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这是一篇关于17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的思维导图,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造福人类,也可毁灭人类,关键是谁在使用它,用它做什么。
编辑于2024-02-21 22:03:09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周国平
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人类乃至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只是技术,是人类制造的工具,虽然它处于理大数据有优势,学习能力强,但是它只能模拟情感,没有真实情感,在精神领域,更没有创造性。所以不能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会不会祸害人类乃至毁灭人类?
人工智能可能会出现自我更新的失控,但是应该不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程度。
恐怖分子掌握人工智能,发明毁灭性武器,这个会比较糟糕。要在法律层面上进行规避,规定好好人工智能的边界是在哪里。
济群法师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造福人类,也可毁灭人类,关键是谁在使用它,用它做什么。人类缺少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去使用它,会使世界更加危险。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成圣成贤;佛教引导我们成就解脱,成佛作祖,都是立足于心性修养,立足于生命自身的完善。唯有生命才具备的觉性,正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
不必对人工智能时代过于担心,因为人类也有差异性的优势。 我们有情感,有精神领域可以开拓,重要的是把觉性开发出来。
如何认识自己?
西方哲学
一是在古希腊时期,强调人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要骄傲,不要狂妄。
二是近代的,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真正挖掘自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站在宇宙的立场来看人生,让人生具有终极意义。
印度宗教
其他宗教
《奥义书》是源头,说到了宇宙是大我,个体生命是小我,人因为迷失自我而轮回,所以生命的价值就是由小我回归大我。
佛教
佛教提出无我,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
情绪和外在的一切与我都是暂时关系。佛法还告诉我们,把这种暂时的关系当作 永恒,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佛法所说的无我,并不是说这个生命现象不存在,而是要纠正自我附加的错误设定。
当我们彻底摆脱对自我的错误设定,才会看到心的本来面目:一无所有,又含藏一切,能生万物。
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找到这个本自具足的觉性, 由此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被种种假象所转。
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周国平
生命的价值有两个层面
一是,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要珍惜人生,把它的价值实现出来;
二是,就是人不能局限于缘起的自我,要和更高的世界沟通,要回归那里。
济群法师
生命不仅有现在,还有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并非独一无二,也并非只关注这一生。
缘起生命的本身是虚幻的,但虚幻并不是没有。其价值就在于走向觉醒。 在六道中只有人的身份才有理性,才能审视生命真相,并通过修行开启内在觉醒。
现实价值。过好当下的日子。种善因才能得善果。
终极价值。依托人身去改变,走向生命的觉醒。
要实现终极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 对个体乃至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否定现实幸福吗?
人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却不幸福,是因为没有健康的心态。心里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快乐的源头。所以佛教更重视心灵健康,重视解脱之乐,而不是把拥有物质当作幸福之本。
修行就是调心之道,只有解除迷惑、烦恼,拥有良好心态,才有能力感受幸福,收获幸福。
佛法不是否定幸福, 而是否定我们对幸 福的错误认知。
哲学如何静心?
周国平
西方哲学对幸福有两种观点
一是快乐主义,幸福就是快乐,不是物质和纵欲,而是身体健康,灵魂宁静。
二是完善主义,精神完善。强调幸福就是美德,做有道德的人就是幸福。
中国古典哲学
儒家。接近完善主义,即安贫乐道。物质生活可以简单些,但在精神上追求快乐。
道家。接近快乐主义,即全性保真,保护好生命,完整真实的状态,不让它被物质破坏。
哲学认为静心就是从更高的角度思考根本问题,让人超脱一些。但是哲学没有让人静心的具体方法,而佛教有
把生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就是幸福的。 一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对自己不能支配的命运, 要以超脱的智慧来对待,做到不动心。
身和心本身都有自我疗愈的功能,休息就是启动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佛法如何让躁动不安的心平息下来?
首先是改变认识
用智慧审视人生。不管得意还是失意,都要超然物外。
其次是勤修戒定慧
健康而有节制的生活,通过禅修让智慧显现,正确地处理情绪
人性和佛性
西方近代哲学,把人性分为两方面。
利己乃是人的本能,各类生命一定会追求自身利益,趋利避害,趋乐避苦。
同情心。
诞生了鼓励利己,惩罚损人的制度——法治 法治的根本原则,是每个人可以追求自身利益,但不能损害他人利益。
中国古先贤,从道德角度分
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孔子则认为是中性,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善恶是后来变的。
佛法对人性的认识有两方面
知的层面。
认为理性是人性的重要特征。
行的层面。
认为人有贪嗔痴,也有悲悯之心。
佛性超越二元,是觉悟的本性。 众生都有佛性,不论凡圣佛性都是圆满无缺的,一旦证悟佛性就能彻底摆脱迷惑烦恼,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利人和利己
义与利不必对立,因为我们在世间的生存需要利益为保障。只要以正当方式获取,利益与道德并不矛盾。
企业想走得远,做得大,要具备两种精神,一是诚信,一是利他。利他是做大平台、得到人脉的重要前提。
我们只有具备利他心,互利互惠,才能在地球上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与人或人与自然都是相互依存的。
利他即是利己,害人终将害己
从同情心,到慈悲心
儒家认为人都有良性潜质——同情心。同情心是成就大慈大悲的基础 西方哲学认为同情心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尊严也是道德的基础。
当我们遵循道德的时候,我们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佛法认为,生命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行为语言思想积累会成为习惯,习惯会成为性格,性格会成为人格。如果我们希望有更美好的自己,就要遵守道德,从身口意改变
道德行为会在自利的同时造福他人,不道德的行为会在自害的同时伤及他人。当我们遵守道德,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没有同情心就没有慈悲心。看不清道德 行为的结果,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仅 靠社会监督和同情心来落实道德是没有 太大力量的
认识人心,人性的意义
西方物质文明,向外寻找,物欲满足
东方精神文明,向内寻找,内心满足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有没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佛法认为,心净则国土净。我们的内心清净,世界自然就清净了
世界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高度发达。 知道的越多,未知也就越多。未来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向外寻找。永远找不到答案,越去寻找就会能发现越多的未知。
佛法早已给了出路,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 只有转而向内,立足于对心的认识,重新造就人格,建立目标,才能不断提升生命品质,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完全无法替代的优势。
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选择什么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