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编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元祐词人 :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为代表,活动和创作年代主若是在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
编辑于2022-10-31 15:50:47 湖南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元祐词人
清人戈载评述“清真词为词之正宗”,说说你的理解。【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 答题思路:回答这个题目,一定要联系“词之正宗”的界定问题,如此一来,就要回溯李清照《词论》中所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然后,说明宋代词坛维护婉约本色者与打破词体界限者一直并行不悖——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人是一端,而苏轼、辛弃疾等人是另一端;之后,我们还应说明,周邦彦在词的创作上,只是属于“婉约派集大成者”,然后可以历数他在题材、词调、意象、结构、用典等各方面,如何综合了柳永、秦观、贺铸等人。 说完了以上内容,大家可以结合梅香在李清照词结构图中所详细讲述的她的《词论》思想,说明“周邦彦是婉约词集大成者≠周邦彦的词是正宗”,原因在于,“词之正宗”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建构的,是相对的,然后我们可以联系西方文论后现代学者福柯、利奥塔等人的理论,说明“婉约为词正宗”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中的“叙事”,并不能就认为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或者真理。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这个清代人戈载应该是受到了李清照《词论》的影响,属于“维护词体纯粹性”的一派,他们这样做,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作为后世研究者,一定要客观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说法,进而分析这些观点、说法产生的背景。 周邦彦在词史上的成就与地位。【南开大学2014年古代文学·论述】 简论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山东大学2016年·简答】 周邦彦词艺术特征。【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古代文学·简答】 答题思路: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之功(对前人的继承发展) 1.在前人词调基础上创制新调,且继承了以前词人所有题材,并有所创新 柳永羁旅行役词,苏轼咏物词,秦观抒情词,周词都有承继(随便举几个写过的词牌名作为例子 略写) 2.在状物上继承秦观工于炼字、体物精微、善写细节的方法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中有“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二者在词语运用和意象构造方式有很多共通处 3.铺叙、视角、时空变换(综合说)对前人的继承这一点,其实不用说得很复杂,只需要简单说明柳永和秦观都擅长铺叙和视角、时空变换(泛泛说),并不用详细举例这两个前辈,然后直接用一种套话转折,说“周邦彦对这二人在结构设计上的艺术技巧加以融汇贯通,而有新创”,然后,建议举例《兰陵王·柳》,按照梅香上课讲的办法,选择三四句其中的句子,说明这几句话分别是不同的时空节点,即可。 4.用典这个事,不建议大家多写,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西河·金陵怀古》,说明这首词化用了谁的诗歌,即可!因为化用诗境,也是继承前人,综合前人的典型做法。 以上内容,大家不要觉得会写起来没完,太繁复,其实那个“首先”只要说个三两句就行,后面的点才需要展开一点,但是举例子也是点到即止就行,不用长篇大论,重要的是论述逻辑清楚,举例恰当。 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例,试论述词在北宋的变迁。【苏州大学2017年文学基础·论述】 答题思路:柳永贡献了题材、词调、铺叙、时空措置等方面,他的词基本是偏俗化的;苏轼贡献了“以诗入词”新技法,英雄词的新题材,清旷词的新风格,融儒释道三家道理入词;周邦彦在词的雅化方面,贡献很高,而且综合了前此词人的成就,有集大成之功。 具体而言,在影响上,柳永为后世所有流派的慢词词调、艺术手法等方面奠基,是当之无愧的鼻祖级人物;苏轼和周邦彦则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打破诗词边界的路,另一条是坚持婉约词本色的路,而他们都有后继者,比如苏轼影响了辛弃疾,周邦彦影响了南宋清雅词派。 总之,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回答这三人的“不同”和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影响),还有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可以结合梅香上课讲的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宋词流变发展史。
第三节——当行本色的秦观/少游
