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10-18 08:32:54 江西中学生学习心理
1、认知过程
1.注意
1.注意的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 和 集中
2.注意的 功能
1.选择功能
最基本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 分类
根据 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分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直接兴趣、活动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3.注意的 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
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
相反状态: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拓展】注意的起伏
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 无 转换(3点)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组织教学活动。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组织教学,使学生保持学习活动
5.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争 取 发扬 良好的心理 习惯(5点)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
1.感觉的概念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只是感知,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所以是个别属性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
内脏感觉
运动觉
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平衡觉
静觉
3.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
关键词:能力
绝对感受性
无——有
差别感受性
有——变化
2.感觉阈限
关键词:量、数值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 与 感觉阈限 成反比关系
4.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
明适应
嗅觉适应
皮肤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正后象
品质相同
负后像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补偿作用
eg:盲人耳聪
(2)相互作用——联觉
一个刺激,引起多种感觉
3.知觉
1.知觉的概念
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物体的空间特征。 形状、大小、方位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两个刺激物 按一定时间间隔、空间距离 相继呈现
eg:小人书、电影
诱导运动
同时产生 A动→B动
eg:坐火车
自主运动
eg:暗室的烟头似悬浮在空中运动
运动后效
一先一后,先看A动,后看B动
错觉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脑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 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
eg:黑色衣服显瘦
3.知觉的 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性)
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整体性
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
恒常性
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4.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应用
强度律
达到能感知的强度
差异律
对象与背景在某些方面差异较大,对象容易被感知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组合律
时间上、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eg: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要留空
5.记忆
1.概念
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 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 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2.根据 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 分
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
0.25~1秒
容量较大
向短时记忆转换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1分钟左右
7±2个组块
向长时记忆转换取决于:复述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容量很大/无限
3.根据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
陈述性记忆
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
怎么做
4.根据 记忆过程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在意识控制下提取出以往的记忆
内隐记忆
又叫:无意识记忆,不知不觉提取出记忆
3.记忆过程
识记
开端
1.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2.识记的方法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保持
巩固过程
回忆或再认
回忆——不在眼前
再认——在眼前
4.遗忘
1.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不复习
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
前摄抑制:前→后,干扰
倒摄抑制:后→前,干扰
动机说(压抑说)——情绪、压抑
提取失败说——缺线索
也叫:舌尖现象
同化说 ——认知结构简化
高级概念 取代了 低级的观念,导致遗忘
2.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
2.遗忘的进程不均匀,先快后慢
3.遗忘到一定程度,后期不遗忘
所以,学习结束后立刻复习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人 才 请 发 誓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⑥情绪和动机。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5.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6.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 特点
敏捷性
指:识记的快慢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上述的综合体现——提取和应用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多 方 精 理 组 目的
0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06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0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02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0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0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6.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通过…推断/预测/猜想……
概括性
由…总结出…;得出……的结论
(三)思维的品质
1 .广阔性
横向展开
2 .深刻性
纵向展开
3 .独立性
4 .批判性
5 .灵活性
6 .敏捷性
7.逻辑性
中心环节
(四)思维的分类
1.根据 思维的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 表象 进行(心理照片)
抽象逻辑思维
通过 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
2.根据 思维的逻辑顺序
直觉思维——突然顿悟、灵感、第六感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3.根据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唯一解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一题多解
4.根据 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思维)
常规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
新颖独特
(五)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
基本过程
分析——整体拆解成各部分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抽象——抽取本质特征
概括——抽取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
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最基本形式
2.判断
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3.推理
归纳推理
特殊——一般
演绎推理
一般——特殊
(七)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7.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 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
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
中心环节
3.提出假设
关键环节
4.检验假设
(三)影响 问题解决的 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2)心理定势 与 功能固着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3)酝酿效应
暂时搁置
(4)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专家与新手 对解决问题的区别
(5)原型启发
通过小鸟 发明 飞机
(6)情绪与动机
(四)提高 问题解决能力 的教学
思恋梁方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五)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
想到的数量多
变通性(灵活性)
想到的类型多
独创性
与众不同
2.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集思广益
8.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与想象的概念
表象是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
云、山、梦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通过 言语/图样,在脑中产生新形象
创造想象
独立/首创(首次产生)
幻想
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指向未来
理想
空想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 的方法
思考 观察 科 幻 知识(5点)
02 积极思考
01 学会观察,丰富表象
04 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05 积极的幻想
03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2、学习概述
1.学习的内涵
1.学习的 实质
个体 在特定的情境下 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比较持久的 改变
2.学生学习的特点
“尖 叫的 系统 班 很被动”(五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 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 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学习的分类
1.按 学习主体 分
1.动物学习
2人类学习
3.机器学习
2.按 学习结果 分
加涅
1.言语信息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
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
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
4.态度
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
