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两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10-23 16:36:04 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两晋
三国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乃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两晋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东晋与南朝
东晋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健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 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权,经济等方面特权。
南朝 420年,刘裕建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在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民族交融发展.
南北对视 (1)东晋南潮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2)到陈朝 ,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有丢掉了四川,处于明显劣势。
十六国与北朝
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西南地区的的汉,合称“十六国”。 特点:1.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口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在长期混乱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组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担民族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
前秦1.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氏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2.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1)原因 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表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周武政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选贤任能,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部 (2)表现: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5.民族关系:东突厥 西突厥 后突厥 吐蕃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1)原因:政治腐朽,军事失当 (2)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背景: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 概况:875年,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汉,后周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时间:曹魏创立 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次授以相应官职 标准:又重视家室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度 创立:隋朝 完善: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三星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赋税制度
租调制
租佣调制
两税法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开放和包容,相比其他学派,儒家思想的经世致用特点极为明显,周公以及三代(夏、商、周)礼乐是儒家思想的先导,之后由孔子创立儒学,几千年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主张“礼”,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学,解决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课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4.唐代韩愈——道统问题,在唐代佛教过度繁荣,整个国家的各个阶层都大谈佛教,但是,我们中国是有一个独特的圣人传统的,我们原有自身文化传统的,面对佛教的巨大挑战,这使韩愈深深的感到本土文化传统的忧虑,因此他提出的道统问题,韩愈反佛,将佛教视为异端,对佛教的三大政策:焚其书,庐其居,人其人,韩愈坚决的排斥佛教,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唐代的思想格局。 5.韩愈没有解决掉道统问题,之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以此信念为核心。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它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法家等诸家思想,沿著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道教为了取得上层统治阶层的信赖的支持,也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自南北朝以来,形成世袭的特权阶层,他们总希望长期活下去,即使不能永生,也想长寿。道教为了迎合他们的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需求,向他们推销养生,服食,炼丹,房中等宗教内容。道教外丹教法在南北朝随唐盛行不衰,即得力於上层贵族特权阶层的信奉和支持。炼丹要耗资财,费人力,穷人不敢问津,中产人家也办不到,只有特权皆大贵族对此有兴趣。晋室东渡以后,文化思想与政治局面,相互自为因果。社会不安与思想散漫,连百余年之久。外有佛教文化源源输入,所以无统一信仰某一宗教的习惯,内有道士神仙思想的普遍发展,促使中国文化中儒,两家学术的再度混合,使新兴的宗教道教逐步定型。扩展到北朝社会,在政治上开始道,佛两教的互争雄长,彼此争取宫廷及士大夫们的信仰以推行其教化,而促使此种情况成为表面化,一变两晋以来各派道士的各自为政,号召团结群力而成为教争的力量,应推北魏时代最为热烈。此时领导道教运动的人物,当然以北魏朝的天师寇谦之为其中坚分子,今综合《魏书 释老志》,道教《神仙传》,及中国佛教史传等的记述,简介寇谦之建立道教,与道,佛两教的纷争事实。
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文学艺术
文学
书法
王羲之
绘画
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
科技
数学: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齐民要术
地理学:禹贡地域图........
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