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请“礼”让位合理吗?——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
请“礼”让位合理吗?——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节”“俭”者能够对自我的情欲有所克制,提示了“礼”必备一种自制的品格。
道德困境是道德主体在面对普遍性道德原则与具体道德实践相冲突之时的两难境遇,如何既避免将道德原则僵化和极端化,又避免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的随意化,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变通,《孟子》中称为“权变”,“权变”要求道德主体自身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判断力,能够在不违背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调和普遍性道德原则与具体道德实践的矛盾和冲突,使道德困境的破解合情合理亦符合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内在基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请“礼”让位合理吗?——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
“礼”的根据在礼外抑或礼内?
“礼”的根据
礼之外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实”的含义
实质
“礼”作为成就“仁”“义”的手段,虽有其伦理依据, 但根据却在“礼”之外,而非“礼”自身
切实
“礼”要从事亲从兄之合宜合节着手,只能认为从切实的角度说, “仁”“义”“礼”“智”需要从事亲从兄做起,共享相同发展起点
“礼”依托于“仁义”,因修饰表达“仁义”而具有工具价值
礼之内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礼之端”作为“四端”之一,有其内在价值
侧重“礼”的内在道德性,内收思想,完成“礼”的内向化
“礼”的理解
作为规范的“礼”
各种文化礼节和细节规定
从历史继承而来,具有一定历史稳定性
当应用的伦理情境发生显著变化时,可以被打破创新
不可限于“礼”自身,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实情和伦理要求, 因此根据是多样的,包括许多外在性因素
作为德行的“礼”
行为者内外相统一的稳定品格
实现其他伦理目标的工具手段
人追求美好的性格品质,君子终身的修身目标
与“仁”“义”“智”并列,有其内在独特的道德价值
获得并非完全内在化,必须经由社会生活的学习和体验(发于内而形于外)
君与臣
“恭俭礼下”(臣有礼于君的前提)(关系的公正性)
内容
“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免除物质生活所忧
“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保障人身安全
“谏行言听,膏泽于下民”
尊重职责和能力
君与贤
贤有位
适用君臣关系,合乎君臣之“礼”
贤无位
适用师生关系,合乎师生之“礼”
“尧之于舜”
尊重人格
敬重能力
授予职权
既无师生之“敬”,又无君臣之“礼”
“缪公欲养贤者子思”
君与贤之间至少应遵守相互尊重的关系
一般伦理
综合调节的伦理价值(协调各方面伦理价值)(理性整合功能)
嫁娶之“礼”
形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规范
克制情欲而遵守社会规范,约束单纯的自然行为(文明的必然性)
饮食之“礼”
饮食之重
“礼”之重
两者关系并非对立,也不是绝对倒戈,而是各有轻重缓急。 “礼”则具备衡量调节这种权重关系的功能,体现综合理性。
“礼”论的继承
现实困难
时代变更,社会风俗相异,重回传统之“礼”既不现实亦不合理
现实需求
任何时代与社会都需要善的伦理规范来约束引导人们的行为
规范的“礼”和德行的“礼”的交融
德行的“礼”的完成需要继承规范的“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才能冲出个人局限,重回“道”的领域
德行的“礼”有个人内在的一面,但最终必须要汇合到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中, 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化,成就完整“礼德”
“恭”“敬”“辞”“让”
“敬”是谨慎严肃地对待他人,或关注一件事;“恭”则关注自身,对自己的外表、姿态和行容有严格要求;“辞”是指礼貌地拒绝馈赠;而“让”则是指将美好的事物或荣誉给予他人。
内外相统一的德行
道德行为
行为上的恭让
道德心理
心理上的谨慎
调节他者和自我关系的能力
观察情境中他者和自我的关系,通过反思将他者置于自我之上, 克制约束自我,真诚地激发相应动机,甚至忘我地履行责任。
兼具理性认识和情欲把控
“无礼”
“不仁”“不义”
没有实现恭敬辞让的内外统一
“非礼之礼”
只达成“礼”的一方面要求,而缺失了另一方面
没有实现规范的“礼”和德行的“礼”的统一
有“礼制”无“礼德”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有“礼德”无“礼制”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节”“俭”者能够对自我的情欲有所克制, 提示了“礼”必备一种自制的品格
由“道”所包含的综合合理性成为规范的“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