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民解放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思维导图分享,包括: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1949.4)、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张思维导图以清晰的脉络让人能够深刻的了解相关知识点,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作为教案使用均可
分享三年级下册英语的思维导图,一张思维导图可以轻松帮助你掌握三年级下册英语的各种单词、短语以及句子,轻松搞定三年级英语的预习和复习
分享三年级上册英语的思维导图,一张思维导图可以轻松帮助你掌握三年级上册英语的各种单词、短语以及句子,轻松搞定预习和复习
这是一张九上历史思维导图,九年级上册历史包含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步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和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全书共七个单元的必考知识点,一张思维导图帮你快速掌握九上历史知识点,预习、复习都能用的初三历史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注:附第26课思维导图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背景
国内: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③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国际:美国“扶蒋反共”。
双十谈判 (1945.8--1945.10.10)
参与者: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蒋介石
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后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所通过的决议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被否决。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6--1949.4)
开始: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
进入防御阶段
初期事件:①1946年7月至10月,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②1947年3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①滥发纸币,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②巧取豪夺,进行压迫和剥削,致使民不聊生。
政治: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土地改革:①1947年夏,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②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三大决战
辽沈战役(1948.9--11)
东北野战军参与,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参与,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与,歼敌55万余人。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意义: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七届二中全会(1949.3)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④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4月13日至15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进行谈判。但最终谈判破裂。
4月21日,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 过大江;23日,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原因
国民党:①失去民心,政治孤立。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意义
中国: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转折点。
世界:①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②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基本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被推翻。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做了理论和政策准备。③全国人民的支持。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做了组织准备。
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9.21
性质、地位: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54年之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公元纪年、代国歌等。
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人民政权的巩固
表现
军事:①肃清土匪,追歼残敌。②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51)。③抗美援朝。
经济:①土地改革。②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③统一财经,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结果: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具体事件
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实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抗美援朝
时间:1950.10--1953.7
原因: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略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影响: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针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具体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发展过程:①建国初期,先后与苏联等十几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②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47年4月,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④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⑤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时俱进)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谐共处。
意义及地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开始
理论: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践: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即进行“一化三改”。②后来在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③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④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大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9)
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①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会上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