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 《金刚经》和《大毗婆沙论》
《金刚经》教给人无坚不摧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既不该执着,也不该留恋。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初步具备了般若智慧,理论上说,距离成佛就不远了。 《大毗婆沙论》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三世实有,法体恒存。从这八个字里,你可以感觉到《大毗婆沙论》的革命色彩:前边我们一直讲“空”,但它说“实有”,我们一直讲“无常”,但它说“恒存”。
编辑于2022-10-24 20:32:38 上海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3. 《金刚经》&《大毗婆沙论》
破相:两个字概括《金刚经》
佛学基本经典概述
大雅:象牙塔尖上的佛学
《金刚经》《心经》《大般涅槃经》说“空”
《大毗婆沙论》说“有”
大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佛学
弥勒系和地藏系的经典
《六祖坛经》
让传统的禅脱胎换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金刚经》概述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类的经典
“金刚”的意思是最坚硬的金属,无坚不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洞彻佛法的智慧。“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涅槃的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是用无坚不摧的佛法智慧度化世人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教给人无坚不摧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既不该执着,也不该留恋。
《金刚经》在用“缘起性空”的视角来解答“无我”这个老问题,努力破除语言的幻象和感官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各种整体性。
破相:两个字概括《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
一切事物的形象、性质,我们对一切事物赋予的概念、定义,都叫“相”。简单来讲,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相”
《金刚经》实际要说的是,抽象的佛法当然不是“相”,因此也就不是虚妄。但如果你的头脑当中形成了一个叫作“佛法”的概念,并且执着、拘泥于这个概念,认为这个概念就是佛法,那你就犯了“着(zhuó)相”的错误。所谓“着相”,就是拘泥于“相”。
你该做的,是要破除“相”对你的干扰,认识到世界的“真相”
做法
前边讲过“集合名词”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每想到一个集合名词,每看到一个集合体,都要把它拆碎来理解。
比如你看到一座山,你要摆脱普通人“看山是山”的眼光,把山看作无数岩石、土壤、植物在无数因缘作用之下的动态聚合。换句话说,山不是山,而是无数岩石、土壤、植物在无数因缘作用之下的动态聚合。
人的意识,也是聚合体,无自性
佛陀的方法其实是让我们反过来看世界,牺牲高效和节能,仅仅追求准确。
尴尬的问题
继续推衍下去,就会出现那个我们已经多次遇到的尴尬问题,那就是“谁在修炼”。仍要追问的话,还会出现一个更加尴尬的问题:“修炼成功之后,谁能跳出轮回?”
两个问题里边的“谁”,意味着修炼和轮回都要有相应的主体才对,然而“主体”的概念已经在“缘起性空”的理论里边被破除掉了。“缘起性空”推衍下去必然会得出“无我”的结论,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破除了“我相”,结果让教义变得进退两难。
“破相”的两个路径
从空间上破
万事万物和任何名词概念都是集合体,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从时间上破
万事万物从“集合体”的角度来看总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确定性和一贯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有为法”,这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一切处于因果关系当中的事物。“有为法”也叫“缘起法”
《老子》的“无为”在佛学里仍然属于“有为”,佛学的“无为”是指摆脱因果关系之后的状态,也就是涅槃状态。当你摆脱“有为”,进入“无为”境界了,你也就涅槃了,成佛了。
“有为法”的特点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六如”的特点是不稳定,转瞬即逝。于是功名利禄也好,美食美色也好,都像“梦幻泡影露电”一样,所以都不值得你上心
《金刚经》并没有彻底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向着真相前进了一小步。从佛学内部来看,这并不令人遗憾,因为终极问题根本就不是修行者应该去关心的。
小结
《金刚经》的核心纲领:破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泛言“破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从时间上“破相”
普通人怎样破除对自我的执念
灭四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的问答
思想实验
