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奥氏体形成及过冷奥氏体转变
这是一篇关于奥氏体形成及过冷奥氏体转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珠光体【a+Fe3C] (A1-550°℃)高温转变、贝氏体【a+FexC] (550-Ms)中温转变、马氏体(Ms-Mf)低温转变等。
空间环境学,整理了地球磁层空间、地球辐射带空间、空间微流星体及碎片等知识点,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非常值得学习!
哈工大空间环境学,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主要是日冕)中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这些粒子主要是电子、质子和少量的高能离子。尽管太阳风的密度与地球上的风密度相比非常稀薄,但其流动时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相似,因此得名“太阳风”。
哈工大空间环境学框架,介绍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耀斑地球空间的效应等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材料的力学性能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奥氏体形成及过冷奥氏体转变
珠光体【a+Fe3C】(A1-550℃)高温转变
转变类型:扩散型转变(过冷度不太大) Fe、C原子扩散和晶格重构
片状珠光体
珠光体P
层片间距150-450nm(强度硬度塑性最低)
转变温度:A1-650
索氏体S
层片间距:80-150nm
转变温度:650-600
屈氏体T
层片间距30-80nm( 强度硬度塑性最高)
转变温度600-550
粒状珠光体
形态:粒状珠光体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中,虽然强度硬度比层片状稍低,但是塑性较好。
应用:高碳工具钢、轴承钢在淬火前进行球化退火得到粒状珠光体
贝氏体【a+FexC】(550-Ms)中温转变
转变类型:半扩散型转变(只有碳原子扩散,铁原子不扩散)
上贝氏体B上(550-350℃)
形态:羽毛状。渗碳体以粗大杆状或片状分布在铁素体之中
性能:强度硬度低、韧性差,生产中应该避免B上的形成
下贝氏体B下(350-230℃)
形态:黑色针状
性能:强韧性很好。 可以通过等温淬火获得B下
等温淬火可以获得B下,普通的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 但是马氏体组织冲击韧性没有B下好,因此在相同强度情况下,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获得B下
马氏体(Ms-Mf)低温转变
转变类型:非扩散型转变(过冷度很大)
由于转变温度低,过冷度大,碳原子和铁原子难以扩散,所以马氏体就是C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晶体结构为BCC(固溶处理也可以获得过饱和固溶体,但是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低碳马氏体(又称板条马氏体又称位错马氏体)
含碳量:<0.2%
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主要是位错,板条内位错密度低,板条间位错密度高,
因为其组织特征,不易形成微裂纹。
力学性能:强而韧
高碳马氏体(针状马氏体或竹叶状马氏体)
含碳量:>1%
片装马氏体的亚结构是孪晶,马氏体片的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当新形成的马氏体过于小看不到时,称为隐晶马氏体
混合组织
含碳量:0.2-1%(即介于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之间)
马氏体的力学性能
高强度和高硬度
影响因素:含碳量和残余奥氏体的相对含量
在含碳量<0.4%之前,随含碳量增加,硬度迅速增加。>0.7%后,淬火钢硬度下降,原因是因为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无扩散性转变
瞬间形核瞬间长大,无孕育期。
转变的不完全性:有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奥氏体的含碳量越多,Ms与Mf点越低,残余奥氏体越多。(残余奥氏体影响马氏体的硬度)
消除方法:冷处理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的过程
珠光体P(a+Fe3c)在高于Ac1温度之上形成y相的奥氏体组织(从P的b.c.c→A的f.c.c)
奥氏体形核-奥氏体长大-剩余Fe3c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亚共析钢形成和过共析钢形的奥氏体成过程
P→As 铁素体(亚共析钢)或渗碳体(过共析钢)→A
影响奥氏体形成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核速度和长大速率都提升,但保温时间长则晶粒过于粗大
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越高,转变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钢的原始组织:渗碳体是层片状,片间距越小,界面越多,形核越快。因此片状珠光体比粒状珠光体更易形成奥氏体
化学成分(碳元素和合金元素):
碳元素: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速度最快,过共析钢和亚共析钢含碳量越接近共析钢,那么形成的速度就越快。
合金元素:大多数合金元素减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主题
为什么大多数工件用40钢或40合金钢的原因
淬透性、淬硬层深度、淬硬性
淬透性
钢在淬火条件下获得M的能力,主要与钢的淬火冷却速度Vk有关 Vk越小,钢的淬透性越好
影响因素
含碳量:共析钢的Vk最小,淬透性越好。越靠近共析钢,淬透性越好
合金元素(关键因素)
除了Co外,所有的元素都可以降低Vk提高淬透性 钢中的合金元素种类和数量越多,淬透性越好
钢中有未溶的第二相
降低淬透性
淬硬层深度
从零件表面到50%非马氏体深度的距离
淬硬性
钢淬火后所能达到最高硬度的能力,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
影响TTT曲线形状和位置的因素
含碳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多出一条先共析相析出线
亚共析钢:A-F
过共析钢A-Fe3c
亚共析钢随含碳量增加,曲线右移(F促进奥氏体转变) 过共析钢随含碳量增加,曲线左移(Fe3c促进奥氏体转变) 共析钢曲线在最右端,孕育期最长,性能最稳定
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了Co、Al外,所有溶入奥氏体的合金元素都会使C曲线右移(即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获得马氏体的能力会增强。主要元素是Mo、Mn、Si、Cr、Ni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大尺寸的钢加入合金元素可以促进马氏体的产生。小尺寸的钢为避免全部都是马氏体组织则选用碳钢来制作。
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那么碳化物溶解月充分,奥氏体成分越均匀,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C曲线右移。但是晶粒会粗大
孕育期:纵坐标至转变开始线之间的线条长度。 孕育期越长,转变时间越长,速度慢,形成的过冷奥氏体越稳定。 因此,能使过冷奥氏体稳定的物质都会使开始线右移,反之则左移
随着转变温度的降低,转变产物的硬度也逐渐升高,马氏体最高,珠光体最低
通过金相-硬度法测的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转变的组织和组织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