简析秦观词作的艺术表现特征。【南开大学2012年古代文学·简答】 秦观的《踏莎行》是苏轼最为激赏的一首词,特意把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抄在扇面上,并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而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的王国维则认为苏轼欣赏的末句只是“皮相”,试作简要分析。【南开大学2016年文学基础】 以《满庭芳》“山抹微云”为例分析秦观“以小令之法入慢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云南大学2012年理论与批评】
词作内容
题材
男女恋情
情词中打入身世之感 使毫无猥亵感,洗脱花间词淫靡感和柳永词浅俗感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上阕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迷失彷徨感。词人处于迷失之中,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精神乐土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对丧失感的正面形容,情景结合,凄婉至极 古人以为杜鹃啼叫声宛如“不如归去”,而此时词人被贬在外“不得归家” 在这凄婉景色物候中,孤独思归而不能,欲寻桃源而不得 下阕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词人收到很多友人传来的书简,但这些书信并不能让他感到安慰,反而让他的惆怅憾恨更是堆砌无穷。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之问,郴江绕郴山环行即可,又何必要流下“潇湘”坚持远行? a.词人孤独地闭锁在暮春中,苦居流放之所而不得归乡,也无处寻觅桃源,因此不满郴江的自由无拘,不为郴山所束 b.词人怨怪郴江无情无义,独自离郴山去,导致郴山与自己一样孤独无依 无理之问蕴含词人幽怨情绪 王国维评之“皮相”乃因秦观幽怨已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情景交融之中抒发尽致;面对郴江提问,仅因不堪忍受“春寒”“鹃啼”“孤独”的交相攻讦而出现向外攻击。如果不理解秦观真正的孤苦之情,就无法理解结局无理之问,而只有理解秦观的孤苦,才理解最后两句。假若单独提出结尾两句,读者无法获得任何信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才是词眼所在。
意象意境
淡雅而充满“不确定性质”意象: 流动的、轻盈的、迷离的、抽象的或无边际的意象
主观精心布局后编织成凄迷含蓄而又充满无常意味的意境,带有不尽的感伤情绪
“梦”、“花”、“流水”、“烟霭”
意象建构有时意境超越古人“情景交融”边界,意象本身成情绪外化物,带有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味
词作形式
《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秦观化用古人句子,而把抽象的情绪——“恨”具体化为动态的、翦除不尽的芳草。“芳草”的特点是什么呢?其之所以铲除不尽,是因为生机勃勃,不仅如此,芳草还色调明朗、鲜美明净。所以,秦观这样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愁绪之恼人,也同时赋予了愁绪一些青春哀愁的风调,并没有令画面显得暗沉。)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这句话,前后意象构成对偶,“柳外青骢”对“水边红袂”;意象类型丰富,既有自然风物,又有人物、动物,颜色调配明丽,青、红相衬,又佐以透明之“水”;而在这美好的境界中,离愁别绪暗藏其中。在时间线索上,这一句由“念”字领头,是过去时态。)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无端”这个用词,可以联想到李商隐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而后面化用杜牧诗句以及黄庭坚对句结构,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意象又特别柔美婉丽。这一句的时态,承接前一句,依然是回忆。)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从“怎奈向”开始,进入情感上和时态上的转折,一个“渐”字,说明这一句的时态类似于英语的现在完成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是强调情感变化的一个过程;而当词人描述这个过程时,并没有像柳永一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弦断香减”、“花飞雨残”,借由听觉、视觉、嗅觉的建构,来传达感伤的情绪。)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尾句以声象结,意蕴深长,而时态拉回到一般现在时。)化用的句子和可供参考的诗人间比较:①恨如芳草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中,把这个意象和情绪联系,于是就有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样的句子。很显然,秦观在这里把两个人的诗意合并到了一起。②春风十里柔情:这句直接化用自杜牧《赠别》中的句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然而,“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这样的数字对仗也不禁让人想到许多类似的对句,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句话受到了黄庭坚《寄黄几复》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一组对句的影响。