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20世纪20年代诗歌派别、诗人概述
1920年代新诗知识梳理,本图主要包括诗歌派别、个别诗人的贡献、作品、影响等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16 22:59:13 黑龙江省1920年代新诗
人生派·
成立时间:1922年
成立地点:上海
创作阵地: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
诗人群体:文学研究社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刘延陵、徐玉诺、郭绍虞、叶少钧、郑振铎、王统照等
诗作
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刘延陵、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郑振铎等八位诗人出版了诗合集《雪朝》
反映了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徐玉诺《将来之花园》《人与鬼》《火灾》《问鞋匠》《夜声》
王统照《童心》
俞平伯《西还》
朱自清《踪迹》《光明》《新年》《煤》《毁灭》
叶绍钧《浏河战场》
郑振铎《成人之哭》《社会》《漂泊者》
思想或诗观
提出“为人生”的诗学观,将“诗”和“为人生”联系起来
承袭了初期白话诗人关注现实、表同情于下层人民的写实主义精神,反对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贵族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口号,直面普通民众的不幸人生
他们或暴露黑暗,鞭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的不幸,激励人民起来抗争,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使诗真正做到“为人生”
与初期白话诗人相比,他们对于外在的写实与表现自我关系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浪漫派
成立时间:1920年代初
创作阵地:《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
诗人群体:创造社的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邓均吾、徐祖正、倪贻德、周赞襄、朱公垂等
受到的影响
武器:西方个性主义思想
诗人主体性得到了空前张扬
接受了拜伦、雪莱、济慈、海涅、歌德、惠特曼、华兹华斯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的影响
感应五四时代精神
诗人及其诗作
郭沫若《女神》
周赞襄《魔鬼的夜歌》
朱公垂《火的洗礼》
程可怀《火焰》
洪为法《她·他》
成仿吾《诗人的恋爱》
邓均吾《遗失的星》
穆木天《泪滴》《水声》
思想或诗观
接受拜伦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的影响,强调诗歌创造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的“绝端自由、绝端自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体系
将爱情婚姻自由作为个性解放、自我觉醒的重要内容,抒写爱情的喜乐忧愁;创造社浪漫诗派的精魂是表现自我,真正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小诗派
时间:1921-1925(1925年以后,小诗创作潮流逐渐消歇)
诗人群体
确定小诗美学规范:朱自清、周作人
代表诗人:、冰心、宗白华
其他:吴雨铭、何植三、梁宗岱等
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小诗,使小诗成为“新诗坛上的宠儿”,形成风靡一时的小诗派
诗人及其诗作
冰心
小诗集《繁星》(1923)、《春水》(1923)
她的小诗往往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清丽素洁的诗句,表现少女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发掘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意蕴,在诗坛自成一格。
宗白华
《流云》(1923)
其诗“跟冰心的比较起来,更是哲理的”。他以哲学家的智慧、胸怀去把握自然乃至整个宇宙
吴雨铭《烈火集》
何植三《农家的草紫》
梁宗岱《晚祷》(1925)
思想与诗观
小诗特点: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五四高潮后,诗人们的感情由热而冷,感慨颇多,热衷于吧沉思,不断叩问宇宙、世界、生命和现实人生的真谛,追寻自我价值与意义,以体验思想的自由
这种精神状态使他们对日本短歌、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颇感兴趣,受其影响,1921-1923年,小诗盛行
湖畔诗派·
时间:1922年4月(1925年·五卅运动后基本停止了活动)
地点:杭州西子湖畔
诗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人
是沐浴新文学革命时代精神而成长起来的诗人,他们清新、自然、纯情、率真,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
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作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
湖畔诗派没有初期白话诗人潜意识中的传统阴影,他们坦率地告白爱情,抒写爱的觉醒
诗作
《湖畔》(“湖畔诗集”第一集)1922年,四人诗歌合集
《蕙的风》1922年9月,汪静之诗集
《春的歌集》(“湖畔诗集”第二集)1923年12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
《《苜蓿花》(也作为“湖畔诗集”出版)1925年,谢旦如
《别情》
主要贡献:爱情诗
思想或诗观
以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爱与美为主题的
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湖畔诗派的情诗,没有沾染旧诗文的习气,男女之爱是以人的率真和独立性为前提的,展示了时代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它们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新月诗派
时间:最初发起于1923年,至1931年解散
创作阵地: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正式成立
诗人及诗作
代表诗人
闻一多
《口供》《死水》《心跳》《飞毛腿》《洗衣歌》
徐志摩
《大帅》《一条金色的光痕》
重要诗人
朱湘
《雨景》
《夏天》(1922)(诗集)
《草莽集》(1927)
《石门集》(1934)
《永言集》(1936)
《采莲曲》(代表作,与闻一多的《死水》被称为新格律诗的典范之作)
《王娇》(格律严谨,向来为人称道)
《采莲曲》《催妆曲》《晓朝曲》《摇篮歌》《雌夜啼》等诗篇,将无拘无束的诗请熔铸到和谐的形式中,境界优美
陈梦家《摇船夜歌》
方玮德《海上的声音》
卞之琳《几个人》《寒夜》《酸梅汤》
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因、邵洵美等等
诗观
他们大都曾留学欧美,个人出身背景、欧美文化的渲染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现实情形,使他们的人学观念相对于初期白话诗人、浪漫派诗人和湖畔诗人而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他们心中的人不再是“自然”“平民”意义上的人,而是理性化、士绅化的现代人
他们不认同胡适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诗学观,更不满意郭沫若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诗歌创作原则
闻一多认为,诗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是创造艺术的程序中最紧要的一层手续,自然的都不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在他看来,诗人应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自然形态的情感进行选择、修饰与规范,使其审美化
