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包括战国七雄的背景和形成,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内容和作用,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地点、修建者、结构等等。
对于初学名著的学生,思维导图起了关键作用
《西游记》第三回主要内容:美猴王学艺归来、获得如意金箍棒、下地府幽冥界修改生死簿、太白金星下凡招安美猴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梳理,三国我们都是知道的,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国,那我们今天来探究探究它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七雄并立局面
1.背景: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形成: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兼并战争
1.特点: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性质:是一次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变法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社会进步的步伐加速了
都江堰
1.背景: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2.概况: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3.构成
鱼嘴:在江心修建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用于灌溉的内江和用于分洪的外江
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灌溉网:为周边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功能: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5.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