可比较者:这里时间秩序的变化,可参考对比柳永的《驻马听》,这两首词,都是从回忆中的“过去”渐渐写到“现在”,而在过片处,出现时间的渐进持续,譬如,在柳永的《驻马听》中,过片是“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秦观这首词的“欢娱渐随流水”句与柳词的相似安排,但区别就在于,柳词以口语入,直接抒情,而秦词到处用典,到处融情入景,显得委婉含蓄。《望海潮》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头一句写“动景”,冬去春来之景。作者选择非常细节化的小景致来展现季节变化,而不是像柳永一样,从大处着手,这一点值得注意。)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这几句用典故,词人开始转写人文景观,把叙事转向“俊游”——游玩之事。)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一个“长记”,一个“正”,这两个词,标志着时态转换,词人开始回忆从前的游历之事,并描绘过去的春游之景;而在景色描写中,“柳絮”、“蝴蝶”对应着“芳思”,景色和心情相互纠绕,秦观非常善于用这种纤巧细腻的意象来传达情绪,而这样的手法已经超越了传统诗歌“情景交融”的范畴,而带有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味道,纷飞的柳絮、舞动的蝴蝶,似乎可以直接被视作为词人凌乱心事的外化物。后面一句,“乱分春色”的“乱”字,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心迷情乱”的对应动词。)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过片处仍在写回忆之景,不过之前上阕写的是“昼景”,这里则转而为描摹“夜景”。“华灯”以下的句子,从表面上看,是在表达人文景观妨害了自然景色,而事实上,这一组对句呈现给读者的是人文和自然并盛的繁华场景。后来,纳兰性德在《采桑子》中写过一句“月浅灯深”之语,应该是从这里化用而来。)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重来”二字,昭示着时间返回到了现在,而这一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很显然上承晏殊《清平乐》中的句子“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下又启发了后世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最后几句,分别暗用了杜牧、王安石等人诗意,而“时见”的“时”字又暗示了词人倚楼极目时在空间中视角的动态变化和时间的持续流淌;最后一句,心随流水,流淌的意象把读者的思绪引向遥远处,和李煜善以流水比喻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者,就在于秦观这里情绪更为浅淡,是淡淡的哀愁。)用典:①金谷、铜驼: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索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②误随车: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③柳下桃蹊:《史记·李将军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④西园句:曹植《公宴》:“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⑤烟暝酒旗斜: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⑥暗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阅读提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于时空的措置,用典的精到和景物描写的细腻——和柳永写景从大处落笔不同,秦观写景从小处入手,善于抓住典型的细节,使用精致的比喻,而且,他的某些景物描摹,可以看作是对情绪的外化,这就超越了“情景交融”的传统框架,而把心绪直接寄托到了景物上,有着象征主义诗歌的意味。
词语句法
炼字用心而又毫无刻意造作感 他常为景色描写与情感抒发搭配一些恰当而精警的“动词”和“副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中“抹”和“连”明显蕴藏作者的“观察”,并不仅仅靠推敲字句能得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艺术手段
比喻——喜用“抽象喻体”比拟“具体本体” 一般诗人用形象喻体阐释抽象事物思路相反 即便当“喻体”是具体事物时,它也常常是具备流动变化的“无常”质素,“喻体”形态的“无常”便照应“本体”(情感)的丰富细腻、变化不居(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继承李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浣溪沙》【不是摹写自然,而是借助自然摹写心灵】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上阕以纤巧词语和新颖类比写出了一种难以传达的寒冷触觉 1.以“漠漠”形容“轻寒”,即将无形寒气赋予一种似烟似雾特质;“上小楼”的“上”写出寒气袭人的动态感 “上”的复义性:“轻寒”爬上了小楼;词人在一片寒意中上楼 2.“晓阴无赖似穷秋” 秋意与阴凉天气比拟,进一步加深对“寒意”的描摹 3.“淡烟流水画屏幽”:写室内景致-屏风上的幽静淡雅景象,与现实中轻寒感触对应 “淡烟”照应空气中漠漠轻寒;“流水”让人睹之而心生凉意 下阕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反常理比喻,“花儿”比喻成“梦”、“雨水”比喻成“愁” 一般诗人具体喻抽象,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抽象喻具体,在文字措置上给人陌生感 5.“宝帘闲挂小银钩”:自然意象-人工意象,将镜头定格在纤巧帘钩,引发无尽情思,但这情思又是模糊的,具有多义性。