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 第二章 文字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 第二章 文字的思维导图,文字知识点总结,包括汉字概说,汉字的形体,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使用规范汉字。
编辑于2022-12-06 09:13:59 广东第二章 文字
汉字概说
文字的性质
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是扩大语言交际功能的最重要、最简便、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工具
文字是视觉符号,第二性,以形体存在
汉字的起源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
殷商甲骨文3000年前,萌芽时期的原始文字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4500-6000年前(仓颉可能整理归纳)
汉字的特点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文字),是自源文字
用符号直接表示出语义,义符文字;适应汉语多方言的特点,生命力强
表音文字:符号直接表示语音,音素文字或音节文字(日文)
汉语形声字:形旁是义符,声旁是音符,意音文字
汉字是语素文字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分化同音词能力强,辩义力强;能不为易读易写易排检的文字所代替
数目众多,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
具有较强的超时空性:汉字和语音无固定直接的联系,能表示古今方言不同的音,能为古今不同方言的人所使用
客观上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保存和传播历代优秀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用于机器处理和信息处理和国际文化交流较为困难
汉字的地位
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独立文字
是中国的通用文字
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被日本、朝鲜、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长期使用(汉字文化圈)
汉字的形体
汉字历史悠久,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和行书、草书等辅助字体
现行汉字的前身
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为方笔、异体字较多,多用于占卜
金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笔画丰满粗肥,更方正匀称
篆书
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秦国的文字,笔画均匀整齐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异体字基本废除
隶书
秦隶:吧小篆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演变成不象形的今文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字形规整,很少有篆书的残存
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草书:章草(东汉章帝)、今草(东汉末)、狂草(唐代)
行书: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
汉字形体演变
从图画性的象形文字逐渐变为不象形的书写符号
笔形从类似绘画性的线条逐渐变成横、竖、撇、捺、点、折的笔划
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减少
异体字大量减少
现代汉字分为手写体和印刷体
汉字的结构
结构单位:笔画、部件、整字
笔画
构成汉字字形最小的单位
笔画的具体形状称为笔形
五种基本笔形:横竖撇点折,又称札字法,前四种是单一笔形,后一种是折笔形,又称复合笔形(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笔形的连接)
主笔形:横竖点
附笔形:提、竖钩、捺
组合:相离、相交、相接
部件
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又叫偏旁,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能否独立成字
成字偏旁
不成字偏旁
能否切分成小的偏旁
单一偏旁/基础部件
复合偏旁/合成部件(多次拆分)
笔画多少
单笔部件(丛、旦的一)
多笔部件
能否切分先后层次
一层部件、二层部件、三层部件
瓒:王赞、兟贝、先先
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部首不等于部件,充当不受的汉字部件,大多都有表示义类的作用,是各部领头的部件或笔画,具有字形归类作用
整字
独体字:由一个基础部件构成
合体字: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基础部件构成
左右组合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粥辩班
上下组合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器葬哀
包围组合
两面包围
上左包围:厅虎房
上右包围:旬司可
左下包围:远赶建
三面包围
上三包围:问凤凰
下三包围:凶幽山
左三包围:区医臣
四面包围:国回困
框架组合:巫坐爽
品字组合:晶森磊
绝大多数汉字属于左右组合和上下组合,保卫组合较少,框架组合、品字组合极少;结构复杂的汉字可能分析出多层次组合
笔顺
笔顺是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点、先外后内、先开门进入后关门(曰日目)、先中间后两边(小水办)
下三包围先内后外、左三包围先上后内再竖折(区)、左下包围先内后外、上座包围先外后内、上右包围先外后内、丁戈构成先上后内再右、点在右上最后写
造字法
独体字
象形
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构成汉字的基础
指事
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合体字
会意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异体会意字
不同部件组成
同体会意字
相同部件组成
由古代会意字演变而来,后起会意字比较少,有的后起会意字偏旁表示意义和读音,称为合形合音会意字
形声
表示字义属类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
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都可以做形声字的声旁;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越来越多),在《说文解字》中收录7697个
有的形声字由省形和省旁的情况
形旁省写:亭(高)
声旁省写:绳(蝇)
亦声字
会意兼形声字
形旁和声旁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下形上声
外形内声
内形外声
形旁的作用和局限性
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区别和了解字的意义
表意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字形的变化、位置特殊,社会的发展和客观事物的变化使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
声旁的作用和局限性
表示读音,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
古今语音演变,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还有的声旁在不同形声字中表示多种读音,不好掌握
用字法:转注、假借
分辨:象形指事独体字,合体无声会意字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改革问题
包括汉字制度改革和汉字本身的整理简化
五十年代中期
文字改革三项任务
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86.1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制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研究汉字信息处理问题,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等,是当前汉字工作的主要任务
汉字的整理
简化笔画
1956.1国务院通过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64编制《简化字总表》
1986对个别字调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数增加到2235个
1977.12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废止“二简”
简化方法
简化偏旁
同音代替
草书楷化
换用简单的符号
保留轮廓或特征
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精简字数
废除异体字
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叫异体字
1955.12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
更改地名生僻字(同音替换)
统一地名单位名称用字
1977.7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
汉字的标准化
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定量、定音、定形、定序,这项工作叫汉字的标准化
定量
规定现代汉语的用字数量;现代汉语常用字大约3000字,最常用字有2500字
1965.1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6196字
1980国家标准总局发布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6763字,分两级,一级3755,二级3008
1988.3.25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其中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
定形
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1955《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64《简化字总表》
1965《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确定了现代汉字的正体字、简化字字形和新字形
1997《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
确定了现代汉字的笔顺规范和电脑用部件规范
定音
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消除异读音现象
1958《汉语拼音方案》确定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定序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为音序查字法打下了基础
汉字的排序有义序法、音序法、形序法三类
汉字的信息处理
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与输出
汉字编码
汉语拼音输入法
汉字编码字符集
汉字信息处理与汉字研究
使用规范汉字
掌握整理过的汉字
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掌握简化字
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标准,不用异体字
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标准,区别新旧字
纠正错别字
错字: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无法查出
别字指把甲子写成乙字,又叫白字
注意字形、字音、字义
语言系统不包括文字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语言学与文字学是平等对立的,语言系统不包括文字系统
语言是声音符号,第一性,以声音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