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整合,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连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编辑于2024-02-14 02:18:25中国历史纲要上。
第1单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化成为潮流。
老子和孔子。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这个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
秦的暴政。
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几十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章,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
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和西周。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生活。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西汉与东汉一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与南朝。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十六国与北朝。
从16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单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送出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的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南宋的偏安。
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的时间。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辽河西夏与北宋鼎时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金朝入主中原。
今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大一统。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破现象。
社会的变化。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地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辽宋夏金园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文学艺术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题材的发展
科技
三大发明和沈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就是宋元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少数民族文字。
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
第4单元。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族崛起并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疆域的奠定。
清朝国家疆域的既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倾向。
小说与戏曲。
明清的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
科技。
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第5单元。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鸦片战争前期,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两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时,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
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目的。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列强租租界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的兴起源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幼儿团运动失败。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
第6单元。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地线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子主题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国民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日常生活中也出现种种新气象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倡导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七单元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随着第1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蒋介石发动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确立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8单元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激发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10年内战,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的开始。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2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日军的侵华暴行。
侵华期间,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战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毛泽东的气氛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坚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敌后战场的抗战。
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抗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东方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子主题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看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1次完全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开展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国民党的道行命失所导致的政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在统治危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后,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功能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人民政权的巩固。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政法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子主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
伟大的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能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记奠性意义。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的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进程。
改革在农村城市取得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