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脑图导图社区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编辑于2022-10-21 17:33:17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大国大城》全书精华笔记脉络整理
1. 书籍介绍
1.1. 作者简介
陆铭,男,汉族,1973年3月生,研究生,经济学博士,教授,民建会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1.2. 书籍简介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
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 走向空间集聚
很多人会觉得,经济在少数地区集聚发展,是和经济的平衡发展相矛盾的。其实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和人口集中在少数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和大城市周围的都市圈,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
2.1. 空间集聚条件
一个国家达到现代化的状态以后,它的经济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
国家经济集中地区的两个特征:沿海、集聚在大城市周围
在海洋贸易中,富有竞争力的地方一定是在有海港的地方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浓缩在40多年里,经济和人口不断向沿海地区集中
2.2. 经济集聚带来的好处
分享效应
任何的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如果它生产的产量越多,那么这个企业所生产的平均成本就会有所下降。对于一个城市来讲也是这样,如果这里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那么每一个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就有所下降
学习效应
人力资本外部性
所谓人力资本外部性就是指,在有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的时候会相互学习,知识会产生溢出,这样的话这个城市每个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提高
就是你跟我学,我也跟你学,但是你跟我学的时候,你没付我钱,我跟你学的时候,我也没付你钱,但由于我们在同一个企业里,或者我们在同一个小区里,是邻居,或者我们俩可能是朋友,以前是校友,经常见个面、喝个茶,其实我们在不断地交换信息和学习。这种学习效应,对于提高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非常有用的
“干中学”
在大城市有很大的市场,不管你做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哪怕是开一家饭店,或者大学教授在大学里教书,只要你可以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产生经验的积累和“干中学”效应。
对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种学习效应特别重要
匹配效应
由于在大城市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劳动力市场,从生产者角度来讲,如果你想找到特别适合自己需求的劳动力就变得比较容易,而作为一个劳动者,你要找到一个比较符合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在大城市也比较容易
2.3. 特大城市人口不能简单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恰恰是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派生出来的。我们的很多公共服务,都是根据十几年前估计的人口规模来建设的,因此应该提高城市规划的准确性。
3. 关于城市发展的误区
3.1. 人口流失是一个问题吗?
对于某些行业,人口流失可以促进行业发展,比如农业与旅游业
本地人和外来人口是可以好好相处的,如果把人群分成不同身份并差别对待,最终对大家都不好。
外地人来到城市,就算得不到户籍、得不到和本地人同等的公共福利,但他既然来了,就说明他一定是凭自己的本事,创造了比他拿到的工资更高的价值,换句话说,新移民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超过这个人的社会成本的。
本地人和外来人口是可以好好相处的,如果把人群分成不同身份并差别对待,最终对大家都不好。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因为户籍制度区分而造成的二元分割,会是一个社会隐患
3.2. 未来城市会继续向外疏散吗
当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比重会越来越高,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会集中
3.3. 人多是导致大城市病的原因吗?
研究数据来看,人口规模与拥堵、污染的关系很小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西方国家环境恶化的时期。比如,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光化学烟雾污染,英国伦敦发生了大量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但是现在,你看,洛杉矶和伦敦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他们的环境改善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吗?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波士顿,特别是芝加哥、旧金山,从来没有出现过人口下降的情况,反而还有所增长。
通过分析,专家们找到了这些城市环境改善的原因。原因之一,是职住分离。所谓职住分离,指的是你上班的地方与你居住的地方的距离。如果两者之间离得很远,那么你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就会很长,就会加剧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环境改善的第二个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不能否认大城市人口越多,会使城市病更加严重。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些可以使城市病得到缓解的因素,比如说产业结构调整。全世界的特大城市产业结构,几乎都偏向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会使城市变得更干净。伦敦、洛杉矶、东京等地的污染之所以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原因就是工业化。但是各大城市随着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当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时,污染情况就能得到改善,排放就会减少。在西方国家,排放的大量减少还和清洁能源的标准提高有关
环境改善的第三个原因,是技术和管理。我们目前在城市规划或者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就是人们总是把城市病,理解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在乘坐地铁时觉得很拥挤,这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当面临地铁拥挤的时候,是应该减少人口呢还是应该建造更多的地铁呢?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地铁拥挤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太多了,但事实上,我们应该通过增加地铁的建设来改善这个状况。尽管现在有些超特大城市,地铁长度在全世界都算是排名靠前的了,但如果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地铁。
3.4. 服务业受到抑制以后,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是经济增长受损,当前中国有巨大的服务业需求,比如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我们对于医疗、教育、文化等等消费有大量的需求。但是当服务业受到抑制的时候,经济增长就受到了损失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不够合理。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我们大量的制造业产品需要依赖出口来消化国内的产能。一方面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但是服务业却出现了供不应求,人民对服务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大量地到国外去旅游,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甚至有一些有钱人到国外去看病