请你想象自己站在一座广场上,你看到身边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然后,你用力眨眨眼睛,歪一下头 ,想想“五蕴”和“六大”的道理,再运起“不净观”的神通。
你会发现广场哪有什么人,连你自己也没有,一切的一切,只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基本元素而已。你把某一堆“六大”的聚合看成自己,把另一堆“六大”的聚合看成张三或李四,其实换个姿势再看看,原先的轮廓消失了,新的轮廓又出现了。
当你发现你自己也好,别人也好,其实只是幻象,人生的无穷烦恼马上就能解决一多半。首先你就没有烦恼,因为所谓烦恼,不可能独立存在,一定是“某个人”的烦恼才行。如果你这个人不存在,你的烦恼当然也不存在。烦恼不存在,你造的恶业必然少很多。
烦恼和恶业是高度相关的
我们因为有追名逐利的烦恼,经常不择手段,很有限的利益必须是“我的”才行。是我的,就不能是别人的
古代有不少世俗的哲人因此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要消灭了私有制,人就没有这些烦恼了。另一些哲人更进一步,认为即便消灭了私有制也消灭不了人的私欲,而私欲才是万恶之源。
怎么才能消灭私欲呢?“存天理,灭人欲”当然也行,但佛陀的办法才是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把“我”彻底消解掉了,不但没有了“我”,就连“我”和“他人”的区别也消解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烦恼和私欲不用特地去克服就已经没了着落。
问答
佛陀
“一切生命,无论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总之只要是活的,我都能帮它们解脱成佛。但你要明白,我虽然解脱了无数的生灵,其实谁都没有得到解脱。”
须菩提很困惑,佛陀又说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要你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你对自己、他人、众生都不起分别心,对寿命的长短也不起分别心,一言以蔽之,把大家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金刚经》说只要你做到这些,就能解脱成佛了。
佛陀只是为了沟通的方便,又受制于语言的模糊性,才不得不借用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也难以成佛呢?
道理虽然明白了,可一旦在现实生活里真的遇到挫折,比如被扣了工资,马上就会无明火起
虽然明白了“破相”的道理,但探索精神太强,把万事万物不断分解到底,于是开始困惑物理世界到底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元素的存在,如果有的话,该怎么破它的相呢?
佛陀为什么回避终究问题
“毒箭之喻”
摩罗鸠摩罗:认为佛陀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总是避而不答,诸如世界是不是永恒的、无限的,生命和身体是不是同一种东西,人死后还存不存在?摩罗鸠摩罗越想越想不通,决定找佛陀纠缠到底,非要问个清楚不可,否则自己就要退出僧团。
佛陀在这样的逼问之下,终于给出了一个盖棺定论式的回答,意思是这样的:
好比你被一支致命的毒箭射中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当然应该是保命,而不是去费心调查射箭之人的种族、身份、姓名、肤色以及他那张弓的各个部件的材质与制作方式。
就算搞清楚了那些问题,对给你解毒救命也不会有任何益处。人生如此短促,赶紧修习佛法都来不及,别去胡思乱想那些有的没的。
困扰摩罗鸠摩罗的那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终极问题就这样被悬置不论了。悬置不论,在佛经里叫作“无记”。
佛陀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只关注脱离苦海的修行,对宇宙的终极问题不感兴趣
十四无记
“无记”的问题一共有十四个,合称“十四无记”
佛陀涅槃之后,他的徒子徒孙们并没有听从劝告,非要去钻牛角尖,结果真的给“十四无记”找出了不少答案。
“四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就是所有苦衷里边最让人头疼的两个。
之所以最让人头疼,是因为对“无常”和“无我”的分析很难做到自圆其说,而要想把这套理论的逻辑理顺,没办法,必须先去解决掉“十四无记”里边的几个问题才行。
这些终极的烧脑问题毫不令人意外地引发出五花八门的解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因此产生出不同的经典和不同的宗派
小结
《金刚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在用“缘起性空”的视角来解答“无我”这个老问题,努力破除语言的幻想和感官世界呈现的整体性
轮回究竟有没有主体
歌利王和忍辱仙人的故事
在《金刚经》里,佛陀现身说法,说自己曾经被歌利王砍断过手脚,如果当时自己的修为不高,有人相,有我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那就一定会心生怨念,谋求报复。但自己已经修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所以即便是遭逢这样的人间惨剧,也不曾心生怨念,谋求报复。
《贤愚因缘经》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只是人物的译名不同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位仙人带着五百弟子在山林里边修炼忍辱的功夫。有一天歌利王到附近来玩,看仙人不顺眼,拔出宝剑要试试仙人的忍辱神功是真是假。
歌利王先后砍断了仙人的双手、双脚,耳朵和鼻子,仙人每次都很淡定,说自己还能忍。歌利王终于崩溃了,但还是嘴硬说:“你说你能忍,空口说白话可不行,要拿点证据给我看!”按说仙人都被砍成这样了也无动于衷,这还不算最强的证据吗?