词人并未进行直接抒情和阐释,一切都蕴藏在人工构造景致和以我观物的比喻中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阕写牛郎织女相会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融情于景,把云朵和星辰拟人化,令读者进入神仙境界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直抒胸臆,暗用对比(世俗之情和神仙爱恋) 下阕 3.“忍顾鹊桥归路”写牵牛和织女分离,照应上阕“银汉迢迢暗度”所绘重聚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比喻回归传统诗词比喻逻辑之中,以有形之“水”比喻无形之“情”,以朦胧之“梦”来比喻相聚短暂,但贵在下语妥帖,能传深情。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言情高致,与苏轼清旷风格词作可比,同有一种疏朗感和豁达味 a.对理想之爱的想象与赞慕,完美回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点出神仙爱恋的不同凡俗之处,即情感不需维系也可持久,即便经年才见,其感情强度与深度也不减丝毫;而世间凡夫却不可同日而语 b.对理想之爱的期许与界定,或曰“分别”可视为“两情是否久长”的试金石 c.对牵牛、织女乃至所有有情而被迫分离者的安慰与劝勉,两情既久,虽“同心而离居”,也不必“忧伤以终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对偶 用典多为化用前人诗句,使之与自己词境融为一体
结构体裁
写景语句穿插情语之中,使词作情感产生突然收敛与顿挫,造成含蓄美
常以景语作结,增加词作含蓄性
继承柳永“多重时空结构”,继承以“领字”引领句子、承上启下的结构
以小令之法入慢词,在慢词写作中能迅速改变场景,使词句多而无重复感,令词境曲折丛深,内涵丰富
《满庭芳》【以小令之法入慢词】 山抹微云,天连(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1“山”“天”的主动 “山抹微云”即云彩被山遮住一角,“天连衰草”即地平线处天地相接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2.词人既说“眼前”离别,又暗示“过去”发生过许多旧事,故而其后写景让人分不清是旧景还是新景 从逻辑秩序上判断,“烟霭”“斜阳”“寒鸦”“流水”应为眼前之景,是词人回忆旧事时所居的场景。 又由于这些景象都具备一种迷蒙、怅惘、失落的特质,故容易让读者觉得它们处于真幻之间,将它们当作迷离“蓬莱旧事”的外化象征物。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方式应影响后世马致远元散曲《天净沙·秋思》。)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3.下阕“过片”,直写离别动作——词人在和心爱女子离别,“蓬莱旧事”因此暗指词人和此女子之间的情事 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4.用典: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点出送别女子身份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5.“此去何时见也”之后景色描写,既可被看成“眼前别离之景”,也可理解为想象中“未来相思之景”; “灯火黄昏”之象既黯淡暧昧又明亮璀璨,万家灯火既让人觉得温馨,又让离别者更加伤感,悖论感 6.结尾不待情思说尽而以景语作结,较之柳永“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直露更含蓄
慢词叙事、抒情节奏较为宽缓,其中的意象变化较少,几句之内往往说一样的意思、描绘一样的景象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摹景都为秋雨之后的长亭送别之景;《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关河冷落、霜风凄紧、残照当楼。”从不同角度写秋色。 小令因篇幅短小,要求换景迅速,不允许词人在一个画面上长时间停留。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和“天连衰草”之间并不为同一画面的组成部分,而转换为独立小景;其后送别情景只闪现一下;很快被“烟霭纷纷”的回忆之景打断;很快转换成了“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新景象。秦观处理慢词也采用同样方法,显得词境富于变化、意义含量陡增
风格
深沉哀婉(晚期词作带穷途末路的凄凉风调)
情辞兼胜
婉约正宗
后世影响
直接影响另外两位婉约派代表词人:周邦彦、李清照
秦词清丽淡雅
周邦彦得其丽,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典雅富丽
李清照得其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法度井然的周邦彦/清真
词作内容
《蝶恋花·早行》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暗用的诗境:此词上阕两句化用了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境,苏轼其词先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后说鸟儿被“惊起却回头”,很显然,周邦彦借鉴了苏轼词作意境。下阕开首,离别之句,化用的是柳永《雨霖铃》中词句。而下阕结尾,则化用了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诗意。 阅读提示:本词上阕开篇,便是以诉诸听觉的景色起首,而读者仔细思之,词人所写乃是黎明之景,且是从乍醒之人的视角来写,而梦中醒来之人,其意识与这世界方交接时,必极尽恍惚,先闻现实环境之声,后才缓缓开眼,环睹周遭之景,所以,此词先写声象,切近物理,贴合常情。