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编:先秦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编:先秦文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诗经》、《左传》等先秦散文、屈原与楚辞、《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编辑于2022-11-13 07:00:43 山东省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吕氏春秋 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所知最古的一套乐曲,诗乐舞一体)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ou,载于《吴越春秋》
《宋书》:“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最早文字: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
《簫韶》即《大韶》,帝舜时乐官夔所作,诗乐舞一体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夏商西周,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主要承担者巫觋,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
春秋时期,史官文化达到高潮,《春秋》留传至今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春秋战国之际,士族上升(《魏公子兵法》《吕氏春秋》)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墨家尚质:生活主张简朴,文学推崇简约、实用
儒家将文艺看成道德实践:兴(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情感,使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真理,最终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观(观风俗之盛衰)、群(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怨(刺上政),即感悟、认识、教育、批判功用
道家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将“平淡”看作自然性情的极致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夏商时代有较完整歌谣出现
西周开始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新文明阶段: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和谐典雅,婉而多讽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士人地位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创作精神增强
上古神话传说
神话释义
神话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祇、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神话故事一般具有变化、神力和法术等因素
重要性:保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生产力低下,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四大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资料
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创世神话:关于世界起源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
始祖神话:人类自身起源,表现对祖先的追念、民族自豪感和认同: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洪水神话:大禹治水,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
黄帝大战蚩尤
发明创造神话:人类神取代自然神
体现忧患意识、敬重生命爱护人民、先民抗争: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思维特征
将自身属性移到自然之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钟山之神、共工争帝)
是一种具体形象思维:龙、太阳
3.浓烈情感体验:神话中熔铸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形象、有丰富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影响
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①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②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诗经》
《诗经》
编定和体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按音乐不同分为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其中。
风:各地区不同的乐调
雅:正声,王畿[jī]地区的音乐;大雅作者主要是贵族;小雅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宗庙祭祀舞曲,音乐舒缓
用途: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后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
六义/诗
风雅颂、赋比兴
形成
采诗民间:班固《汉书》(汉代)
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
删诗说:《史记·孔子史家》(汉代)
诗经的内容
婚恋诗
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
《陈风·月初》《周南·关雎》《北风·静女》《郑风·溱洧zhēn wěi》
爱情受阻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郑风·将仲子》《邶bèi风·柏舟》
婚嫁场面、家庭生活
《齐风·鸡鸣》《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不幸婚姻的弃妇诗
《卫风·氓》《邶风·谷风》
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感叹自身遭遇
政治讽喻诗
讽刺诗
揭露官场丑行
《北风·新台》
描写繁重徭役
《王风·君子于役》《小雅·采薇》《邶风·击鼓》
直刺统治者
《小雅·十月之交》《大雅·瞻卬zhān áng》
赞美诗
《召南·甘棠》
战争诗: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再现强烈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忧伤、思念家乡
祭祀、歌颂祖先、歌颂先公先王功业
歌颂祖先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重视农业生产
《豳bīn风·七月》《周南·芣苢fú yǐ》《良耜sì》
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
诗经的艺术特点
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抒发的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思想情感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
运用最多,直接叙事或直抒胸臆
比者,比方,以彼物比此物,有本事借事物比喻
比喻
兴者,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引发诗人情感
用于篇首或章首,起兴、发端
四言诗的典范
以四言句式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间有杂言
四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叠句;叠字(重言);押韵方式多样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开辟抒情言志,成为诗歌主要形式
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兴的运用形成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左传》等先秦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甲骨卜辞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记事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
商周记言资料的汇编,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商书 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是诰与誓。文字古奥典雅,有完整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
《春秋》
本指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记事方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春秋笔法,一字喻褒贬
《左传》
成书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古文春秋左氏传》,也是一部编年史,相传作者是鲁国太史左丘明。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主题思想:对历史事件客观罗列,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站在儒家立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事件和人物道德伦理评价;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消长,提示社会变革趋势;揭露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忠良正直之士,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其进步历史观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大量历史事实和传说,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体现道德评价;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成熟;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倒叙与预叙是重要特色
叙事特征
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不局限于交战过程,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
生动的戏剧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广泛描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变化,人物行动、对话是主要表现手段