但这个故事的逻辑有点超乎常理,仙人回答说:“好吧,我的忍辱能力如果是真的,就让我的血变成奶水,让我的身体复原。”话刚说完,他的血就真的变成了奶水,身体也真的复原了。歌利王这下服了,仙人就对他说:“等以后我修炼成佛,一定第一个度化你。”
这位忍辱仙人,就是佛陀的前世,而歌利王,就是佛陀大弟子憍(jiāo)陈如的前世。今天我们看五百罗汉的雕像,排名第一的就是这位憍陈如,他就是歌利王的转世后身。排在憍陈如后边的四位罗汉,他们的前世就是歌利王身边的四位大臣。
不同版本的疑窦重重
《贤愚因缘经》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说明忍辱神功的神奇和“无我”的智慧,而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这些人有幸率先成为佛陀的弟子,免得别人不服气。
《金刚经》同样借用这个传统故事,只是用自家的理论来解释当时忍辱仙人为什么能够淡然面对歌利王的利剑。
矛盾
如果“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成立的话,前世的忍辱仙人和今世的佛陀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呢?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佛陀的转世问题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作为“四法印”当中排名前二的两大法印,是区别正法与外道的核心判断标准,佛陀怎么可能作为“一个”人,在近乎无限的时间尺度里不断轮回转世呢?这岂不是意味着,轮回转世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而这个主体,也就是在“诸法无我”里边本不该有的那个“我”?
小结
佛学世界里最棘手的两难问题:修行和轮回有没有主体,如果有的话,主体是谁或什么
为什么你一眼就能认出佛像
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佛陀的体貌特征是有确定标准的,这就是所谓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三十二相
也叫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指的是佛陀身上三十二种明显的体貌特征
按照佛教经典《大智度论》的说法,三十二相是所谓足下平安相、足下两轮相、正立手摩膝相等等
八十种好
也叫八十种小相,八十微妙种好,八十随形好,指的是佛陀身上既与众不同又不太明显的八十个体貌特征
这八十个体貌特征,按照《大般若(bōrě)经》的说法,分别是指爪光洁、膝轮圆满、耳厚广大修长等等。
当佛经里讲述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时候,只是为了强调佛陀的与众不同,并没想要真的拿这些标准来雕刻佛像
事实上,世界三大宗教原本都是反对造像的
如来
“如来”是佛陀的一个名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如来佛
《金刚经》的解释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直译过来就是“不从任何地方来,也不向任何地方去”。
现在你已经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了,所以应该可以懂得这个说法的真实涵义,那就是摆脱了因果律的束缚,不在六道轮回之中了。
佛陀最后告诫须菩提,原文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非但不能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佛陀和佛法,甚至连一切形象、声音都不管用
要理解这种道理,对古人来说并不容易,要训练这种思维方式当然更难。所以像佛教和基督教这种高度开放型的宗教很快就陷入造像狂潮,画像和雕像层出不穷。
历史规律
开放型的宗教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不能顺应基本人性的宗教理论总会被人性扭转过来
小结
佛陀的体貌特征是有确定标准的,这就是所谓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金刚经》
佛学如何切分物质和时间
《大毗婆沙论》
全名叫作《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阿毗达摩”意思是“大法”,“毗婆沙”意思是“全面的解释”,连起来就是“对大法的全面解释”,或者现代一点,叫作“佛学通论”。
佛教的文献分为三大类,简单来说,佛陀的教诲称为经,清规戒律称为律,学术论文称为论,三大分类合称“三藏”
佛教有所谓经、律、论“三藏”,阿毗达摩属于“三藏”当中的“论”,简单讲,相当于今天的论文
核心观点
三世实有,法体恒存
佛学有逻辑吗
印度人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不同的信仰不只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他们很喜欢百家争鸣。到底谁对谁错,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很多佛经里边都有辩论内容,有的是和外道辩论,有的是和佛教内部的其他宗派辩论,所以印度佛教专门发展出了逻辑学训练内容,称为“因明学”。“因”的意思是逻辑推理,“明”的意思是知识、智慧,所以“因明”的意思就是逻辑学。