下面,来分析一下前几句的“声象”:乌鸦为月所惊,必然发出数声沙哑的鸣叫,而更漏将残,则发出有规律的微弱滴答声,辘轳之声,则由早起汲水之人操作而嘎吱作响——仅仅三句话,种种声响,勾勒出清晨图像,将物之律动、鸟之飞行、人之劳作都纳入其中。在这样的晨景之中,主人公出现了,“唤起两眸清炯炯”之句,极其精警,“清炯炯”之“两眸”同前此的“皎月”相对,都是清澈明净之象,而乍醒之人竟无睡眼惺忪之态,反而目光如炬,悬念顿生,不禁让读者产生疑问: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事件或特定的情绪,让这方醒之人毫无倦意?紧接着,“泪花落枕红绵冷”又通过意象的构造传达给我们更多的信息,表面上看,词人描摹的是静态的场面,是“被泪痕浸润过的枕巾”,然而,事实上,仔细考究字里行间的排布,读者会发现,这是静中含动的场景,或者说,是动而归静的意象:“泪花落枕”既可以表示动作已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正在持续,而“红绵冷”三字尤佳,泪既已冷,便不是才刚落下,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而转冷,这暗示着枕上伤心人的痛苦在时间中持存,泪落已有多时,同时,“冷”字既是实写,也应是在暗示心境之凄凉;又之,红绵上的湿泪必然让红色更加鲜丽,这也是读者通过生活经验可以推知的情形,而红色既可构造旖旎之境,又可造成血液的联想,结合泪水,不禁让人想到“杜鹃啼血”。要之,上阕从晨景写起,转而写室内伤心之人、伤感之情,而不知不觉间,时间线索已向前推进。 下阕开首,“执手霜风吹鬓影”一句出现,点出“离别”主题,为读者解谜,令我们知道前此方醒之人是因为惜别伤离才目光炯炯、泪水不停,而“别语愁难听”又是写声响,只不过这次是写离别人和送别者的别离呢喃,这样的写法,显然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意,只不过,在这里,“泪眼”被挪到了词的上阕写,这里直接写“鬓影”,而柳永词中的安静场面被转为了离别人低声私语的情景。最后,“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两句,不仅时间产生了推进,视角也产生了改变,这显然是从“送别人”(据推测应该就是那个“泪花落枕”的人,应当是一位女子)的视角写起,写行人已渐渐走出视野之外,唯有北斗在目,鸡鸣在耳,最后这画面,有声有象,显得旷远、凄清。 所以,本词的优秀之处,在于暗写“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场景和视角,善于结合声象与图象,在结构上安排巧妙(开首充满悬念,而后谜题渐解),化用古人诗意而有所创造。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首句,词人直接写柳的姿态,先写其倒影,后写柳条在迷蒙雾气中飘荡,“弄”字可析,和“丝丝”配合,写出窈窕旖旎缠绵态。)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此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从柳条的视角,以“曾见几番”四字展开推测,推想柳树居此应见过太多离别之景,而这次写柳,他改用“拂水飘绵”来形容,以动词传达出来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堪与别离场景相配。)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词人自己的形象突然出现,他自称“京华倦客”,而他此时的动作是“登临遥望”。)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这几句,又转入想象之中,词人再从自己的视角,来推想离人折柳送别之景。)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中阕首句,词人转入回忆中,写自己参加了送别之筵席。)梨花榆火催寒食。(一个“催”字,写出促迫感,与离别情绪相配合。)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几句,词人继续回忆他给友人送别,而从友人的视角出发,写他们回望送别之人的情形。) 凄恻,恨堆积。(直抒胸臆。)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此处,词人从自己的视角,开始描摹送别朋友之后的孤寂情景,而“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所写是夕照下的繁盛春景,而春景既盛,夕阳更是有璀璨明丽之光,而夕照之下的春景,明艳无边,然而,细想之下,黄昏之景,纵然再好,也转瞬即逝,而春日既盛,盛必转衰,所以,这句话所写,虽是盛景,却含有衰飒之意,颇有悖论感。)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最后几句,词人转入对往事和旧人的怀想中,遂转写回忆中的夜景,最后直抒胸臆,哀叹往事如梦。) 阅读提示:本词是咏物词,共分三阕,叙事视角在不停变化,时间、空间一直变更。 《西河·金陵怀古》化用诗句的典型例证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化用的诗歌: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乐府《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题材
言情词、羁旅行役词、咏物词(融身世之感)
宋初咏物词主要是图形写貌 苏轼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二为一 周邦彦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先声
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之情
意象意境
善剪裁、勾勒意象;善以不同角度描摹同一意象(铺叙),意象往往精巧工丽
言情与体物融为一体,构造清丽浑厚、深美闳约意境
