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历史必修第五单元
思维导图分享,包括: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张思维导图以清晰的脉络让人能够深刻的了解相关知识点,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作为教案使用均可
编辑于2022-10-30 22:24:28 江苏省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与救亡图存 注:含第16、17、18课思维导图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英国:①资本主义经济,机器化大生产。②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③坚船利炮。④殖民扩张。⑤工业文明。
中国: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生产。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装备落后,军备废弛。④闭关锁国。⑤农业文明。
中国与英国的对比
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29日)
鸦片走私的危害:①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②加剧了政治腐败。③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④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引发统治危机
爆发战争的原因:①直接:虎门销烟。②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获得原材料。
《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接受协定关税。④开放五口通商。
后来英法美又通过《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
影响:①主权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自然经济瓦解。③开创与外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新例,闭关锁国被打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④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到1858年;1860年8月到10月)
原因:①直接:要求修约被拒;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②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最早提出。将有关西洋各国的知识收集汇译成《四洲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意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但局限于军事、科技学习,传统的夷夏观念并未转变,对战后应走上何种道路未作出规定。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到1864年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原因:①内部(根本):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②外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③直接:自然灾害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④主观(理论基础):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过程:①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③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但领导集团日渐腐败。④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拨乱反正,重建领导核心。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的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特点:①反对封建——革命性。②小农经济——落后性。③绝对平均主义——空想性。
纲领性文件(均未能付诸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主张四有二无,按人口分配土地,建立圣库制度。
《资政新篇》(1859年)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失败原因:①根本: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②直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迫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1861年到1895年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背景及目的:内忧外患;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内容:①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②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③建成新式海军。④派遣留学生。
结果失败
影响: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边疆危机
西北:①1864年,形成内乱局面。②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③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④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⑤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⑥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西南和东南:①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②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打响。③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福建水师全军覆没。④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⑤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6月签订《中法条款》。⑥1885年台湾建省。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2)
原因:①根本: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侵略扩张,制定“大陆政策”。②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③欧美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过程:①1894年8月,战争爆发。②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③9月,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失去制海权。④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马关条约》:①割三地。②赔二亿。③开五口。④允设厂。
影响:①中国“双半”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始: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表现:①政治:抢占租借地。②经济:加紧资本输出、建立工厂、争做中国的债主、抢修路、开矿山。③美国“门户开放”。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①社会: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阶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④思想: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康梁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过程:①109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②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
局限性:①没有行宪法、开国会。②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④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败因:①守旧势力强大。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③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无实权的皇帝。⑤变法急于求成。⑥改革理论不成熟。⑦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影响:①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②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义和团运动
兴起原因:①根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直接:洋教势力猖獗。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剿灭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意义: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过程:①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②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③6月21日慈禧太后“宣战”。④7月14日天津落。⑤8月中旬北京失陷。
东南互保:动摇的清政府统治根基,使中国南方富庶地区免于战祸影响,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
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赔款白银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③将北京东郊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⑥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影响:①是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合流。④列强侵略由政治瓜分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双半社会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