当你理解了印度的百家争鸣背景,就能理解一套理论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经受千锤百炼
极微:最小的空间单体
《庄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个一尺长的东西,每天截断一半,永远也截不完,永远还剩下一半。这意味着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最小的物质单位。如果分割到某一步,你发现截不断了,那不是因为你终于发现了基本粒子,而是因为你的刀不够薄,不够锋利。
芝诺悖论
假如任何复合体都是由单体构成的,那么对复合体的不断分割终于会有尽头,那就是不可再分的单体。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存在三种可能性:
那些单体是“无”,那么由很多的“无”构成的复合体只可能是一种假象,这很荒谬;
那些单体确实是物质性的,但体积为零,那么由无穷个体积为零的单体构成的复合体,体积也一定为零,这也很荒谬;
那些单体不但是物质性的,体积也不为零,但这样的话,它们就一定还可以再分,与前提矛盾。
这两者都包含了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物质性的东西无论多小,都一定可分
《大毗婆沙论》不这么看,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极微。
极微是最小的物质单位,不能再被分割下去。
“四大”的基础成分就清楚了,分别是地、水、火、风四种极微。
作为最小的物质颗粒,极微既不能被截断,也不能被损毁,它们既不长也不短,既不方也不圆,既不正也不歪,既不高也不低,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尝不到,也闻不到。
七个极微构成一个微尘,微尘是眼睛能看到的最小物质单位。当然,这里所说的眼睛不是我们的肉眼凡胎,而是三种高级眼睛,分别是天眼、转轮王眼和菩萨眼。
《大毗婆沙论》真的讲出了这种构成关系,大意是七个微尘组成一个铜尘,七个铜尘组成一个水尘,然后从水尘到兔毫尘、羊毛尘、牛毛尘、向游尘、虮、虱、穬(kuàng)麦、人的手指上的一个指节,每一步都是逢七进一。
指节的长度很容易量出来,大约2.5厘米,所以我们可以反推出一个极微的大致尺寸,大约0.01纳米。可以找一个参照物,水分子的直径是0.4纳米。
刹那:最小的时间单体
《大毗婆沙论》在这里讲得不是很清楚,我们很难确认“刹那”到底是最小的单体还是最小的计量单位
正因为物质的最小单体“极微”随着时间单体聚散离合,所以一切复合体都没有自性,不由自主,这就解释了何为“诸法无我”。
极微有没有颜色?
其实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大毗婆沙论》应该是若干论文的汇编,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某处说极微没有颜色和形状,但另一个地方又说极微有颜色和形状,而且论述得都很有道理。
这个道理在今天很好理解,我们知道对颜色的感受取决于视觉器官的构造和大脑的解读方式。
缺乏现代知识的古人其实也能想出这个道理,因为他们并不难发现随着自然光线的明暗变化,同一个物体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
小结
物质有最小单体,叫作“极微”;时间也有最小单体,叫作“刹那”
用科学精神重新理解“一切有为法”
极微不触
思想实验
当在你切西瓜的时候,刀为什么能把西瓜切开?当一滴水碰到另一滴水,就会结成更大的一滴水,但一把刀切入一个西瓜,为什么刀还是刀,西瓜还是西瓜?
物体之所以能被分割,一定因为内部有空隙,否则就无法分割
中子星
在一个原子当中,原子核和外围的电子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当大型恒星坍缩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带负电的电子被压进原子核里,和带正电的质子中和,变成中子。
原子那种空空荡荡的结构就消失了,变成了中子和中子紧紧挨在一起的样子,彼此之间几乎毫无缝隙,一颗中子星就像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一样。所以它才有着惊人的密度,一颗花生米大小的物质就能有地球上一座山的质量
《大毗婆沙论》假借佛陀发言,佛陀运用了归谬法,先假设极微是彼此接触的,而接触只可能存在两种形式,要么是完全接触,要么是局部接触。
如果是完全接触的话,我们又知道两个极微在性质上完全相同,那么它们当然就会合为一体,就像两个水珠相遇之后会合为一体一样。但是,极微合为一体也就意味着变成了一个单体,变成了个头更大的“一个”极微,而一个极微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极微是这样构成万事万物的,那么当亿万个极微聚合起来,无非是变成了很大的“一个”极微,这太荒谬了,所以是不可能的。
如果两个极微只是部分接触的,那么它们就会有一个接触面,而那个接触面上不可能存在任何空隙,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接触就不可能再被分开了,这样一来,两者依然合成了“一个”大的极微。这同样是荒谬的,所以是不可能的。
既然这两种仅有的接触形式都不可能,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极微彼此之间是不接触的。
重新理解“一切有为法”
同一件东西为什么时软时硬?
