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 20年代新诗的思维导图,详细的总结了20年代新诗概述。郭沫若,徐志摩和闻一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编辑于2022-12-06 12:58:20 广东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概述
晚清黄遵宪、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
动摇了传统诗学观念,开启了中国诗学现代化序幕
胡适
1916“作诗如作文”,“诗体的大解放”提倡诗歌自然之美,打破贵族对诗歌的垄断,还诗于平民,《白话诗八首》新诗最初的尝试,《尝试集》(许多未能脱离 半文半白)
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
欧美诗坛意象主义运动,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的主张,“具体性”
初期白话新诗
说真话,道真情,广泛抒写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实现了从上到下的转变
艺术上,勇于尝试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沈尹默,康白情,傅斯年,周作人
触及个性主义话语,但并未被普遍言说与真正张扬,大多粘滞于物
属于新诗初创阶段,总体看起来相当幼稚,许多作品所表现的人道主义往往是浅薄的;存在非诗化倾向,忽略自然生活内容和语言诗化处理,大白话,散文化;启蒙理性使他们的诗偏向于说理,缺乏飞扬的激情和真正的诗美
第二阶段(不同的诗歌流派出现)
文学研究会诗人
1922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叶绍钧、郑振铎、刘延陵、郭绍虞《雪潮》,反映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五四诗歌的“人生派”,承袭初期白话诗人关注现实、同情下层平民的写实主义精神;反对贵族文学,提出“血和泪的文学”口号,对外在写实与表现自我关系的认识要更深刻
浪漫派
20世纪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邓伯奇、徐祖正等
以西方个性主义思想为武器、打破束缚人的各种枷锁,主体性得到空前的张扬
接受拜伦、雪莱、济慈、海涅、歌德、惠特曼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和想象
创造社浪漫诗歌的精魂是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端自由、绝端自主”,它们真正表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小诗派
五四高潮后,诗人们的感情由热而冷,感慨颇多,热衷于沉思,不断叩问宇宙、世界、生命和现实人生的真谛,追求自我价值与意义,以体验思想的自由。
日本短歌,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
形式短小,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后的内在困惑,诗坛形成小诗盛行的局面;哲理小诗是他们对新诗的独特贡献
冰心、宗白华(与冰心比起来更加哲理性)
篇幅过短,容量小,不足以表现繁复深刻的思想和情绪;1925后小诗创作潮流渐渐小事
湖畔诗派
清新、自然、纯情、率真,个性解放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将爱情和婚姻自由当作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爱情诗是他们对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爱是人正常的情感,而非封建卫道者所言的兽性冲动
通过对正常情感的大胆告白和肯定,揭破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和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价值的尊重,对人情爱的肯定,它们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冯至
《昨日之歌》,以歌咏友谊和爱情最为动人,别具一格表现诗人独特哲思
感情由热而冷,体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对婚姻、幸福的认知由外在制度层面进入到了更为复杂的个体心理层面
艺术上
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德国谣曲、海涅
中国传统叙事诗
将五四以来的新诗引向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思想层面,特别是将现代叙事诗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新月诗派
1926《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
代表:徐志摩、闻一多;重要:朱湘、林徽因、卞之琳等
受欧美文化、英美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尝试用英诗形式如十四行诗、五部抑扬格创作
吸收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艺术
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纠正了自由诗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
闻一多“诗是一种选择的艺术”诗人应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自然形态的情感进行选择、修饰与规范,使其艺术化
本质的醇正(言志与语言形式的统一)、情感的节制、格律的严谨
卞之琳,将戏剧化的对话与独白引入诗中,使诗歌戏剧化,情感客观化
提出了新诗格律化主张
闻一多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早期象征诗派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
代表:李金发;重要:王独清、穆天木、冯乃超、篷子、林松青等
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影响,当时称新浪漫主义,对五四落潮后的自我命运深感迷茫,对启蒙失去信心、悲观失望醉心于自我独语,沉溺于个人感觉世界
个人化、贵族化的创作;对白话诗散文化不满,要求诗和散文划清界限,“纯粹诗歌”,为感觉而作
对死亡的战栗与讴歌,病态的呻吟与欢乐,是颓废、绝望、神秘的现代情绪的典型反映
旨在纠正新诗太实太露的弱点,“新浪漫类现代主义”;对象征主义诗艺的移植为新诗带来了一股奇怪又新鲜的艺术潮流
李金发
率先将西方象征主义的丑恶、死亡、虚无和恐怖的主题引入新诗,摒弃了中国诗歌“思无邪”“温柔敦厚”的传统
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世纪末的病态美:人生痛苦的摹拟和无名悲伤的沉吟
意象奇遹打破正常思维逻辑和语法习惯,诗风朦胧、晦涩而怪异,被称之为“诗怪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无产阶级革命者、共产党人对人的理解已经超离了五四个性解放的层面,她们看重的是人的阶级性与革命性,将人界定为阶级的人、社会的人,人的解放被置换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者的解放
1923共产党员邓中夏反对新世仁专做欣赏自然、讴歌恋爱、赞颂虚无的诗歌,反对新浪漫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新诗人应当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多做表现民族伟大精神和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
沈泽民:签掉革命义士和革命文学的关系以及革命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革命文学和革命诗歌在诗人心中逐渐明晰起来,并上升为自觉的努力和追求。沿袭了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歌直露、平实的特点和郭沫若自由诗直抒胸臆的情感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以无产阶级解放主题、集体主义主题取代了五四新诗个性解放主题,体现了新式的另一种发展走向
蒋光慈
安徽六安人,笔名光赤,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新梦》《哀中国》大多是政治抒情诗
提出革命文学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
