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重要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篇章: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凤凰涅槃》“凤凰” 《炉中煤》“年轻的女郎”。
编辑于2022-11-08 21:28:46 河南现代文学—重要作家
鲁迅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
表现的深切
独特的题材: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农民与知识分子
独特的视角/眼光:病态社会中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显示灵魂的深的,为了揭示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指向绝望的反抗 农民《药》《明天》《祝福》《故乡》知识者《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
独特的小说模式
看/被看:《示众》 1.看与被看的背后还有一位作者在看《祝福》 2.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药》
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模式:《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结构情节的方式,艺术表现上作者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不同以往,文言体小序与白话文体相结合
《孔乙己》小说叙述者选择独特构成三个看与被看的模式
《阿Q正传》叙述者的视点
《在酒楼上》《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
《阿Q正传》:说不尽的阿Q
《野草》
《朝花夕拾》
郭沫若
代表第一个十年时期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 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诗集《女神》:时代的需要与诗人 创作个性的统一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凤凰涅槃》“凤凰” 《炉中煤》“年轻的女郎”
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女神之再生》“黑暗中女性之声”
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将之神化,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天狗》
新时代的巨人目光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晨安》
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与个性的真实坦露(五四时代精神的重要一个方面)
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建立在泛神论思想上
泛神论产生了奇特的想象
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 奇异性 飞动性,由此形成女神体的雄奇的艺术风格
形式:与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的风格相适应,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诗集:《星空》(1921、22)《瓶》(1925)到《前茅》(1923)《恢复》(1928):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戏剧:(第一个十年)《三个女人的反叛》 抗战时期《屈原》戏剧与诗达到了统一
茅盾
开创性的长篇小说家 在3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左翼文学大师
创造都市文学的新模式
创造的文学范式的两大特点
社会剖析小说
小说成就:《蚀》《虹》《子夜》农村三部曲 40年代:《霜叶红似二月花》
题材 与 主题
人物形象上,与鲁迅不同
小说结构方式
小说表现上
理论批评,许多作家都受到过茅盾的影响
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白杨礼赞》
老舍
京味小说源头,标志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中取得突破 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二马》《猫城记》《牛天赐传》1940年代《四世同堂》《离婚》 《月牙儿》《老张的哲学》
市民世界
老派市民
新派市民
正派市民
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批判国民性弱点
《骆驼祥子》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京味
取材
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语言
幽默
两重性
巴金
中长篇影响最大
前期小说创作:青春的赞歌(30年代)
《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家》
《家》的杰出成就
后期小说创作:深沉的悲剧艺术(40年代)
《春》《秋》《憩园》 《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
《憩园》特色
《寒夜》独特
沈从文
京派代表作家,30年代创作走上一条独特的道路 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特异的湘西文学世界 这个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叙述、观照的
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都市体验和乡土记忆相融合的产物 三大空间:湘西 北京 上海 文化理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哲学 取地域、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结构批判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显露的全部丑陋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观照的世界:一个动态的乡村叙述体, 以湘西的下层为主,以城市的上层为辅再加上都市乡村的各色人, 组成人生形式图景。
对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倾心描述
《萧萧》《柏子》《丈夫》《石子船》 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女性形象1934《边城》《三三》《长河》 男性形象《虎雏》《会明》《灯》
美 爱即神性,三者一体 《龙朱》
宗教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法苑珠林》
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商业化都市而显露的讽刺, 对都市人生的描写总作为乡村叙述体的陪衬物或补充存在
《都市一妇人》: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的揭示
《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直接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
《八骏图》(都市性压抑变态,都市阉寺性):讽刺知识分子,解剖灵魂
抗战后:《长河》城市文明侵入乡村所带的变以及这里的常
文体作家:特殊小说体式(文化/诗/抒情小说)小说结构 文学语言
散文艺术:”两种历史
沈从文的寂寞
鲁迅
杂文意义、思想、艺术特质
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
《起死》《补天》《奔月》《理水》《铸剑》
曹禺
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 中国现代话剧得以成熟
说不尽的《雷雨》: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苦热
全新的戏剧生命:《日出》/炫目
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原野》/阴森恐怖
上面的是30年代,下面是40年代
40年代,剧作家走出生命的郁热期,进入生命的沉静期
《北京人》: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
《家》:诗化的戏剧语言,生命力量与美
曹禺剧作的生命: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赵树理
抗日根据地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 地道的农民气质,为农民欢迎。 代表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时从意识形态出发倡导赵树理方向
文学史意义
新型文学方向,大众化文艺方向
创作适应了新的历史特点
文摊文学家,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
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身份的统一
主张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反省“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描写农民和20、30年代作家的不同
赵树理与鲁迅
大体相同的角度: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人与人关系
时代不同,描写得侧重点不同
发现农民的方式不同
老一代农民与鲁迅的人物:二诸葛 老秦与闰土,福贵与阿Q,金桂婆婆与九斤老太 新旧混杂农民与鲁迅人物:小元小昌与阿Q
几类农民典型
老一代农民:《小二黑结婚》二诸葛,《李有才板话》老秦,《传家宝》金桂婆婆
新旧混杂的农民:《李有才板话》小元 《邪不压正》小昌
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结婚》小二黑与小芹
除了以上揭示实际生活文问题的,还有以广阔的眼光描写农村社会的变迁《李家庄的变迁》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在回应现代小说如何以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来赢得普通民众欢迎的问题,在解放区更进一步以工人农民为文艺的主要对象)
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程式化的框架,汲取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
以情节为重心,不以人物与氛围为中心
转化评书和戏曲的艺术手段时有所扬弃
趣味性与讲述性兼并
语言大师,口语化艺术背后浸透了农民思维,生动滑稽风趣
小说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朴实明快幽默风趣是赵树理式的格调
艾青
第二个十年后期发表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引起诗人的关注。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交汇 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力的诗人 艾青的诗体现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自由诗体达到的历史高度
历史地位
抗战时期,艾青的根是深深根植在土地上,深入民族心灵,土地的歌者
抗战时期国统区七月派受其影响以及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
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完成的任务是综合的
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
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批判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上所取的成就
独特意象与主题
土地: 1.爱国主义《我爱这土地》 2.对劳动者的爱与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土地的诗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诗的宣言 引发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土地—农民的复活 《复活的土地》/土地—农民翻身的解放《春雨》
太阳: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光明颂”《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忧郁的诗绪:时代情绪与民族传统和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艾青式的忧郁 1.流浪汉的漂泊情绪 2.对土地的忧郁 3.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4.不表示对生活灰心与绝望,体现对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与坚强信念 他的忧郁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诗的艺术与形式
艺术
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的表现世界的方式: 1.从感觉出发,外界感受与自我思想感情的融合 2.色与光是一种暗示与象征,表现土地意象与太阳意象时的色与光不同
艾青的诗艺与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瞬间印象与感觉捕捉) 及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原则(渗入主观感情)相通,有世界性和民族性
形式:自由诗体的倡导者
诗的散文美
诗的调子:文字的声音与色彩,快与慢,浓与淡
艾青诗体的特点:奔放与约束协调即在变化中有统一,在参错中有和谐,在运动中有均衡,在繁杂中取单纯
诗的形式少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