再一方面,我们的就业的增长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因为服务业是创造就业的大头,中国的制造业虽然GDP仍然在增长,但是制造业的就业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了负增长。那么服务业受抑制,这就意味着服务业创造就业的功能受到了损失
总体上来讲,由于刚才所讲的这样一些原因,最终就使得中国居民的福利受到了损失。换句话讲,我们老百姓的感受就是好像经济增长得很快,GDP的数字很好看,但是人民的幸福感好像并没有同步的增加
3.5. 人口自由流动不是导致大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城市病的问题出在规划、技术和管理上。人口规模增长,可能会滋生一些城市病,但是人口增多,本身也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在某些方面对于缓和城市病的作用恰好是正向的。比如,增加地铁的建设,提升环境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这都有助于缓解拥堵和污染。人口规模增长还可以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因为特大城市更倾向于发展服务业
4. 小心经济欧洲化在欧元区
4.1. 各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希腊不能单独让欧元贬值来刺激经济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国家都各自用各自的货币,比如希腊有希腊元,法国用法郎,德国用德国马克,像今天希腊在面临债务的时候,它可以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了以后,它就有竞争力了,经济增长就可以带来税收,就可以把债还掉
4.2. 我国的面积跟欧洲差不多,但只有东南沿海地带有很强的自然地理条件,能够参与全球化贸易
4.3. 在欠发达地区,如果想要为大量的人口提供好的生活条件,政府就要加大投资
已经建好的新城,房子都卖不出去了。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债务。随着新城越建越多,地方政府的城投债也越发越多。根据我的研究,一个地方的新城建设得越远,人口密度越低,那么这个地方债务除以GDP的比率就越高。而这样的现象尤其出现在中国的中西部中小城市以及人口流出地。相反,在沿海地区、大城市,以及人口流入的地方,就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4.4. 加大投资的问题是,这些地区没有很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地方政府投资了以后企业不来;同时在一个统一货币区里,货币不能贬值,结果地方政府就只能负债
中国是一个单面临海的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东边有很强的自然地理条件,能够参与全球化、国际贸易,而且又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那么在欠发达地区,如果人很多,又没有很好的条件,你想要为这些人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那你就要加大投资。加大投资的问题是,这些地区没有很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这就出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情况:投资下去了以后企业不来,结果就只能负债。那么这个时候,它又不是一个独立的货币区……
中国的“欧元区化”是一个什么样的矛盾呢?就是如果我们不让人口充分流动起来的话,那么在一个欠发达的地方,它要为这个地方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那它就要发展经济,要投资,但投资可能没回报,因为受到我前面讲到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的影响。然后它的货币又不能贬值,最后就形成地方债务。但是借债的问题是,如果借了债,这个地区发展起来就没问题,问题是借了债,最后人走了。今天我们在欠发达地区所看到的地方债务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4.5.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下,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人口的自由流动
自由流动意味着什么呢?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就是你的公共服务跟你是谁是没关系的。如果你要到一个地方工作,工作满一年了,能够证明你在这里工作了,而且有纳税记录,你可以到派出所注册一下,然后拿这个注册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你失业了,你就可以在当地拿救济金。如果你租房的钱不够,那么你可以向政府申请廉租房。政府可能说“我房子不够,你等等”,但是你在那个名单上。这就叫人口自由流动了。
对于个体来讲,人口自由流动就意味着人们可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还可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国家来说,实际上它可以对冲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它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5. 大城市的人口承载量
5.1. 都市圈概念
一个城市及周边连片发展的,半径大约在一小时通勤园范围内的地域
5.2. 大城市的人口承载量与技术条件有关
造高楼的技术:钢筋、电梯、消防等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岗位
轨道交通技术:地铁等
你可以想象吗?一个小时你可以跑多远,大概就决定了这个城市能长多大,这相当于是一个边界。然后在技术条件达到这个边界的情况下,再去考虑这个地方的经济能不能容纳那么多人,这又跟每一个地方的条件有关。因为造地铁的技术、造高楼技术,理论上来讲哪里都可以造。但是像东京、纽约、上海这样的地方有这么好的地理条件,在这个国家里拥有最好的条件,可以容纳很多经济发展,那么就会相应地带来更多的人口,可能几千万人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运载能力不断提高,大客流一定会越来越多,甚至在未来会翻倍。在发达国家,有些地铁运营到凌晨一两点,班次之间的间隔普遍是一两分钟,但我们的城市至今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换句话说,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
6. 大城市的发展方向: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方式都是可变的
6.1. 一是尊重需求,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目前的规划基于历史发展情况、基于户籍人口预测,据此提供的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的偏差
6.2.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服务业发展。污染问题先上升后下降,这和产业结构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技术从低端到高端发展密切相关
6.3. 三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发展轨道交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合理发展绿化。(过高的绿化面积和街道导致职住分离,反而提高污染和拥堵)
6.4. 四是解决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失衡问题。特别是职住分离、教育和居住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降低污染
6.5. 五是进行财政体系改革,改善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集中在市中心的情况
(1)深化户籍改革,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2)改革土地分配制度,例如允许建设用地跨省区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