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思想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西周—周公礼乐思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朝—法家思想。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玄学昌盛、糅和儒道。南北朝—佛学思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中国历代思想
百家争鸣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礼,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等级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积极入世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主张消极避世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代表手工业者也就是社会底层人民,因此思想多从平民角度考虑如反对世袭的“尚贤”,还有其他诸如“兼爱”“非攻”等。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思想:重视法律和秩序,主张强化君权和中央集权
秦朝
法家思想为主流
汉朝
汉初:无为而治的道家黄老思想 汉武帝之后:采取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董仲舒的儒学吸 收了道家和阴阳五行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神秘色 彩,有利于强化王权,尽管还有民本和限制君 权,但是儒家思想从批判时政变为维护统治
魏晋时期
佛教道教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
三教并行,部分儒家学者提出三教合一,主张复兴儒学
宋明理学
背景
栄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复兴、完善儒学的需要 2.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3.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原有的伦理秩序,需要通过新的思想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
理是本源(唯心),分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认为认识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认识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反省内心,知行合一
影响
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复兴完成儒学体系化、思辨化,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基本成熟。 理学在维护人的气节、强调道德、塑造民族精神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欲,明末空谈之风盛行
明清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李贽:崇尚自由、反对权威(只记这个就行)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思想互通 强调经世致用(实用、反对空谈),反对重农抑商,反对君主专制。强调回归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没有成为主流,也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总结
总结: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先秦时期的创建到汉朝改造确立正统魏晋隋唐受到冲击到宋朝发展完善 明清批判继承