他们努力使新诗由初期的散文化、自由化向审美化转换。审美化的举措是
“本质的醇正”:是针对新诗非诗倾向而言的,也就是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诗歌”本质的醇正“
“情感的节制”: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性节制情感
“格律的严谨“
新月派提出了新诗形式格律化,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
受到的影响
在艺术上受英美诗歌
英美诗歌音节凝练、绵密、婉约,为新月诗人格律诗实验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借鉴
新月诗人阅读、翻译英美诗歌,特别是英国诗歌,尝试用英诗形式如十四行诗和英诗格式如五步抑扬格创作新诗
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吸收格律艺术,创造出新的诗体
产生的影响
新月诗派纠正了自由诗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为新诗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理论出现在中国新诗艺术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月诗派主张新诗创作态度的理性和严谨,倡导新诗格律化,化解了白话诗的生存危机和新诗坛的混乱
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2)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更在于催生了新的诗派--现代主义诗派 。
早期象征诗派
时间:1920年代中后期
诗人及生平
代表:李金发(“诗怪”)
1920年在法国受波德莱尔、魏尔伦等影响开始诗歌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1927)等
《琴的哀》《风》《雨》《有感》《心游》《弃妇》《律》《春城》《风》
受到的影响与贡献
他率先将西方象征主义的丑恶、死亡、虚无和恐怖的主题引入新诗中,摒弃了中国诗歌“思无邪”、温柔敦厚的传统
并从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的诗中感应了世纪末的病态美,学来了人生痛苦的摹拟和无名忧伤的沉吟
诗歌主要内容:“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抒写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感受”
艺术上,他重视象征与暗示,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方式,寻找思想与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诗中大量出现的省略、跳跃、通感、远取譬和意象奇接,打破了正常的思维逻辑和语法习惯,使诗风朦胧、晦涩而怪异。“诗怪”
穆木天
诗集《旅心》(1927),表现了漂泊异国青年的凄苦和忧郁
1926年提出“纯粹诗歌”的概念,要求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要求诗人“找一种诗的思维术”“以诗去思想”,认为诗歌“要暗示出人的内生命的深秘”,创作“表现败墟的诗歌”
王独清
强调“色”“音”在“纯粹诗歌”中的重要性,认为波德莱尔的精神是真正的诗人精神,纯粹诗人须“为感觉而作”,不求民众的了解
诗集《圣母像前》(1926)、《死前》(1927)、《威尼市》(1928)等,以感伤的情调,唱出了一个没落阶级飘零子弟内心的挽歌和追求
冯乃超
《红纱灯》(1928)歌咏颓废、阴影与梦幻,朦胧地照出了“现实地哀怨”“伤痛的心瘁”
蓬子
《银铃》(1929)摇响的是烦闷、忧愁之音
胡也频、林松青、石民等
影响
他们对象征主义诗艺的移植、借鉴,“给新诗带来了一股奇怪而又新鲜的艺术潮流”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时间:1923年
诗人
蒋光慈
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1921年在苏联开始新诗写作,这一时期出版诗集《新梦》(1925)、《哀中国》(1927),其中大多是政治抒情诗
《新梦》
是中国现代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放声歌唱的诗集,热情澎湃而空洞
天真的理想
《哀中国》
现实悲愤、奔放的情感,渗透“我”特有的感受和体验
提出革命文学的主人“应该是群众,而不是个人”
变化
主题是阶级解放、集体主义
对无产阶级的热烈而空洞的歌颂,人民群众开始成为社会历史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他的诗具有雄强豪放的气势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
沈泽民等
诗观及思想
新诗人“须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须多做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须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须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
主张“文体务求壮丽,气势务求磅礴,造意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
一沿袭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歌直露、平实的特点和郭沫若自由诗直抒胸臆的情感表现方式
另一在精神上却以无产阶级解放、集体主义等取代了新诗个性解放等主题
冯至
鲁迅颇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抒情诗
1921-1923
主要受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影响
特点:句子比较自由,对于音节、旋律、韵脚不甚措意,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表述
作品:《绿衣人》、《问》
1923-1924
诗人开始注意诗歌的音乐性,着意于诗意与诗歌的音乐性的协调,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品
1923:《新的故乡》《吹箫人的故事》
1924:《在海水浴场》《海滨》诸诗
1925年以后
诗人诗艺日臻娴熟
作品:《我是一条小河》《蛇》《在郊原》
1927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
作品写于1921-1926
里的爱情诗别具一格,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的哲思
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贡献:将文学革命以来的新诗引向了一个较为深刻的思想层面,特别是将现代叙事诗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周作人
受到影响及作品
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散文诗
作品:《小河》
地位: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胡适
提出的口号:“诗体大解放”
新诗最初尝试之作:1917年《新青年》刊出的《白话诗八首》
是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
受到的影响:1916年,接触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运动,意象派诗人庞德诗歌(具体艺术的主张)
主张: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作品:1920年《尝试集》
“自古成功在尝试”
尝试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
《尝试集》中既有不少以白话写作的自由诗 ,也有许多未脱尽旧体诗词影响的半文半白的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新旧转型时期的特点
这种纯诗观念,旨在纠正新诗太实、太露的弱点。有论者将这一派的诗艺称为“新浪漫类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