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林则徐去广州:19世纪中国“传播网络个片段Lin Zexu’
历史,林则徐思维导图,包括:—、从两场战争说起;二、在网络中行走:从华北到岭南的旅行;三、接入全球信息网络:在广州翻译新闻纸。
美术神话与祭祀、艺术-攅取权利的手段、巫觋与政治、巫觋存在的证据、巫觋沟通天地的方式、巫觋的政治地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林则徐去广州:19世纪中国“传播网络个片段Lin Zexu’s Journey to Guangzhou: A Glance on Daily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19th century
二、在网络中行走:从华北到岭南的旅行
华北
主要作用:政治沟通。
特点:“平坦的土地,以粮为主的农业,稠密的人口和贫穷的村庄”
联系实际:林则徐一般白天赶路,天黑时在驿站所在县城停留,并接见府州县官。
长江中游
主要作用:作为商品贸易的基础设施
特点:“数条河流在此交汇,带来了富饶的土地和稠密的人口“
联系实际:林则徐写到:“自吉安至赣州一带,米价甚贱,每石千数百文,民情恬乐,赛龙灯甚多。”
从华北到长江中游的行程看,贸易是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布局和人口聚落的重要 因素。
在贸易路线的交汇处,往往容易聚集人群,形成城市或市镇,成为传播网络 中交往、交易和交流的中心。譬如,长江沿线的城市
相反,水路不发达、贸易水平较低的区域,多半萧条,华北平原即是一例
岭南
联系实际:林则徐过梅岭
三、接入全球信息网络:在广州翻译新闻纸
事件:林则徐组织翻译《澳门新闻纸》
目的:林则徐依此获悉英国人对鸦片的态度和有关动态新闻
意义:不仅指导林则徐的行动,还塑造了林则徐对鸦片的处理方式和对世界的新认知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地理优势:鸦片和新闻纸,主要通过海路从印度来到广州,接入国内的贸易网,再扩散到广阔的内陆地区。
早晨就陆行,十里黄泥港,即望罗亭。又十里乱石铺,又五里梅岭塘。上山行,十里至梅关塘,入粤东南雄州界。过岭以后,皆平路矣。……又十里南雄州城,入东门,出小南门,又出太平门,过桥,至水马头行饭,已向晚矣。是日行百二十里,实止八十余里。由此赴省,皆下水
引文中提到的“乱石铺”
定义:“铺”是各省内府州与府州、 府州与县、县与县之间的联系机构
清代官道就由驿路和铺组成,从而构成覆盖帝国的交通网络
五、从1840到1895:地理、时间与新网络
从鸦片战争看,19世纪前期的中国传播网络,缺乏扩散时事、凝聚舆论的力 量;
而半个世纪后,甲午战争引起的震动却不可同日而语。
原因
1.思想意识的重要变化
2.传播网络的变化
节点的数量
地理的扩张
例如:在1894年之前,报刊总的流向,是沿海岸、沿长江,由南及北向东西伸展;并以上海为枢纽,将沿海和沿江两大线点连接起来
各节点之间联系的密集程度
该网络与其他网络的相互联系状况
同时性增强
例如:新闻发布的实效性提升
网络中的流动物引起的关注
及新闻作为新要素所具有的“黏度”——联结读者的能力提升
例如:新闻纸在网络中所缔结的关系,不再是权力的那种纵向的流动,而是像商品一样横向连接
四、从传播网络看鸦片战争
林则徐的行程、禁烟和翻译
实质上是:传播网络中的一种远距离交往
典型之处:从北京到广州的流动,集中展示了当时传播网络运作的日常状态, 尤其是权力和商品的流转
特殊之处:通过翻译新闻纸,首次接入了全球信息网,从而获得“夷情动态”并终“开眼看世界”
这种内外的反差不禁促使我们思考,为何19世纪前中期的全国性传播网 络无法回应鸦片战争这个重大的现实?
1.权力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封闭,导致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朦胧一团”。
2.鸦片战争暴露了清代幅员辽阔的土地和通讯速度之间的矛盾
3.信息网络的要素限制导致社会传播的缺乏,从而难以形成舆论
一、从两场战争说起
鸦片战争为何不像甲午战争一样影响力大?(从传播网络角度理解)
传播|而言,莫利说:传播不仅包含信息传递,也包括交通设施;不仅有信息流 动,也有人、货物和资本的流动
网络|而言,卡斯特说:“信息科技革命、全球化过程和作为主导性社会组织形态之网络的出现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新的社会结构”。
传播网络不但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个具有物质性的基础设施,其状况与交通、城市以及物品的流动息息相关。传播网络有三要素
通道
通道由道路、河流和海洋等构成,是网络的基础设施;
节点
是常常处于通道的交汇之处,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或市镇往往是网络的主要节点;
流动物
则是网络上连接不同地方的媒介,譬如权力、商品、信息、物种甚至疾病等,人们借此与远方发生联系。
概要
意义:本文将“传播网络”赋予物质性与历史性
叙事对象:“林则徐去广州”
史料:《林则徐日记》
内容:深描了近代中国传播网络的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