5.动作技能
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
3.按 学习意识水平 分
1.内隐学习
2.外显学习
有目的、有意识
4.按 学习性质与形式 分
奥苏贝尔
1.根据 学习进行的方式 分
1.接受学习
eg:学生听报告、演讲
2.发现学习
独立思考、探索发现
2.根据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 分
1.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
5.按 学习内容 分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
1.根据 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分
1.感性知识
浅
2.理性知识
深
2.根据 知识的功能 分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
3.根据 知识的表现形式 分
1.显性知识
又称“言语性知识”
2.隐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 种类
1.根据 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 分
1.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代表学习”
2.概念学习
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
多个概念间的关系
2.根据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分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大概念→小概念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小概念→大概念
3.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技能的形成
1.技能及其分类
操作技能
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也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心智技能
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2.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了解怎么做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2.操作技能的 培训要求
“试讲练,反馈动”(4点)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 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高原现象”——练习过程中,开始进步快,后期会出现暂时停止, 甚至会倒退,但总体趋势是进步的。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高级阶段
3.心智技能的 培养要求
“借 个 机 缘”(4点)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刺激与反映的联系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进食摇铃实验
条件反射
1.第一信号系统
真实存在的刺激。 eg:见虎色变
2.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为中介的刺激。 eg:谈虎色变
3.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消退:条件反射消失
泛化: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不清
分化:只对条件刺激有反应
分得清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猫开笼取食实验
2.基本规律
准备律(预习)
练习律(做题)
效果律(反馈)
最重要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白鼠迷箱实验
结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基本规律
正强化
负强化
正惩罚
负惩罚
消退
不予理睬
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
概念
个人自学的形式
原则
小鸡自己滴
小步子
积极反应
自定步调
及时反馈
低错误率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BoBo玩偶实验
观察学习的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 → 简单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 规则、原理
(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 全新组合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自己做,别人强化你
替代性强化
看别人做,自己被强化
自我强化
自己做,自己强化自己
2.认知主义 学习理论
学习是主动在头脑内部 构建认知结构
苛勒的 完形-顿悟说
大猩猩叠箱实验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3.学习的实质是在于构造完形
托尔曼的 认知-目的说
白鼠迷宫
(1)学习是有目的 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
(3)学习的实质是:S-O-R,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2 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
即: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
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eg:新课的导入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3.构建主义 学习理论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4.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罗杰斯学习理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学生中心教学观
(1)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2)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方式: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
4、学习心理
1.学习动机
1.概述
学习动机 的功能
1.激活功能
3.维持功能
2.指向功能(定向功能)
2.分类
1.一般分类
1.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
1.内部动机
内在需要
2.外部动机
外部诱因
2.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1.高尚的动机
2.低级的动机
3.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的远近关系
1.远景性动机
2.近景性动机
4.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1.直接动机
兴趣、爱好
2.间接动机
社会观念、父母意愿、教师期望
2.奥苏贝尔--成就动机 的分类
1.认知内驱力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
属: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赢得相应地位
3.附属内驱力
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
儿童早期最突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 相互作用
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受到强化的行为更易出现(给予奖励)
2.需要层次 理论
缺4 成3
缺失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也称“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
3.成就动机 理论
1.力求成功型
选择50%难度的任务
2.避免失败型
选择非常容易和非常难的任务
4.成败归因 理论
韦纳 “三维度 六因素论”
只有努力程度才具有可控性
只有能力、工作难度 才具有稳定性
将成败归因于能力低——习得性无助
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 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5.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的主观判断与信念(是否有信心)
基本观点
1.结果性期待
对事情的结果
2.功效性期待
对自己、相信自己能行
称:效能期待、效果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
最重要的因素
指的是:直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看见他人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3.言语信息
言语说服学生相信自己
4.情感状态
调整学生的情绪
6.成就目标理论
能力观
1.能力增长观
2.能力实体观
四类成就目标定向
1.成绩趋近目标
2.成绩回避目标
3.掌握趋近目标
4.掌握回避目标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如何培养?
“需要 成就 我 努力”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 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如何激发?
“控制 奖惩,启发归因”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学习迁移
1.概念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的影响
2.分类
1.迁移的 性质和结果
1.正迁移
2.负迁移
2.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1.水平迁移 横向迁移
2.垂直迁移 纵向迁移
3.迁移发生的方向
1.顺向迁移
2.逆向迁移
4.迁移的内容不同
1.一般迁移
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具体迁移
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5.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
1.同化性迁移
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2.顺应性迁移
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3.重组型迁移
3.学习 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注重对于能力的训练
2.共同要素说
形状知觉实验
只有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3.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水下击靶实验
关键是:共同成分是前提,需概括出共同原理
4.关系转化说
小鸡啄米实验(纸下觅食实验)
关键是:顿悟
4.影响迁移 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即:心理准备状态
量杯实验:是定式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除上述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内测教程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精选教材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3.学习策略
1.概念
为了有效学习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 的综合
2.分类
1.认知策略
1.复述 策略
即:重复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多种感官参与
画线和圈点标注
2.精加工 策略
即:促进理解
1.记忆术
1.简缩与编歌诀
2.谐音联想法
2.做笔记
3.提问
4.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3.组织 策略
即:归纳整理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和表格
3.归类策略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 策略
设置学习目标
2.监控 策略
反省、监视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正确前进,eg:监视速度和时间
3.调节 策略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 策略
2.环境管理 策略
3.努力管理 策略
4.资源利用 策略
3.学习策略 训练的原则
煮花生,特见效(六点)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
2.内化性原则
内化、消化
4.生成性原则
加工,产生新东西
3.特定性原则
策略要适合学习、学生
5.有效监控原则
策略是否有效
6.个人效能感原则
自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