晋的统治(317~420年)
西晋宗室司马瑞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统治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守官位,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成因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影响
南朝统治(420~589年)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江南的开发
背景
西晋末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南北对峙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渐处于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成汉合称16国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北方民族交融
前秦统一北方:四世纪下半叶,建立的氐(di)族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北朝
孝文帝改革
439年统一北方,五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背景
从平城迁到洛阳。现在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此后不得归葬平城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汉族社会的----将先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内容
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影响
政权更替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为隋文帝
589年,隋朝灭陈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设
兴建仓库:在长安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隋炀帝新建的洛阳,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灭亡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句(gou)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589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
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唐朝前期的统治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内涵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商,戒奢从简。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原因
出现开明政治局面
表现
武则天统治时期
依法治国统治宦官,在政治上打击门阀、重用酷吏,同时发展科举,重用寒门,并开创殿试制度
扩展
开元盛世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措施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结果
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
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其克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唐高宗联合回纥(he)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还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草原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后来东突厥部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744年,唐朝与葛逻禄和回纥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吐蕃
七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布松赞干布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九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靺鞨(mo he)
唐玄宗统治时期,北方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zuo)荣为渤海郡王
作用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扩张日益紧张。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原因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立,藩镇实力强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唐朝覆亡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907年之后,五十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均定都长安
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奠定了基础
主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背景
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受官
创立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特点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逐渐成为维护氏族特权的工具
作用
科举制
形成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完善
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作用
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他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利。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指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指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任务
意义
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租调制(魏晋时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bo)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唐初(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那捐或布代替,称为庸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两税法(唐后期)
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可靠无法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背景
为了减少政府----
目的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两次纳税
内容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影响
总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形成
商和西周
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孔子与老子
两汉文化
东汉的兴衰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