物质形态的变化多种多样,这是否意味着极微的性质会发生改变呢?
《大毗婆沙论》的答案是:不会的,变化只是因缘的作用
比如水有三种形态,液态的水是柔软的,而固态的水,也就是冰,非常坚硬,把冰加热的话,它就会消融成液态的水。极微的性质并不曾发生变化,水遇到变硬的因缘就结冰,冰遇到变软的因缘就融化成水。
只有极微彼此之间真的发生接触了,这才会发生真正的结合,但极微是不会彼此接触的。接触必然会有一段“接触时间”,一旦有了接触时间,就意味着接触会从这一个刹那延续到下一个刹那,而一切有为法只存在于现在这一刹那。
小结
“极微”理论
用合乎逻辑的论证和精巧的构思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生灭原理,很有科学精神
佛陀说“无”,有人偏要说“有”
佛学的印度元素
佛学演变的一大脉络
佛陀把婆罗门教的“有”说成了“无”,而在他涅槃之后,高僧们又纷纷煞费苦心地把“无”再拣选一些回归到“有”
风
作为“四大”之一,可以称为“风大”,它的作用是“长”,也就是促成万物生长,它的性质是“动”,风当然不会静止
《大毗婆沙论》认为,风使极微聚集,又使极微飘散
耆(qí)那教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很早就提出过极微理论
分为白衣和天衣两大派
天衣
只穿“天然的衣服”,也就是说,修行者一年到头都是全裸的
直到今天,在国际宗教大会这类场合,不管在场的有多少女性,天衣派照样全裸
耆那教认为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有六种,分别是命我、法、非法、空间、时间和补特伽(qié)罗。
“命我”大约相当于灵魂,当“命我”脱离了其他元素,也就脱离了轮回,得到了解脱。补特伽罗是“命我”对应的物质实体,是由极微构成的复合体。
命我和补特伽罗这两个概念后来都被佛学拿了过去,但换了另外的解释
无常当中的恒常
极微的”实有“
所谓“实有”,就是说极微不是复合体,而是单体,它不是“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是一种独立自存、恒常不变的物质实体,无论世界千变万化,无论“我”千变万化,它都是“恒久远,永流传”的。
就这样,“无常”的世界里终于出现了恒常不变的东西,不仅如此,事物的相状也可以是恒常不变的
三世实有
《大毗婆沙论》是这样推理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概念必须是完整的一套,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其他两个都没法成立。同样,“有为法”和“无为法”也必须是完整的一套,如果“有为法”不是真实的、永恒的,那么“无为法”也不能是真实的、永恒的。
已知“无为法”当然是真实的、永恒的,人通过修行达到涅槃,通过涅槃进入“无为法”的世界,这是一切佛教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佛法的大前提,不能有错。
那么与“无为法”相对的“有为法”当然也应该是真实的、永恒的,而构成“有为法”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所谓“三世”当然也是真实的、永恒的。
《大毗婆沙论》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三世实有,法体恒存
是不是异端?
“有部”到底是不是异端呢?如果拿“四法印”来衡量,还真有这个嫌疑。但问题是,佛教的其他派系也很难守住“四法印”。
各宗各派纷纷都在说“有”,只是说法很不一样,态度一般也不像“有部”这样决绝。
在一些修行者看来,“有部”又是论证“极微”的各种性质,又是论证三世实有,功夫下得确实够深,但纯属费力不讨好,因为最迫切要找出来的那个“有”,应该是轮回和修行的主体才对。
要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下手的途径,一是直接给轮回和修行确立主体,二是重新理解业力的运作原理。事实上,这两条路都有人在走,还常常相辅相成。
小结
《大毗婆沙论》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三世实有,法体恒存
《大毗婆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