《苏幕遮》【写景精致工巧 结构针脚绵密 视角时空措置拼接巧妙 风格典雅庄重】 燎沉香,消溽暑。(1.室内景色+确定节候)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室外场景 活泼灵动 双重视角:a.鸟儿侵晓窥檐语 b.诗人窥伺鸟儿 与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用语更加精致,写景更加细腻。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人间词话》“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3.“叶上初阳干宿雨”与“鸟雀呼晴”的“晴”相照应,针脚绵密 荷叶接受雨水洗刷,故“清”也;叶面的雨水已被晒干,故而“轻”也 由于荷叶既圆且洁且轻,而荷茎笔直坚挺,故当风吹过,荷叶呈现出一种向上托举的动作。 周邦将荷叶自身内在特质与其在雨水、太阳、风等外在自然条件作用下的情态写得穷形尽相 上阕构造夏日活泼情景,情绪轻快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4.以乐写哀—纵然他乡景色再好,也终究难让词人暂息思乡之意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5.幻景作结,与上阕尾句形成呼应,但此番“芙蓉浦”却是他梦里的江南水乡
词作形式
词句声律
调美、律严、字工
长于自度曲(同耆卿)
《瑞龙吟》《兰陵王》《六丑》自创
以严苛“四声律”而非宽泛“平仄律”为标准精心调配词章音节,注重词调声情与宫调音色一致,故而声腔圆美
善用拗句,在拗峭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独创)
用字高雅,状物选词妥帖工稳,自铸伟词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老”“肥”“清圆” “老”“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风吹老了莺雏”,“雨浇肥了梅子” 既传达出“节序”的渐进推移之感,也呈现出眼前盛夏的景物现状——动植物都不若春日那般鲜嫩清新,而变得盛壮老成 “清圆”写午后太阳之影,与“老”、“肥”共同构造一派日在中天的夏日繁盛之景。
艺术手段
复杂化铺叙手法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化用成句 借景抒情 铺叙】【上阕融情于景 下阕直接抒情议论】 把古人诗意融入新境,将贬谪之人的落寞情愫先通过景色描写间接传达,后通过直接抒情反复铺陈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用典: 1.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境:隐性对应关系 “地卑山近”地势特点、“黄芦苦竹”景色特征都可找到具体对应词句+词人本身自称为“歌筵畔”听歌之人&白居易听琵琶形象 周邦彦“不堪听,急管繁弦”&白居易“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作此词时亦遭贬谪,际遇也与白居易无别 2.“风老莺雏”可能化用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也可能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 “雨肥梅子”可能是化用杜甫“红绽雨肥梅”,也可能借鉴韩愈“芭蕉叶大栀子肥” “午阴嘉树清圆”化自刘禹锡的句子“日午树阴正”;“人静乌鸢自乐”据说化自杜甫“人静乌鸢乐”之句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化用自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牧“身外任尘土,尊前极欢娱” “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典故出自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也有可能来自晏殊《玉楼春》“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1.“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老”“肥”“清圆” “老”“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风吹老了莺雏”,“雨浇肥了梅子” 既传达出“节序”的渐进推移之感,也呈现出眼前盛夏的景物现状——动植物都不若春日那般鲜嫩清新,而变得盛壮老成 “清圆”写午后太阳之影,与“老”、“肥”共同构造一派日在中天的夏日繁盛之景。 2.“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普通写景后特殊地理情况,补画面 即使日在中天,盛夏昼长,但贬谪之地地势低下、空气潮湿,仍旧要靠很多炉火来烘干衣服 3.“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恬静”的“有我之境”。“苦境”仍可自静,周遭“乌鸢”和“小桥外”的流水也都宁静自足 其中或许暗藏因果联系,正因“人静”,故而乌鸢可自乐;或因乌鸢自乐,故而人亦心静 4.“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静中之动 词人并非完全自适于贬谪,他只是表面平静,实际仍想离开 5.“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以漂泊之燕自比,诉说所居非故土的离乡之苦,承接“拟泛九江船” 6.其后铺叙:反复陈说被贬凄苦。以酒浇愁-无法消受音乐带来的烦扰-醉后酣眠,忘却一切
用典(化用前人诗句)
VS晏几道、贺铸: 往往从一首词中偶尔化用一二句,且主要从字面上化用
