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包括改革文化,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新的美学原则崛起,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的结构思维导图,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框架清晰,知识点全面。适合知识点整理的小伙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
改革文学
范围
特点
发展过程
发韧期(1979-1981)
1979年夏,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特点
高晓声
“陈奂生系列”
《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最精彩的一篇)
叙述方式
语言
沙叶新
《假如我是真的》
发展期(1981-1985)
1981年底,张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路遥(《人生》)
消亡期(1985年之后)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80年代)
“启蒙的文学”“文学的启蒙”
乡土小说
刘绍棠
代表作品:《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
创作特色
市井小说
邓友梅(京味市井小说)
代表作品:《那五》《烟壶》
冯骥才(津味文化小说)
代表作品:《神鞭》《三寸金莲》
陆文夫(姑苏风味市井小说)
代表作品:《小贩世家》《美食家》《小巷人物志》
林斤澜(温州)
代表作品:《矮凳桥风情》
汪曾祺
《受戒》
艺术特色
影响
西部文学
代表作家:周涛、昌耀
周涛
散文风格
《巩乃斯的马》
昌耀
转变(1986年)
前…
后…
创作特色:猎奇的边缘地区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
西方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美学原则的实践
朦胧诗
呈现的新的美学原则
产生
1978年,民刊《今天》的创刊,标志朦胧诗派的产生
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因此得名
成员
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舒婷
《致橡树》(1977年,成名作,爱情宣言) 《双桅船》
整体风格
艺术特点
三篇“崛起”
1940年代走上文坛的老一代作家的创作
一批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年作家的小说创作
王蒙《布礼》《春之声》等六篇“集束手榴弹”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重形式上的借鉴(叙述技巧、语言形式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文革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
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曲》等
艺术手法和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现代哲学观念和现代艺术手法
残雪《山上的小屋》(梦魇式文本)
内容与精神内涵
戏剧的艺术探索(最早始于1979年)
特点:重在表现人的灵魂…
代表作品
王培公《WM(我们)》
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马中骏、嘉鸿源、瞿新华编剧《屋外有热流》(1980)
高行健《绝对信号》(1982)
社会问题剧
艺术创新
寻根文学
文化寻根思潮兴起的背景
社会背景
文学背景
文化寻根意识的内涵
文化寻根意识的概况
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炼的组诗 小说里,则是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说 贾平凹《商州初录》(商州系列)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葛川江系列) 鄂温克族作家 藏族作家
寻根的理论阐释
1984年12月,杭州举办的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提出文化寻根的问题
韩少功《文学的“根”》第一次明确阐释了“寻根文学”的立场(寻根派宣言)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代表
《棋王》(1984年)
文化魅力的表现
人物塑造与精神内涵
《爸爸爸》
内涵
《商州初录》(笔记体中篇小说)
电影《黄土地》
1984年前后“第五代导演”陈凯歌
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先锋文学
先锋精神
先锋小说(80年代中期)
定义
产生的文化背景
开端与发展
开端(1985年)
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形成了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
马原(叙事革命)
元叙述手法
马原的叙述圈套
《虚构》《冈底斯的诱惑》
《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叙事革命的意义
莫言(语言实验)
《爆炸》《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透明的红萝卜》
注重感觉世界的构建
残雪(生存状态探索)
《山上的小屋》等
发展(1987、1988年,鼎盛时期)
格非(叙事迷宫)
《迷舟》(1987)《褐色鸟群》《青黄》
孙甘露(语言诗化探索)
《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余华(人性与存在的探索)
《现实一种》《鲜血梅花》《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等
《现实一种》
终结(1990年代之后)
文化意义
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80年代中后期)
新写实小说(“后寻根”现象)
80年代中期王安忆、刘恒的小说创作之中
“三恋”、《岗上的世纪》
《狗日的粮食》
1987年,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等
江苏《钟山》杂志从1989年第3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得以正式命名
本质
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兴起)
题材
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
代表作
刘震云《一地鸡毛》
莫言《红高粱》
民间立场讲述历史
情节框架(两条线索)
人物形象
艺术方式
意义
消极效果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
背景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中国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
“言情”“犯罪”题材—“调侃风格”—“商业影视剧创作”
王朔年(1988)
“王朔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