郭沫若
生平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主要笔名有麦克昂、鼎堂、易坎人、杜荃等
接受维新思想启迪萌生了明珠思想与反叛意识,受”林译小说“、西方文学名著影响,1916,王阳明”万物一体“宇宙观,泰戈尔、歌德,西方泛神论思想
1919-1920物似狂潮及当下,受惠特曼《草叶集》影响进入诗歌创作爆发期,1921《女神》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同年七月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
1923《星空》五四高潮后思想的苦闷和矛盾
1928《前茅》告别苦闷矛盾的希望战歌
1925《瓶》爱情诗集,中年男子对少女的爱恋,情意缠绵想象绮丽
1928《恢复》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中创作
1925经受五卅运动的严峻考验,开始较为自觉地运用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形势,1926《革命与文学》标志着郭沫若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
主张和创作理念
本体即自然,一切以自然为神,泛神论和自我神化,现代自我形象
《天狗》《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对中国封建社会无视”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批判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静穆、思无邪、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格
现代自我形象对五四后新生中国无限眷恋何热爱,自觉地将自我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具有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精神
《凤凰涅槃》《晨安》《炉中煤》(爱国恋歌)《创造十年》
广博的人类情怀何宇宙意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想象丰富、天马行空、气势如虹,是“自由”和“强力”的化身,表现出与传统士大夫和早期白话新诗中抒情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现代品格,是五四精神的体现者,是现代新人的典型
广泛接受泰戈尔、雪莱、海涅、歌德、惠特曼以及波德莱尔、魏尔伦等外国诗人影响
创造性借鉴惠特曼豪放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女神》
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精义
对现实的揭露、批判是以未来理想社会的乐观想象和坚定信仰为基础和前提的;理想主义是其浪漫主义的精髓
火山般的激情、华丽繁复的语言、急隧的旋律、大胆的夸张,烘托和渲染了诗歌的浪漫激情
形式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
自由体:格式不拘、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在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这种自由体
惠特曼式的豪放诗歌
徐志摩和闻一多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徐章垿,封建色彩浓厚的富商家庭。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理想是人性灵的最大自由发展,他一生中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
深受英美文化熏染,向往民主自由,崇拜哈代、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泰戈尔、罗素、卢梭、尼采等
茅盾“英美式的资产阶级的德莫克拉西”认为徐志摩的全部做平只表现了政治理想,不够全面,观点有失偏颇
胡适: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徐志摩的诗歌中,三者往往是同义的)三者相互渗透生成了是个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结构,是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徐志摩的诗是赤裸地抒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生活就是诗
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一切其实还是在维护他的单纯信仰,是真性情的流露,体现了作为诗人的珍贵品质
失望使诗人憧憬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大自然有时候是他抒写爱、美和自由的场所,也是自由性灵的化身,寄予着他的人生理想
后期的作品书写了单纯理想受挫后的迷茫,是那一时期中上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普遍的心境描写
《秋虫》《西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艺术特色
富有创造性,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
常用比喻修辞,鲜明贴切,富有暗示性
个性化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重要特点,节奏轻柔舒缓,旋律和谐悠扬,生动表现诗人情感与精神的自由)
运用和创造了十几种类型的诗形
闻一多
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曾在美国专攻美术,1923《红烛》1928《死水》;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
诗性地呈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沉、激越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美国民族歧视),自小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自然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豪感,热爱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1925提前回国,列强横行民不聊生,诗人的爱与失望交织,爱国之情达到极致,热望将民族伟大的记忆抱紧,以复兴中华(《祈祷》),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将爱国热情具体化为对帝国主义的揭露、批判和对封建压迫下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上
从《红烛》到《死水》,诗人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由激越到深沉的转变
爱情是另一重要内容,深挚之情但基调凄楚清切
深入钻研杜甫、陆游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传统诗歌功底非常深厚
推崇许多外国诗人
济慈唯美的诗学观
哈代、豪斯曼、勃朗宁理性约束情感的重要性
波德莱尔寓激愤于沉静的抒情方式,由丑恶开垦美的现代艺术经验
丁尼生、雪莱、华兹华斯
新格律诗理论是建立在中外诗歌艺术的广泛借鉴基础上的,音乐美(借助音尺、平仄、韵脚给人在听觉上带来节奏和乐感)、绘画美(富丽的辞藻)、建筑美(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使得新诗走出了“绝端自由”的散文化误区,为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经验
研习导引
诗的自由和限制
新诗创作初期,格律诗和自由诗是两种不同的诗体形式,也形成了两种诗学潮流
自由诗
不但打破七言五言,还推翻词调曲谱种种束缚,实现诗体的解放
大胆突破传统的羁绊,但也一定程度呈现缺乏艺术节制,语风散漫直白的弊端
格律诗
闻一多“越是有魄力的作家带着镣铐起舞”
康德:在一切自由的艺术里,某些强迫性的东西,即一般所谓”机械“仍是必要的,否则心灵就会没有形体,以致消失于无形
艾略特”艺术之中无自由
自由与限制是一切文艺都要面对的永恒课题,艺术的生命个性就是追求自由,但离了规范又无所谓自由,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打破和形成规范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