在复杂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细节描写
记言文字
语言: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大夫辞令,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外交辞令:《左传》的外交辞令,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国语》文学成就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王朝及齐、鲁、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史实。以记言为主。风格质朴平实。与《左传》同记春秋历史,被称为《春秋外传》。
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记言为主,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缜密,通俗化、口语化;记言多于记事,事件前因后果及经过一笔带过,重点在大段的议论;集中篇幅写一人,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战国策》
简介
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国别史)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定为现名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风格辩丽恣肆
主题思想:表现纵横家思想、人生观(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反映士阶层的崛起
文学成就
文辞之胜:铺张扬厉,辩丽横肆,气势纵横: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如,狡兔三窟),佚闻掌故
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来写人物;一个人物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为纪传体开创先例
后世影响: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褒贬分明的倾向直接影响小说教化作用;奠定古代小说叙事结构;写人的基本手法初具规模;古代小说和戏曲重视历史题材)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与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
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信巫鬼,重淫祀
楚国的政治形势
政治黑暗,贵族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
屈原生平及作品
屈原,名平。两次飘荡在外
楚辞
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屈原作品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
《离骚》
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
今人游国恩:“《离骚》本是楚国的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 音乐方面
创作时间
流放,楚怀王时,流放汉北;顷襄王时,流放江南
主旨思想
忠君和爱国
常以婚姻爱情比喻政治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明君贤臣
国君应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修明法度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傲岸不屈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香草美人:圣君贤臣的象征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形象,品德和人格高洁;与恶草相对,象征正义的一方
形式和语言
形式整齐划一而典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吸收了楚地方言;对“兮”等词助词的运用,促成了句式变化;带有浓郁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九章》《九歌》及其他作品
《九歌》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东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是一组祭神的歌曲,一般一歌主祭一神。(记忆口诀:东国礼三君,山河大少湘夫人)
内容
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艺术特色
缠绵哀婉的风格:人神情感的摹写
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歌、乐、舞三者合一
既有独唱,又有对唱与合唱,有一定戏曲因素
用景物衬托人物心理状态
语言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
《九章》
(最早见于刘向《九叹》)一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9篇诗歌,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其风格是直接铺叙、反复抒写,表现情感较为直接、奔放
《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天问,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体现了诗人的见识渊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一问到底,节奏明快而强烈,有效渲泄积蓄已久的激情。四言为主,四句一韵,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招魂》
屈原为怀王招魂。丰富的想象,铺陈手法,辞藻缤纷富丽,营造出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对比意象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影响
宋玉:屈原之徒,楚辞作家
代表作:《九辩》《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风赋》《对楚王问》
《九辩》:抒发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委婉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高唐赋》铺陈高唐景物风光为主。《神女赋》描摹神女之美为主,文笔委婉曲折,状貌传神,肆意铺陈,曲终奏雅,略陈讽谏之旨,开汉大赋之先河
楚辞的艺术形式
诗歌样式:杂言为主,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重视形式美感
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感情热烈奔放,追求理想
象征手法影响后世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短小简约
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先秦说理主要形态)
《老子》: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韵文为主,韵散结合,形象化说理;反映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更具抽象思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墨子》: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篇目的标题概括了中心思想,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内有逻辑(类比推理、逻辑推理),说理文体制形成
《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说理散文定型。长篇大论,有主旨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
儒家和墨家并称显学
战国中期:论辩体,说理畅达,长篇大论
《孟子》
简介
时间: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弟子
成就: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主张: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
文学特点
巧妙运用逻辑推理
长于譬喻,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地形象表现出来
气势浩然
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加强文章气势,文气磅礴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庄子》
简介
共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内篇》庄子自作,《外篇》《杂篇》是其弟子和后人所作
庄子: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体认“道”的人生,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庄子》
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寓言: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异彩纷呈的故事
超常的想象力,奇特的形象世界
精湛传神的文笔,写意与工笔兼善(如《庄子逍遥游》)
空灵飘忽的文风,寓言多奇幻飘逸,而不按常理连缀
谐趣和讥刺横生【风格】(如:舐痔结驷 [shì zhì jié sì](出自《庄子·列御寇》)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代替逻辑推理
富有诗意的语言
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战国后期: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
《荀子》
荀子与孟子
荀子继承孔子礼乐学说,外在之礼主张性恶,重义不轻利,兼法后王,兼尚霸道
孟子继承孔子仁义学说,内在之仁主张性善,重义轻利,专法先王,专尚王道
说理文的特色
思想深邃丰富,理论系统严整,单篇行文缜密,全书各章照应,论证严谨周详
《荀子》:常见事物譬喻,理论浅显易懂;排比句法,韵语描写、抒情增强气势
《韩非子》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诸子大成思想家。继承荀子哲学和政治学,赋予法于“道”,主张刚强有为,融法术势于一炉
《韩非》: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植根现实的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平中见奇,耐人寻味,警策世人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哲理散文(寓言)、政论散文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分析透彻,议论纵横,各具特色的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平实质朴、华丽雕琢、婉约隽永、放纵恣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