善用前人成句而非历史典故,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变成新的语言,而着重化用诗歌整体意境而非单个句意——“既熟且生”的惊喜和突兀感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境:隐性对应关系 “地卑山近”地势特点、“黄芦苦竹”景色特征都可找到具体对应词句+词人本身自称为“歌筵畔”听歌之人&白居易听琵琶形象 周邦彦“不堪听,急管繁弦”&白居易“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作此词时亦遭贬谪,际遇也与白居易无别
结构体裁
继承柳永“多重时空结构”为“跳跃性回环往复式结构”
VS柳永 一般为平铺直叙的时空序列性结构,按情事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组织词的机构,缺少变化、较平板单一
结构布置与铺叙结合,词中有倒叙、插叙、顺序多种叙事方式,能打破时间、空间界限,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造成既有跳跃又有回环的曲折结构,造成丰富含蓄性
《兰陵王·柳》【咏物词 叙事视角变化 时间、空间一直变更】 ...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自我形象:“京华倦客”“登临遥望”。)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转入想象,从自我视角推想离人折柳送别之景)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转入回忆:自己参加送别之筵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催”:写出促迫感,与离别情绪相配合。)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续忆送别;而从友人视角出发,写他们回望送别之人的情形) 凄恻,恨堆积。(直抒胸臆。)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自我视角描摹送别朋友后的孤寂情景,而“斜阳冉冉春无极”虽是盛景,却含有衰飒之意,颇有悖论感:黄昏之景,纵然再好,也转瞬即逝,而春日既盛,盛必转衰)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转入对往事和旧人的怀想中,最后直抒胸臆,哀叹往事如梦)
善于变幻描绘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反复铺叙,使描绘对象既具体生动又形象丰满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反复陈说被贬凄苦。以酒浇愁-无法消受音乐带来的烦扰-醉后酣眠,忘却一切
风格
知音律、备法度,风格醇雅
集大成,以思力安排取胜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元祐词人
清人戈载评述“清真词为词之正宗”,说说你的理解。【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 答题思路:回答这个题目,一定要联系“词之正宗”的界定问题,如此一来,就要回溯李清照《词论》中所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然后,说明宋代词坛维护婉约本色者与打破词体界限者一直并行不悖——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人是一端,而苏轼、辛弃疾等人是另一端;之后,我们还应说明,周邦彦在词的创作上,只是属于“婉约派集大成者”,然后可以历数他在题材、词调、意象、结构、用典等各方面,如何综合了柳永、秦观、贺铸等人。 说完了以上内容,大家可以结合梅香在李清照词结构图中所详细讲述的她的《词论》思想,说明“周邦彦是婉约词集大成者≠周邦彦的词是正宗”,原因在于,“词之正宗”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建构的,是相对的,然后我们可以联系西方文论后现代学者福柯、利奥塔等人的理论,说明“婉约为词正宗”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中的“叙事”,并不能就认为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或者真理。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这个清代人戈载应该是受到了李清照《词论》的影响,属于“维护词体纯粹性”的一派,他们这样做,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作为后世研究者,一定要客观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说法,进而分析这些观点、说法产生的背景。 周邦彦在词史上的成就与地位。【南开大学2014年古代文学·论述】 简论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山东大学2016年·简答】 周邦彦词艺术特征。【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古代文学·简答】 答题思路: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之功(对前人的继承发展) 1.在前人词调基础上创制新调,且继承了以前词人所有题材,并有所创新 柳永羁旅行役词,苏轼咏物词,秦观抒情词,周词都有承继(随便举几个写过的词牌名作为例子 略写) 2.在状物上继承秦观工于炼字、体物精微、善写细节的方法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中有“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二者在词语运用和意象构造方式有很多共通处 3.铺叙、视角、时空变换(综合说)对前人的继承这一点,其实不用说得很复杂,只需要简单说明柳永和秦观都擅长铺叙和视角、时空变换(泛泛说),并不用详细举例这两个前辈,然后直接用一种套话转折,说“周邦彦对这二人在结构设计上的艺术技巧加以融汇贯通,而有新创”,然后,建议举例《兰陵王·柳》,按照梅香上课讲的办法,选择三四句其中的句子,说明这几句话分别是不同的时空节点,即可。 