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文学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7)》第四版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知识点思维导图,需要的可以看下。
编辑于2022-10-12 13:39:38 广东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人学观念和文学史构成
现代文学历史分期
中国历史分期
古代:1840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至今
中国文学分期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1840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后的中国文学
近百年的中国文学:泛指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在80年代后期提出,近现当代整体,揭示中国文学内在发展的规律性
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二十年代文学
人的觉醒
五四时期文学和启蒙文学(人的文学、个性主义)
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新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1928-1937三十年代文学
文学的觉醒
左翼革命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子夜》《家》《骆驼祥子》《雷雨》巴金、老舍、丁玲、沈从文、曹禺、田汉、夏衍、艾青、林语堂、梁实秋、叶紫、萧红
1937-1949四十年代文学
文多地域学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多地域;抗战文学
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
国统区和沦陷区:沙汀、艾芜、张天翼、何其芳、钱钟书、张爱玲
解放区:赵树理(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柳青、孙犁、李季
人学观念
定义: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和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和推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沿革
天人合一自然人
梁启超“新民论”,近代文学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文学上的人,周作人“人的文学”五四个性主义
左翼革命文学、人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文革抹杀人性,先锋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开放文学、文化寻根文学
文学史
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和批评)三个层面上,不断实践和表现着对人的发现
晚清西学东渐的西方文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
从古希腊文学到十九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译介到中国
四个代表
易卜生
个人主义《玩偶之家》批判夫权,妇女平等自由权利的呼喊
卢梭
自剖式《忏悔录》真诚与勇气、探路真面目的忏悔精神
尼采
攻击一切偶像的精神与张扬的超我,吻合了五四彻底反传统的精神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起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与文学已经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下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1898)
表现
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报刊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民营出版业、产业化)
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成立(独立知识分子)
文学观念变革
诗界革命
提出:梁启超1899《夏威夷游记》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真正以诗人面目畅言诗界革命,以俗白文字入诗的是黄宗宪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语言通俗活泼,反映西方新思想,白话诗歌自由化散文化
文界革命
梁启超1899《夏威夷游记》
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新文体(《少年中国说》)
又称“报章体”“新民体”,文白夹杂,平易畅达,具有鼓动力
催生了大量政论散文的诞生,文言文走向白话文的过渡文体
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1902《新民丛报》
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要务”,同年创办《新小说》杂志,“小说的最上乘也”从社会政治功利方面提出,改变了小说千百年饱受鄙夷的状态捧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启民智的利器)
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不可“失之过严,誉之过当”(客观修正),“小说与人生不可沟而分之”,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文学为人生,反对将文学作为一种消遣
主题先行、理想化和概念化
戏剧改良
陈独秀1904《论戏曲》
“戏馆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戏剧通俗,传播范围广,有其独特的教化作用
1904陈去病、柳亚子最早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6李书同、曾孝谷-春柳社在日本成立,此后新剧在国内迅速开展起来
上海春阳社-最早《茶花女》
1908王钟声《迦因小传》标志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
文学思想与理论新潮
黄人《中国文学史》世界视域;与林传甲~同时问世,中国人自纂首部中国文学史,启动新的文学观念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王国维“诗学理论”“欲、生活、苦痛”文学独立发展,不是谁的附庸,文学审美价值
文体叙述创新
戏剧
春柳社、春阳社新戏
重表演轻剧本,革命政治色彩浓烈、庸俗
汪笑侬式旧剧改良
时代政治热情和外来审美→京剧
诗歌:”南社“当时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政治性提高而审美艺术创新无大进展
文体革新
梁启超”新文体“,政论成就与报刊密不可分,吸收古希腊罗马雄辩体和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文章的狂放
章太炎革命派散文
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通俗性相统一
除了章太炎文风古奥外,其余一般能深入普通民众
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采用民间手法向大众靠拢
秋瑾”女性文学“
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
《敬告姊妹们》真正的文白合一
本时期散文是知识精英的产物,一直有精神价值作为支撑,而主导小说趋向的则是平民化的市场
小说写作的两个时期
前期(清末):理想与谴责并存,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后期(民初):倾向于消遣游戏,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和《礼拜六》为主
翻译小说
背景:自清末开始,形成了中国小说中、西两个传统并存的局面
1906-1907清末小说高峰期,1907翻译小说高峰期
章回体从口头演说的评书评话向书面阅读的接受形式转移,笔记体向短篇嬗变
西方翻译小说介绍进来,其叙说方式也对中国小说创作发生着影响
周树人兄弟《域外小说集》、徐念慈、包天笑;林纾:影响最大,明初鸳鸯蝴蝶派、桐城笔法,翻译大量通俗作品和侦探小说
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勃兴
沿革
传说
口传历史
市人小说
说话、话本小说
通俗小说
特点
目的:消遣娱乐
视角:平视、生活化
受市场调节,迎合读者、媚俗
鸳鸯蝴蝶派
新闻学作家的贬义说法
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伦理道德文学;强调文学的休闲性与趣味性;文化观念传统性,白话创作
大多为南社成员,报刊副刊为传播的主要阵地,新闻意识和副刊意识
开端:韩邦庆《海上奇书》-《海上花列传》,大都市形成都市文明,显示出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许多特征,上海都市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与都市观念
《礼拜六》”五虎将“
徐枕亚(言情小说之祖,《玉梨魂》)、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成就最高:
言情小说《玉梨魂》
官场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冶游小说、狭邪小说(妓女)《海上花列传》
辛亥革命前后
工商界小说
姬文《市声》第一部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小说
恽铁樵《工人小史》第一部写现代产业工人生活的小说
政治畅想小说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陆士谔《新水浒》《新三国》《新中国》《新野叟曝谈》
民初小说
世情小说:李涵秋《广陵潮》
黑幕小说:朱瘦菊《歇浦潮》,缺乏社会引导取向,被新文学批判
精英文学
沿革:先秦散文→志人志怪→唐传奇→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五四新文学
特点
俯视视角
注重自我感情抒发、纯文学,讲究深刻性
鲁迅乡土小说、二十年代问题小说:反映社会问题(封建与现代的矛盾)
副刊:刊登文学作品→文学杂志(专门文学刊物)过渡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形态
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不彻底
严复《天演论》近代科学的目光看待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