4.用典这个事,不建议大家多写,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西河·金陵怀古》,说明这首词化用了谁的诗歌,即可!因为化用诗境,也是继承前人,综合前人的典型做法。 以上内容,大家不要觉得会写起来没完,太繁复,其实那个“首先”只要说个三两句就行,后面的点才需要展开一点,但是举例子也是点到即止就行,不用长篇大论,重要的是论述逻辑清楚,举例恰当。 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例,试论述词在北宋的变迁。【苏州大学2017年文学基础·论述】 答题思路:柳永贡献了题材、词调、铺叙、时空措置等方面,他的词基本是偏俗化的;苏轼贡献了“以诗入词”新技法,英雄词的新题材,清旷词的新风格,融儒释道三家道理入词;周邦彦在词的雅化方面,贡献很高,而且综合了前此词人的成就,有集大成之功。 具体而言,在影响上,柳永为后世所有流派的慢词词调、艺术手法等方面奠基,是当之无愧的鼻祖级人物;苏轼和周邦彦则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打破诗词边界的路,另一条是坚持婉约词本色的路,而他们都有后继者,比如苏轼影响了辛弃疾,周邦彦影响了南宋清雅词派。 总之,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回答这三人的“不同”和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影响),还有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可以结合梅香上课讲的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宋词流变发展史。
绪论
时间:神宗、哲宗、徽宗
两大创作群体
王灼《碧鸡漫志》“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
苏门词人群: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李之仪等为羽翼
苏轼在柳永、王安石后进一步拓展词境而开宗立派
苏轼注重抒情言志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拘,可读性>可歌性,注重词境
黄庭坚、晁补之师法苏轼而自成面目
秦观学柳永而自辟新境
晏几道传承五代“花间”传统,以小令开辟独特艺术世界
贺铸从唐诗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并存
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府供职
周邦彦在音律、句法、章法上建立严整艺术规范另开一派
周邦彦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抒发节制而力避豪迈,注重词艺
第一节——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雅词学俗俗词学柳
主张
论诗“以俗为雅”,论词雅俗并重,认为词也可以言志
雅词学苏
词史流变角度
抒情自我化,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题材进一步贴切自我日常生活,题序(交代词写作具体时地日常情事)+内容(写闲适孤独)
为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切社会现实生活提供典范
俗词学柳
侧艳俚俗,无价值
晁补之自抒胸臆吟咏隐逸
吟咏隐逸主题
自抒被迫退隐后心境
豪健一面
“骨中香彻”
第二节——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VS此前恋情词
继承其父晏殊“花间”传统,小令+恋情词
晚唐五代和宋初恋情词:没有具体思恋对象的泛化恋情
晏几道《小山词》:有明确具体思恋对象,表现与四位歌女之间的悲欢离合
恋情词特点
生死不渝的苦恋——纯精神性追求的爱情
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
《临江仙》
身世之感的渗入
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
一方面将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中
诗作形式
境界/结构——如梦如幻
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甜蜜 结构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苦闷相思
春梦 秋梦 归梦 前日梦 今宵梦
风格——语淡情深
平淡语言、常见景物表现不寻常深情
常用“透过一层”句法:纵然如此也无可奈何,何况不如此呢?
贡献
其词艳而不俗,语淡情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上把《花间集》以来艳词小令艺术推向极致
冯煦“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第四节——侠骨柔情的贺铸
豪侠的悲歌
宋词史上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开创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拓展词的壮美境界
凄婉的柔情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风时雨” 三种意象表现愁思的广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
深婉密丽的风格
一方面沿苏轼抒情自我化道路,写自我英雄豪侠气概,开启辛弃疾豪气词先声
一方面语言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影响南宋吴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